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介入郑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探索
2020-05-19柴源源
柴源源
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郑州作为中原地区中心城市,交通可谓四通八达,是全国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城市的发展必定离不开交通的发展,郑州地铁犹如血脉一样穿梭在城市之间,地铁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地铁文化将地铁与公共艺术相结合,传承中原历史文脉,打造中原精神建设,打开城市新的维度空间。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寻求地铁公共艺术视觉设计的创意源点,从中原故事、中原图腾与中原色彩分别去表现地铁的主题、装饰与色彩视觉表现,刻画与郑州城市人文精神内涵相统一且兼具特色的地铁公共艺术。
一、郑州地铁公共艺术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
河南是中国人口大省,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地铁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此问题,为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节约了出行时间。2013年,郑州地铁1号线开始运营,标志着郑州公共交通进入一个新时代。郑州地铁在多年的发展与市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过程中,又相继又开通了2号线与5号线。这些地铁站点也成了宣传郑州与中原文化的新窗口,构建了郑州新的城市品牌形象,提升了郑州在全国的竞争力。
现代地铁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不仅是一个交通运载工具,同时也扮演着城市文化空间的角色。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地铁站点空间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地铁站点空间建设应更加贴合人文内涵与地域风情,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城市的认同感。目前,郑州地铁正在使用的3条轨道交通,都在积极地向地铁公共艺术建设靠拢,每条轨道交通都有各自的代表性艺术主题,例如,1號线有二七广场站的“二七梦幻”、黄河南路站的“钧妙天成”、郑州东站的“中州揽胜”。相比1号线,2号线公共艺术建设更加注重精致化,其包含的6个站点各具特色,如东风路站的“陶文化”,采用的是水波纹、火焰纹、蛙纹等艺术手法;农业路站的“玉文化”,采用几十种玉石进行空间造景;东大街站的“汉字文化”,壁画上采用诗歌的形式把中原历史串联起来;陇海东路站的“石刻文化”,描绘了86尊人物佛像,基本涵盖中原特有石刻造像;二里岗站的“青铜文化”,采用商周青铜器纹饰,铸就丰满的艺术图案;南五里堡站的“姓氏文化”,用不锈钢材料构建世界地图,打造中原寻根之旅。5号线于2019年5月份对外开放,地铁公共艺术建设比例过半,更是成了市民的打卡地。不同地铁线路主题的选择,都是与地域元素相结合,贯穿历史、连接未来,展现现代绿色健康发展理念。郑州地铁通过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表达与记录了郑州这个城市的成长以及市民的进步,推动了郑州城市文化的转型与演进。
郑州地铁发展历程较短,地铁公共艺术在积极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总体表现为缺乏人文精神。其根本原因在于地铁公共艺术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①艺术形式空间布局单一。孤立的“点”状分布,造成的影响与记忆程度较低,缺少从人的心理学的角度去考虑公共艺术的空间设计;②选题内容上缺乏时代性。选题范围上可进一步扩展,与时代相呼应,不仅要考虑地域与历史文化元素,还应考虑郑州作为新一线国建重点建设城市,要具有时代气息与创新精神;③设计上欠缺整体性。应考虑其复杂性进行统一的整体性设计,需要根据整条线路的主题来进行色彩搭配,使各个站点的公共艺术设计能够相互呼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此外,还应考虑规划中线路与已使用线路的延续性。
二、中原文化介入郑州地铁公共艺术策略探索
通过对郑州地铁公共艺术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郑州地铁公共艺术建设,应以中原文化为主旋律,凝聚城市精神,彰显城市文脉,构筑地域标识,强化场所认知,将中原文化精髓引入地铁公共艺术建设中,探索与中原文化元素相适应的位置与方式,展现郑州城市历史文化与艺术设计相融合的新风貌。
(一)中原文化解析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大禹分九州,其中河南为豫州,位于九州之中,所以,河南也称“中州”“中原”。中原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悠久、人文精神浓厚,在中国历史上,有20多个朝代都选择定都中原,逐渐在这片九州之地孕育出了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形式——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包含政治文化、圣贤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汉字文化、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是中原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深刻地反映了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炎黄二帝巨塑背依邙山,面向黄河,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诞生。中原圣贤的高洁品格与深邃思想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原人,“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寰宇寻根”“仓颉造字”等神话传说诉说着中原故事;伏羲氏教人们做网渔猎驯养野兽,神农氏教人们播种,大禹治水推进了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原人对中华文字就在勇敢探索,推动着华夏文明的进步。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宝丰的说唱艺术、灵宝的刺绣艺术、开封的木版年画、周口的泥泥狗等,无不展现着中原文化的魅力。这些优秀的中原文化成为指导我们进行设计实践的宝库。
