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向善之歌,共建美好人间
2020-05-19
热点
2019年11月14日,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6岁的小磊在放学途中不小心掉入一处6米多深的污水井中,被井下污水冲走。
危急时刻,路过的31岁青年王育永只身下井救人,冒着齐膝深的臭水、未知的有毒气体,在漆黑的排污管道中来回爬行400余米,成功救出小磊。小磊父母专程登门致谢,感动地对王育永说:“你是个大好人,你的救命之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而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要求时,“这不是什么大事,帮助他人是应该做的事,不要报道我了。”王育永婉言谢绝。
解读
1.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
在各种井类救援中,污水井救援是一个难点,死亡率远超其他井类救援,因有机物、腐杂质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导致救援人员遇难的新闻时有发生。在无人搭手、无任何救援设备辅助的情况下,王育永只身下井救人,无疑凶险万分。或许在根本探知不到小孩位置的一瞬间,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可情况紧急,容不得王育永有丝毫的考虑与犹豫,时间就是生命。王育永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真谛,挽救了一条小生命,也向全社会传递出了一个声音:有人偷偷爱着你。
2.知恩图报,传递人间温暖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育永冒着极大的危险从死亡边缘救回落井的孩子,这份恩情早已远超出了“滴水之恩”,是小磊的“再生之恩”,无论怎样去感谢这份恩情都不为过。小磊父母想让小磊认王育永为“干爹”,写感谢信,送锦旗,再次登门致谢,用实际行动表达着他们内心最真挚的感激之情。这份恩,这份情,在流淌中浸润着每一个人。
3.崇德向善,编织生活美图
对王育永下井救人的英雄事迹,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为的就是向全社会昭示:王育永的爱心之举,不仅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也让人感受到了人间到处洋溢着爱意的温馨与芬芳。王育永“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的举动,值得大家敬佩和尊崇。借助媒体的推介,让更多的人知悉像王育永这样的好人、这样的善举,也会引发效应,有越来越多的好人涌现,社会风气就会越好,美好、和谐、友爱的生活美图就编织成了。
视角
关于善行义举,我们常在电视或网上看到。这反映出当今社会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的现实。对这些“英雄”,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大力宣扬。推崇每一份善意,不断激发更多人向善、崇善、行善。如此一来,在温暖的现实生活和舆论环境中,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是被帮助、被关照的“幸运儿”,也可能成为他人眼中的“英雄”。
(作者:李宇昕)
这是一个诞生英雄、崇尚英雄的伟大时代。“英雄”一词,不再是那些干出惊天动地之事的人的专利。每一个普通平凡的人,都可以成为时代的英雄。王育永很平凡,却很伟大,他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平民英雄。
(作者:欧阳静蕾)
当老师把这则新闻推荐给我们,并组织大家谈论时,有很多同学唏嘘、赞叹,普遍认为有朝一日,假如自己碰到类似情况,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勇气去“跳”“爬”“接”“拉”……其实,对个人来说,能把崇德向善、积德行善时刻装在心里,在别人危难之时毫不犹豫地给予,毫不吝惜地付出,或是把小事做好,把平凡的工作岗位当作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舞台,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份社会责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守的品格,便具有了英雄的“气”与“义”。“英雄”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
(作者:吴嶷)
俗话说,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有春光满园。存善念、献爱心、行善举、扬善德,是人们共同的责任。只要我们把友善之情、和善之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凡人善举才能在润物无声中温暖你我,汇聚成熠熠生辉的道德力量。
(作者:梁佳豪)
频道
英雄模范之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舍生忘死,之所以能够光明磊落、鞠躬尽瘁,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对初心的坚守和追求。崇尚英雄,见贤思齐。如果说崇尚英雄模范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重在把他们的事迹凝结为一種精神,那么学习英雄模范就要把崇高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这就要学习他们的善念,只要有需要,就会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学习他们的朴实,不计个人得失,不管任何情况都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对普通群众而言,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积小成大、积善成德,不断在平凡中造就出伟大。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5日)
“这不是什么大事,帮助他人是应该做的事,不要报道我了。”王育永面对记者采访的委婉拒绝,透露出一个朴实而真诚的信念,那就是:生命可贵,情义无价。这不仅是对一个生命的挽救,也是在用行动践行人的本心。对于广大市民来说,这更是一堂温暖的爱心课,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心怀大爱,传递善念。
其实,这样的暖心事并不罕见。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他们用涓滴之力,诠释着向上向善的时代品格。无论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质朴无华的爱心人士,还是像王师傅这样用爱心点亮生命的普通人;无论是抢险救灾、坚守奉献,还是助人为乐、为人解难,在我们周围,处处能看到道德的光亮。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耀着人们的心灵,也以行动证明了道德有着凝聚人心的力量,让全社会因道德的追求而充满温暖。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8日)
文章
让孕育善行的土壤更厚
那日,湖南一名6岁的小孩,脱离了奶奶的看管,掉入路边工地一处污水井(井边有安全提示)中。路过此地的挖掘机驾驶员王育永师傅,不顾臭气熏天的污水,冒着毒气危险,下井往返爬行数百米,找到孩子带回地面。孩子父母专程赶到王师傅的老家,送上一面锦旗。对于王师傅的善举,社会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褒奖。
王师傅及时出手,不但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也让人感受到了社会无处不在的温暖。凡人义举,值得我们敬佩、尊崇。很多人说,像王师傅这样的好人,越多越好!好人涌现得越多,社会风气就越好!
那么,怎样才能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呢?
环境的激励很重要。应该说,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一颗行善向好的种子,要让它生根发芽,萌发成真正的善行善举,需要土壤,需要滋润。善待英雄、厚爱好人,让他们得到应有的赞许和肯定,有利于形成正面激励的良好氛围,让孕育凡人义举的土壤更厚实、更肥沃。
在当下的中国,正涌动着赞美好人、颂扬善行的潮流。连续七届评选全国道德模范,向全社会公布他们的事迹,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风尚。各地也在不断加强对英模人物的奖励、保障力度,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形式、宣传渠道也日渐丰富,更多凡人义举登上了媒体的显著位置。
不光在媒体上,赞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笔者漫步长沙街头,看见LED屏里有好人形象,大街小巷有“好人榜”,动漫作品里有好人故事。在湖南海拔最高的县城桂东县采访时,笔者早上来到河边公园、湖畔栈道,走不远,就有一些醒目而精美的木牌,介绍当地的道德模范。
更重要的是,这种时时处处对正能量的倡导,会形成一种“文化气场”,让做好事者扬眉吐气,降低不必要的顾虑。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汇聚更多温馨和善意。善心不是一人行,温暖不是一人送,人间的温暖,源于你我他共同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