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阅读技巧之比较阅读题

2020-05-19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汴河理趣溪水

所谓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这类题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度高,在2009-2018年高考中有多个省市考查,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鉴赏的区别:一是阅读对象数量上有差别,二是比较阅读多了一道“作对比”的程序。未来几年的高考,这类题型会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可能出现的新考法是: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比较两首古诗的异或同。

1.严格按题目要求进行比较

审题时应明确:试题要求我们从哪方面展开对比,是内容、情感,还是意象、意境;是语言赏析,还是手法、技巧。此外,题目有无其他特殊的规定或限制。只有审清题意,看清了比较点,作答时才能有的放矢。比如: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富情趣,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这一小题的比较点在于:秦诗如何以说“理”取胜,元词怎样以抒“情”见长?所谓“理趣”,指的是蕴含哲理,而“情趣”自然是讲究以情感人。

那么,具体该如何组织答案呢?题目的要求很清楚:“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加以“分析”。在《三月晦日偶题》一诗中,秦观认为“芳菲歇去何须恨”,理由是“节物相催各自新”,承续“春”而来的夏也有其“可人”之处;在《点绛唇》里,元好问则直抒因春逝而“渺渺予怀”,除了“留春”“问春”,甚至要“梦里寻春去”。

经过如上一番分析,试题答案也就明确了: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及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须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天的怅惘情绪。

2.紧扣原作比同析异

面对古诗词比较阅读题,在审清题干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的基础上,还要认认真真细读原作,尤其应遵循试题导引,反复琢磨不同作品中构成比較的那些诗句。比如: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乌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以上两题,都离不开对原作逐字逐句细细品读。具体说来,第(1)题“比同”,考查对古诗思想内容的概括能力。《峡口送友人》第三句的“同为客”表达了思乡情;《送蜀客》的“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体现出对家乡的思念,所以该题答案为:思念故乡之情。

第(2)题在给出“有人”评价的前提下,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试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手法。《峡口送友人》写伤春之景(“峡口花飞”),目的是抒离别情——“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说的是寄身是客本已凄凉,难得结交一位挚友,可如今却要话别;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中,作品情感愈发深刻复杂,这当然是正面烘托。《送蜀客》是反衬离别之情,还是烘托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可有不同的理解——因原诗并未予以表明。因此本题可如此作答: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也可答成: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溪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①曲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②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③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咏史诗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汴河理趣溪水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之间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溪水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我们去登高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迷宫弯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