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亚地区民间信仰现状研究

2020-05-19席晓丽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4期
关键词:关公三亚海棠

席晓丽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重要视角。近年来,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关注。学者分别从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信仰与信仰仪式、民间信仰与社区传统、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治理、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等方面对民间信仰问题进行审视,但是,就区域民间信仰而言,研究的热点主要在江南地区和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对海南民间信仰尤其是三亚民间信仰的关注较少。其中,全面研究主要以黎族民间信仰研究为主,侧重信仰源流、信仰仪式和民俗研究。个案研究仅有周琳琳的《 海洋文化视野下的三亚民间信仰与祭海习俗研究 》。目前,学界对三亚民间信仰的现状研究和关注不够。

一、三亚地区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三亚市位于海南省南部,在经济实力、旅游资源方面位于全省前列,但是在文化方面,一直被认为落后于海南东部市县。在民间信仰方面同样很少有相关论述,普遍认为三亚民间信仰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或影响。但是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三亚的民间信仰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数量多、分布广、民众的参与度也较高,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三亚的民间信仰场所就地理分布而言,主要集中在海棠区和崖州区(自2014年开始,三亚市行政区划改为海棠、吉阳、天涯、崖州4个行政区),共22个,分布在两区的民间信仰场所占全市的79%。

就三亚民间信仰的类型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自然崇拜

海棠区东溪村的明贶公庙敬奉的是潮州三山神,其来源于揭西河婆盆地周围的三座神山:明山、巾山、独山,三座神山是神仙显圣托灵之处,三座神山也被认为是风神、雷神、雨神。土地神信仰也是三亚民间信仰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土地神在三亚也被称为土地公、福德正神,没有独祀的公庙,一般是作为配神出现。有的村子,会在公庙旁单独用一个神龛供奉。

(二)图腾崇拜

在三亚,图腾崇拜主要体现为龙崇拜,在三亚港、大蛋港和崖州新港都有龙王庙。龙王信仰的主要神格体现在镇海和保佑出海平安,与内陆地区的龙王信仰主要以祈雨为祭祀目的是不同的。三亚龙王信仰的主体是当地渔民和疍家人。

(三)人神崇拜

人神崇拜始于对先贤圣哲、英雄人物的纪念,具有强烈的情感倾向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三亚的人神崇拜有孔子、关羽、妈祖、冼夫人等。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是全国性的信仰,在三亚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妈祖和冼夫人是地方性神祇,在海南普遍受到敬奉。但是和海南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在三亚,作为移民信仰的关公信仰受众最广,庙宇中专祀关公的有5座,作为共祀神祇之一的有11座,占到总神庙数的57%。

(四)境主神崇拜

三亚的很多村和社区都供奉有特定的保护神,用以保护本境内的平安,俗称境主公。境主一般有多位,例如海棠区龙海村公庙供奉的神位有:关公、周昌、关平、龙门七爷、洞主公、土地公。海棠区三灶村侯王庙供奉的神位有侯王老爹、敕赐南朝护国显玉侯王、西黎峝主、村主爷爷、关圣帝君、关平元帅、周仓将军、五龙大王、梅仙大帝、福德正神。

作为三亚民间信仰场所的公庙,在地理位置上都存在变更的情况。因为城市规划的改变,如港门村社区文武庙,民国时期,该庙建于现在的榆亚路与河东路交叉处,后因该地建市委办公楼,文武庙迁至现在的港门村3路。因为环境原因搬迁的,如营头村公庙,原建于藤桥西河边,后因河水冲刷,公庙坍塌而搬迁。

三亚地区的公庙多是按照官帽的形状建造,建筑面积在30~80平方米的居多,规模比较小,公庙的整体风格不以庄重华美为要,体现出质朴内敛的特色,有的社区公庙建筑与民众居住房屋的样式无异,隐于市井,不仔细找很难发现。

三亚地区的公庙旁多有古树相伴,人们认为古树有灵性,常见的有榕树、榄仁树、酸豆树等。很多公庙的神像也是用木头雕刻,关于木头的来历还会有相关的传说,如崖州区的麒麟坡玉皇大帝庙中的玉皇大帝神像就是用庙旁的长满龙骨花的老树枝干雕刻而成。

公庙中的神像多在30~60厘米,当地有“公小公灵”的说法。以关公神像为例,关公神位多与关平、周仓共祀,关公神位多为坐像,关公的神像大,作为陪侍的关平、周仓站在身后,神像小。其他地区的关公像多为站像,而关平、周仓神像多为左右站立陪侍。三亚的关公像多以帝君的形象出现,不再局限于红脸绿袍的惯常形象,关公着帝袍,坐龙椅,双手持笏于胸前,端庄肃穆,凸显出人们对于关公权力身份的重视。自明代以来,关羽的官方封号不断累加,到了清末光绪时期,加封给关羽正式的封号有“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美德和才能。这一身份是当地人最看重的。其他地区的关公像多是红脸绿袍,左手捋须,右手持春秋,或有刀在旁,或有周仓、关平立于左右,突出关公的博学和威武。

