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的“蛤蜊炖蛋”
2020-05-19杨忠明
杨忠明
非常时期消息频,夜阑雨声难入静。庚子伊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国,上海市民在家自觉隔离,等待疫病高峰过去。微信朋友圈有人晒出蛤蜊炖蛋图片,巧用上海话谐音“隔离等待”,很是应景。
年前备的菜不多,很快吃完,大菜场不敢去。正月初五,我戴上口罩、眼镜,“全副武装”出外探菜,小区里菜店还有点年前的剩菜,买了白萝卜、青菜、茨菰、大白菜、土豆。
宅在家里抗疫情,吃的小菜也有讲究,养生食疗可以增加抵抗力,防备病毒侵袭,可以多吃些清热解毒的菜蔬。记得过去冬天的时候,昆山人喜欢吃白萝卜,清热、润肺、和胃、消食,上海人喜欢吃萝卜咸肉汤 、萝卜羊肉汤、萝卜丝拌海蜇皮。小时候,外婆买来野生小鱼,加白萝卜粗丝红烧,一夜过去,亮晶晶的一大碗萝卜小鱼冻,味道极鲜。茨菰入口微苦,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用它炒肉片、烧鸡块、炒腊肉,冬天里极适宜。香芹有清香药味,明目通鼻,醒脑健胃,润肺止咳。香芹炒香干、香芹炒百合都是我喜欢吃的菜。野菜芦蒿,分柳叶蒿、鸡爪蒿两种,有一股草药清香,茎杆鲜嫩,香脆爽口,可镇咳、化痰,用来清炒豆干丝,是冬春季清热解毒之妙品。白果敛肺平喘,冬夜,取10枚白果敲破果壳,放入微波炉里转3分钟,捂在手里滚滚烫,剥开,果仁青绿似翡翠,入口香糯微苦。
半夜码字,忽觉饥饿,家里备有几袋熟泡面(上海人对方便面的称呼),充饥正好。今年深秋买了40只小河蟹,猪板油1.5千克,拆了蟹粉,熬了一锅猪油蟹粉,放在冰箱里,此时正好拆一包泡面,放点猪油蟹粉煮一碗。白衣战士们,为了人民的安危,此刻正冲在武汉前线战斗,我等躲在后方,夜宵还有蟹粉面吃,应该知足长乐啦!
面对疫情,有人提出吃饭采用分食制,咱们中国人喜欢圆桌聚餐,旅行社包桌饭更危险。席间,互不相知的人大嚼大吃,大聲讲话,筷子上下像雨点,飞沫左右若喷雾,洒上不少“调味料”,极易传染疾病。高档酒家在饭桌上放公筷,形同虚设,大多数食客直接用自己的筷子捞汤里的菜,一锅美味的汤成了洗筷水。旧时,在饭桌上,我看到一位老兄拿着小汤勺直接在砂锅里盛了汤往嘴里送,一勺又一勺,太不讲卫生啦!我注意到同桌的音乐家L先生,菜端上桌,他只用公勺挖一点装在小碟里,别人动过筷子后的小菜,他决不碰。现代人要改变陋习,养成文明用餐习惯,分食制,安静用餐,小声交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食品卫生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小面馆里的碗、筷洗净后放进一只大铝桶里沸水煮15分钟,滚滚烫取出再给食客使用,就像昆山奥灶馆里的“三热面”——热面、热汤、热碗。我想,疫情过后,如果有哪家面馆能学学老上海餐饮业消毒的土办法,在门口放口大锅,当众沸水煮碗筷进行高温消毒,肯定会受到食客欢迎。
有天半夜,启东“葛家大院”海鲜酒家掌门人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刚刚捕到的一条750 克重的野生大黄鱼,色泽黄润金灿灿,眼大嘴红亮晶晶。老饕们看得眼红,纷纷讨论其做法:雪菜黄鱼汤、糖醋大黄鱼……我估计,此鱼平时在饭店起码开价3000元左右,现在行情低迷,葛老板说:“我的野生大黄鱼价已经跌停板,谁要,2000元!”无人应答,是呀,疫情紧张的时刻,大家紧盯着武汉前线的战况,谁还有心思品尝大黄鱼呢?有人提出,这条大黄鱼是野生动物不能吃,我回应,不要搞错哦,海里的带鱼、目鱼、小黄鱼、鳗鱼大多是野生的,这同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根本是两个概念。葛老板说,他准备把海鲜直接打包,或制成半成品,网售,冷鲜快递到上海,让市民在家就能品尝到最新鲜的美食。我问,有蛤蜊吗,帮我弄几斤来,我要弄碗蛤蜊炖蛋吃吃……
有没有抗病毒的超级食品?没有。只有多种食物组成的平衡膳食模式,增强免疫力,才能最大程度维护人体健康。豆制品、鸡蛋、鱼、瘦肉、牛奶、绿豆、大蒜、香菇、猕猴桃、白萝卜、花椰菜、生姜、苦瓜、梨、苹果等都是冬天里不错的食品。上海中医名家陈百先医生说:“没有能够杀死新型冠状病毒的中药,中药只对新型肺炎的并发症起到缓解作用,用药以清热解毒、扶正健脾为主。”他告诉我一个他自创的冬天防感冒的小妙招:新鲜大蒜适量,切碎,装在塑料小瓶里,底部钻几个洞,对着瓶口把大蒜气吸到鼻子里,一天吸若干次,或每天一瓣生大蒜碾碎冲服,对口腔、咽喉有杀菌作用,有助于预防各种病毒,具体功效尚有待于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