APP下载

“三·五”磨课教研的实施路径

2020-05-19赵静亚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精品课教研组小猫

赵静亚

磨课是教师磨砺成长的必由之路,“好课”是从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磨课,青年教师更加需要“磨”。但目前的磨课受限于统一的教研模式,受困于时间与场地以及一定的工学矛盾因素,因此往往存在一些困窘之处:每一次磨课都需要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轮磨课下来,教师们觉得磨的不是课而是人,导致大家身心疲惫。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我们试图探索“三·五”磨课教研实施路径(下图所示),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强化研讨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使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绿色通道。

一、资料研磨——从“自创课”到“准精品课”

1.寻内容,磨一个“善于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寻找磨课内容时,教师作为一名原生态的“自创课”制作者,要做到善于发现。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来研磨,教师要有所选择,要有一种发现“好内容”的眼光。如磨课内容可以是当前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再者,教师要洞悉磨课内容的理念、教学价值等因素,并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创课”的初稿。

2.编共案,磨一次“头脑风暴”

但凡组织好一次教学活动,认真编制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在磨课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根据事先收集的相关资料及个人反思,从教学内容和相关的资料链接、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运用、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和试练试讲等方面,与同事一起讨论,提出各种观点。同时,磨课教师按照说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初步研制“准精品课”。

二、做课研磨——从“准精品课”到“精品课”

从“准精品课”到“精品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研磨过程,大致的流程为:教师做课——观课、议课——二次修改方案——教师做课——观课、议课——三次修改方案——教师做课,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

1.做课四步骤

(1)做课:磨课教师第一次公开讲课展示,要把经过精心准备、凝聚着同行智慧的“准精品课”展示给大家。如某教师以“快乐岛之旅”为主线,设计了在岛上发生的一系列有关分享的环节。活动一开始师幼一起做热身运动“乐在其中”,然后到岛上分组分享玩具,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再请幼儿坐在草地上分享食物,最后利用“分享大转盘”说一说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跟大家分享,并进行经验迁移。同时,磨课教师对自己的讲课做认真反馈,找出优、缺点,并对某些问题做简要说明,让大家讨论。

(2)观课:全体教师参加观课活动,每人按要求分组做好观课记录,力求把磨课教师需要改进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

(3)议课:写好评课稿后,参与教研的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磨课教师的不足提出建议及改进措施。如“热身游戏中的诗歌太长,可适当缩短一些”“分享雨伞这一环节是为了分享而分享,教育价值不大”等。活动后由教研组长收集听评课记录,交磨课教师借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地在经验和理念的带领下进行有价值的讨论,正是由于这种专业讨论,帮助磨课教师树立信念,不断修正和改进教学实践。

(4)改课:磨课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准精品课”进行一一修改和完善,以求形成“精品课”。

2.促思辨,磨一分“柳暗花明”

有些幼儿教师常常会在集体教学中遭遇“山重水复”的困扰,而磨课教研恰是借助团队的力量解决教学困扰的利器。如有位磨课教师执教的小班教学活动“小猫在哪里”,经过认真准备和教研组教师的反复推敲,活动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尝试初体验:第一次教学活动“小猫在哪里”

“小猫在哪里”的活动目标之一是发展小班幼儿的方位词。活动前,教师先将“小猫”一一藏在一幅背景图上,教学导入采用游戏的口吻告诉幼儿:猫妈妈一觉醒来,发现调皮的小猫都跑到外面玩了,请小朋友帮助猫妈妈找回小猫。随后,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小猫”躲藏地点的线索,找到了“小猫”,并学说“小猫在床上”“小猫在椅子后面”等短句。活动延伸部分,让幼儿轮流玩捉迷藏游戏,相互躲躲、说说,巩固所学的方位词。

磨课教师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组织完这次活动后,各位参与教研的教师交流自己的意见,有的教师说:“是否可以尝试情境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方位词,真正做到玩中学呢?”有的教师说:“这次活动虽然突现了语言领域的要求,但活动流程类似流水账。”也有的教师说:“活动内容的选取和展现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割裂地强调唯一的方式。虽然这是一次以语言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活动,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载体,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情感与需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与习惯,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了解自己,在交流中与同伴互相学习并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正是议课教师的这些意见,给了磨课教师莫大的帮助,使她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她第二次磨课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尝试:教研后的教学活动“小猫在哪里”

活动一开始教师胸口上贴着“猫妈妈”的标志,带着焦急和忧虑的口吻对幼儿说:“天气变冷了,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毛衣,可是猫妈妈的孩子们一大早起来,什么都没穿就跑到外面去玩了,这么冷的天,在外面待久了会生病呀。”活动自然进入下一个“找一找、说一说”的环节,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进行语言交流,达到发展语言的目标。然后让幼儿给光着身子的小猫穿衣服(缠绕毛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自然流露出关心小动物的情感,最后把小猫送回家(一个用稻草铺垫的“猫窝”)。

经过教研组教师的反复讨论、交流、分析,磨课教师对教学活动做了改进,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一致认为,这一次“小猫在哪里”活动对幼儿的“全人教育”无疑是一个实践性的突破,整个活动充满着真、善、美的语言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了当时的背景条件,挖掘出教材的教育价值。整个活动语言因素与情感因素有机结合,既达到了发展幼儿语言的目标,又巧妙、自然地融入了情感教育。既在整合的学习活动中注重领域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又有机融合了多种教育因子,使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系统研磨——从“精品课”到“研究个案”

1.上讲坛,磨一场“结课历程”

结课历程是指磨课教师根据做课、说课、议课等各环节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磨课”进行反思的过程。教研組利用园内各种讲坛,把脉课改实践、追求教学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分享教育智慧,使得教研活动成为幼儿园园本学习的有效平台。在论坛上,教师们通过对磨课的理论解读、实践反思,从中借力、借智、借道,进而细化、优化、创新教学,建构适合园情、适合幼儿发展需求的磨课“蓝本”。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将本园所有磨课教师的“精品课”电子稿打包,形成“精品课”资源共享库,它涵盖了艺术、科学、语言等各大领域的内容,其中每个领域都有相应的精品课(下表为科学领域的精品课资源共享库)。

最后,教研组还要求磨课教师将其中感悟最深、最有价值的认识写成文章,形成个人教研成果,如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心得体会等。

2.建生态,磨一片“教育丛林”

我园教师年龄分层较大,新教师和发展型教师居多,骨干型教师偏少。经过多次教研,大家提出了一个磨课新概念“教育丛林”,主旨是以三个层级的教师为基本单元,建设起高低错落的“教育丛林”,他们分别代表着丛林中的乔木和灌木——骨干型教师如同乔木,起着引领的作用,新教师和发展型教师如同灌木,还有着很大的教学提升空间。但是他们能各自发挥特有的功能,共同构筑整体良性的教育生态系统。当然,“教育丛林”磨课模式还刚开始孕育,需要教研活动不断地磨合、提升。因此,我们以园本学习为先,磨理念、磨观点、磨教法。争取让新教师、发展型教师和骨干型教师都发挥出他们的优势,促使我园的磨课教研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精品课教研组小猫
通化市二道江区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小猫
打造“百合”课堂,让历史教学大放光彩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精品课网站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议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