目前,三亚庙宇的管理方式,采取备案式管理和自治式管理相结合。备案式管理是来自政府的管理,一般由统战部门和民族宗教事务局用行政确认的方式,对民间信仰场所进行监督备案,了解民间信仰的活动场所、信仰特征、活动人数等,起到规范化管理的作用。自治式管理是由村民自发形成的管理组织进行的管理,人数在2~6人不等,理事长负责全面工作,守事、执事负责主持祭拜活动,出纳、会计负责财务工作。比如庙宇的修缮或翻新,一般都是先通过村民筹备委员会,然后制订重建方案,号召村民筹集资金,并组织实施和重建。管理者会将捐资人及所捐款项写在红纸上,张榜公布或是刻碑保存。

二、三亚地区民间信仰的特点

三亚文化载体复杂,人员五方杂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交流、整合,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一文化格局中,考察民间信仰的意义衍生、性质特征,有助于更深入地触及三亚文化的精神特质。

首先,三亚民间信仰体现出融合性的特点,融合性表现在移民信仰与当地民间信仰的融合。民间信仰中的关公信仰、三山神信仰、妈祖信仰等主要信仰都是由移民带入的。自宋至明清,大量移民定居三亚,移民主要有三类:商人、军人和贬官。这些移民尤以广东和福建两省迁居三亚为多。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有的传承至今。如海棠区东溪村的明贶公庙源于潮州揭阳县之霖田都,将潮州三山神信仰带到三亚。海棠区的庄大村村民是由福建迁居而来,公庙供奉关公和盘古,村民推崇他们忠义勇武、开天辟地的精神,帮助村民在新土地上开始全新生活。还有红沙社区的华光大帝庙,据记载,是在1935年自广东湛江传至三亚南滨海,1938年搬至红沙社区,至今仍然有广东民众前来祭拜。在海南省内,民间信仰由北向南传入三亚,海棠区洪李村村民多是在18世纪从文昌迁居而来,定居三亚之后,仍保留了之前的风俗习惯,在公庙中祭拜关公、关平、周仓等神像。这些移民信仰与当地的民间信仰一起被供奉,这种共存共祀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海棠区的洪李村公庙,除了祭拜关公、关平、周仓之外,还祭拜文公和亚婆,这两个是境主神,就是一种境主地域管辖神,这是因为当年海南的汉人移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下来,且自冼太夫人后再也没有军队来保护海南的汉人移民。在没有军队保护的情况下,这些境主便成了古人的精神依托。

其次,三亚民间信仰体现出海洋性的特点,这是由三亚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三亚当地民众祭拜的海神有妈祖、关公和龙王、观音菩萨等。海神信仰占到民间信仰总数的29%。海洋信仰不仅体现在出海航行和渔猎活动中,同时为三亚在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留下了印记。

妈祖是东南沿海地区普遍信仰的海神,三亚的妈祖信仰也是由广东传入的。《 崖州志 》记载,清代崖州(三亚)对外贸易繁荣,特别是与广州等地的贸易更是频繁。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台山等地合资在三亚大蛋港建造了天妃庙,作为商人寓居安歇、议商贸易和祭祀的场所。由此可以看出民间信仰在通商贸易中的作用。

关公信仰在信仰的地域空间上,原本是作为陆地神受到敬仰,但传入海南后,其神格在空间上扩大至海洋,成为当地渔民的崇拜神。三亚海棠区营头村位于藤桥河入海口处,当地人都是以捕鱼为生,出海作业的渔民深知海上作业的险恶,他们习惯于将平安归来的愿望寄托于神灵,因为渔民吃住都在渔船上,于是将村公庙也建在藤桥西河内,村庙专祀关公。每次出海前,渔民都会在公庙祭祀关公,祈求出海平安,满载而归。

观音的信仰来源于鉴真和尚。三亚大蛋村龙庙最初就是由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遇险逗留真州(今三亚市)而修建的。鉴真在真州逗留期间,亲自讲授佛教律宗,传授建筑、医学、书法等先进知识和技术,促进了当地文化的昌明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龙庙就是为了传承鉴真和尚矢志不渝的精神,在2002年重建的。

三、結语

三亚民间信仰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民众参与广泛,民间信仰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众自我教育的精神财富,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精英与百姓、官方与民间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清]张嶲,邢定纶,赵以谦.崖州志[M].郭沫若 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詹长智,张朔人.中国古代海南人口迁移路径与地区开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7-81.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关公三亚海棠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关公面前耍大刀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大嘴狗》
找春天①
关公工艺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三亚的海
论《三国演义》与关公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