(二)策略探索
1.中原故事塑造地铁艺术主题
在郑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将生动的中原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作为地铁公共艺术主题,针对故事主题与线路特征进行更加合理规划,对特色站点主题特殊化设计,使不同线路、不同站点都有符合自己特点的公共艺术主题,提高地铁站点的识别性,同时也能展现地铁线路的独特性。将中原文化所涵盖的多种文化特征作为每条地铁线路的主题,在特色站点进行提炼、抽象,合理地将中原文化特色注入该点地铁站当中。最终,形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以地铁公共艺术为半径的“郑州记忆”,来展现郑州厚重、大气与包容的精神理念,使郑州轨道交通空间蜕变成一个描绘郑州人文历史的艺术空间,赋予冰冷的地铁交通轨道以人文关怀与艺术感召力。各站点主题分别为:
1号线:根系中原——政治文化
2号线:毓秀中原——圣贤文化
3号线:豪杰中原——英雄文化
4号线:耕耘中原——农耕文化
5号线:底蕴中原——汉字文化
6号线:多彩中原——民俗文化
2.中原图腾刻画地铁艺术装饰
龙,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所崇拜,在风水上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是中华民族与中原文化的根。绿松石龙龙身蜿蜒盘曲,形象灵动传神,是真正的“中国龙”,成为中原图腾的代表象征。将其作为图案刻画进地铁艺术装饰,既能彰显中原文化的魅力,又能渲染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原人来说,“龙”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精神,是中原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勤劳勇敢的精神象征。
中原文化中有一些图腾经过长期考究与提炼,其本身就附有图案装饰与色彩搭配。泥泥狗是上古时期太昊伏羲氏遗留下来的原始图腾文化符号,历经千年传承而遗存下来,其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将其通过重构等艺术手法,变成富有深刻含义的设计语言,应用在现代地铁公共艺术中,不仅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更能使其成为易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品。
3.中原色彩描绘地铁艺术视觉
色彩视觉在地铁公共艺术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可以对人的心理因素产生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它能够表达真正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内容,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又赋予了色彩文化属性。地铁公共艺术中的色彩视觉影响着地铁公共空间氛围的营造,地铁公共艺术空间的色彩表达是由地域文化特征所决定的。黄河位于郑州20公里外的黄河之滨,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哺育炎黄子孙的摇篮。“黄河黄”成为中原色彩之一,是炎黄子孙的象征。因此,用黄色去表达中原文化,将其作为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主视觉色彩,强烈的黄土视觉会把人们带回祖先辛勤开垦的远古时期,让我们不忘奋斗,符合中原地区人们的审美习惯。此外,“黄河黄”还具有提示、警示和指引作用,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和情绪。以黄色作为郑州地铁轨道交通主视觉色彩,每条线路以不同色彩配以副视觉色彩,共同构建出郑州地铁艺术视觉,提升乘客的体验感。
三、中原文化构建郑州地铁公共艺术的意义
中原文化介入下的郑州地铁公共艺术,将现代城市文明与郑州高速发展带来的文化隔断进行衔接,建立了地铁空间的人文情怀,使人与地铁空间之间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赋予地铁空间新的意义。
中原文化构建的郑州地铁公共艺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原文化跟随时代步伐,以更加清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是功能化与信息化的合理运用,在高新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通过中原文化视觉化后的地铁公共艺术图案,借助于信息网络了解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艺术形式与传统题材的联结,以质朴、纯粹的中原文化为底蕴,构成了集艺术性、装饰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满足了大众精神层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韩超,杨豪中.西安地铁公共艺术研究综述[J].山西建筑,2010(32):13-15.
[2]郭涛.地铁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建构——以杭州地铁1号线为例[J].艺术研究,2016(2):56-58.
[3]陈陆露.地域文化在地铁车站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J].大众文藝,2018(13):51-52.
[4]贾云平.城市地铁文化建设研究[J].城市观察,2012(5):32-41+67.
[5]侯宁. 地铁站内公共艺术及作品位置与形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