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审视与思考

2020-05-19杨啸汪玉梅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大学生

杨啸 汪玉梅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网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在动态把握移动互联网关键人群,即高校学生行为特征与规律的基础上,审视高校人才培养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挑战,以问题导向倒逼高校网络思政创新思考:认识新常态,迈出主动适应移动互联新常态的第一步;把握新機遇,坚持新媒体技术为高校人才所用;打造网络教育平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9-0156-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由此可见,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简称“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已成为当下移动舆论场域的重点场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社交APP凭借其即时性与便利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与喜欢。微博上意见领袖“退场”,自媒体人”正逐渐取代微博“大V”并主导掌握了社会大众舆论场的话语权。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民借势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个体意见、表达群体诉求,公共领域话语内容及形式丰富性增多的同时,还有针对事件的不理性表达,甚至形成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2019年6月网友@阿简啊啾 通过微博客类社交平台发布“抱怨飞机毛毯少”相关博文,吐槽坐飞机太冷没拿到毛毯,顺手@了民航官博,没想到这一情绪表达在互联网上引火上身,“巨婴”“矫情”等负面情绪词扑面而来,成为网友抨击的对象。据调查,大部分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重度依赖者,是移动互联发展的关键人群。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下,如何紧跟时代脉搏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领域的一个现实性的课题。

一、移动互联网关键人群,即大学生数字化生活特点

1.行为移动化。在PC时代,大学生只是通过坐在电脑前上网实现与世界的连接,而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校园网络的免费全覆盖,大学生上网更便捷,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沦为手机奴隶,在公交上刷微博,在地铁里玩手机游戏,在聚会时聊微信、看视频,有些同学罔顾教师台上授课,自己台下刷朋友圈,更有甚者边走边玩手机,遭遇祸患。

2.阅读碎片化。网络媒体的发展培养了不少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据调查,每名大学生手机上面装载有多个APP,每人每天在不同的屏幕、页面间切换游走,停留在某个具体事务上的时间长短不一。阅读碎片化意味着大学生将不再像以往一样有大段时间去阅读长篇累牍,而是喜欢轻阅读,追逐简短分享,简易化表达。

3.传播表达自我化。在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中“沉默的大多数”在虚拟世界中拥有了发声的技术可能。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用户在传播信息、发表意见和参与形成舆论时,成为了舆论源头,而且不再被限制在有网线的、固定的空间内。置身于新媒体传播平台环境中的个体参与者,自然而然主导了信息的传播而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并且每个主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酣畅淋漓地言说自我,表达欲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通过微信点赞、红包社交和微博粉丝社群的准社会交往,移动互联网开启了社会传播结构的变革,网络语言的表达意涵及其背后的情绪表达都变得自我而有个性特点[1]。

4.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三微一端”可以接触各式各样、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其中不乏面临反动政治宣传信息的渗透、来自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堕落的生活方式的销蚀。尤其是在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个体意识觉醒后而不加以理性遏制变得极度膨胀,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凸显,“精致的利己主义”、自私自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有效抵制网络虚拟空间中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审思盛行于当下的拜金主义,明辨带有色情、暴力等思想的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凝聚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重要而尤为紧迫。

二、互联网新常态促使高校教育工作者自我审视

1.对互联网新常态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非常激烈,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部分网民对主流价值观不满,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向心力[2]。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具有了更多元的意见表达途径和对话空间,普通公众话语中出现对逃避与满足乌托邦主义的高需求[3]。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对作为新媒体使用者大学生在网络形态中的表现不清晰,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或直接分散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注意力,对其零散的、片面认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理念体系;又因年龄差异、精力限制、兴趣专长、知识结构等,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涉猎和获取的范围等方面要远远滞后于大学生群体,而且高校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参差不齐,导致他们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认识严重不足。面对高等学校中数量庞大且呈现年轻化的移动互联网受众群体,如果高校教育者不能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及时洞察知晓问题的焦点,抢占新媒体人才培养阵地,高等教育工作的效果将受到影响而大打折扣,甚至丧失发展的重要机遇。

2.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没有因时而变。建立在纸质资料的阅读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课堂讲解基础上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新常态下逐渐丧失效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急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更新。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新媒体完全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各种信息得到扩散和共享,传统教育模式的缺乏灵活互动的弊端日益彰显。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教育新科技具有隐蔽性、持续性特点,对大学生群体可以发挥随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在学生不经意间“不由自主”地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在此形势下的教育者要适应形势以转变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不断提高自我的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要学习并掌握网络互动传播的特点,坚持探索创新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方式:信息传播和信息反馈要予以强调,从以学生为本的思考聚焦点出发考虑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追求个性化、新颖性、趣味性的需求。

3.传统教育方式方法亟待革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热点增多、社会矛盾多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信息单向传播和呆板的说教灌输,往往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如果高等教育工作者能变信息控制为思想引导,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辩证系統的方法,既深入阐释基本原理,又深入解剖典型案例;既讲清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又深入分析背景,讲清楚发展过程和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认识和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学会科学、辩证、全面、理性地分析、思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4.高等教育载体创新不足。高校人才培养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在当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获取信息渠道日益多样,而学校惯常依靠行政手段搞活动、做报告、造舆论,最终使活动流于形式,使学生疲于应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现代迅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开展大学生人才培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而大学生是现代时尚和流行文化的追随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空间和渠道。加强大学生熟悉的校园网、校园论坛等虚拟聚落空间的建设和管理,构建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校园网络互动平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融入移动互联等新媒体,通过主动与大学生加强互动,在深度、多次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适当时机帮助学生,促使大学生思考如何成为强国一代,更好地担当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三、互联网新常态倒逼高校教育工作者人才培养创新思考

1.认识新常态,迈出主动适应移动互联新常态的第一步。面对当前互联网“新常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形成辩证认识,不能忽视回避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技术的负面影响,但更要看到它的积极影响。而且更应该看到,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是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要主动认识了解它,要相信新媒体技术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为我所用。同时要转变思想观念,跳出传统教育方法的惯性思维,迈出主动适应移动互联新常态的第一步,创新工作理念,认真研究新常态带来的新情况,对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价值观“把准脉”,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大学生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办法,对新问题勤于思考、勤于找办法,探索方向、寻求路径。在教育活动中,鼓励大学生积极地思考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锻炼他 们的道德判断力,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现实接轨,关注个体的生活感受,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4]。

2.把握新机遇,坚持新媒体技术为教育所用。在移动互联网新常态下,高校教育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互联网以其平等性、超时空性、开放性、互动性、综合性、时效性等特征,改变了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的时间、空间、地域、身份等现实格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因时而变,把握新机遇,坚持新媒体技术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所用。互联网的平等性使受教育者可以在网络社会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思想。互联网的超时空性,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传播高效便捷,借此可以实现教育的潜移默化。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可以使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大幅提高。互联网的互动性和民主性可以改变大学传统教育以往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互联网的综合性和形象性可以增强大学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可以借助雨课堂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场景中进行理念创新,在实践应用中充分发挥雨课堂的功能[5]。

3.打造网络教育平台,创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移动互联大行其道,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方式,以及学习模式也正在逐渐发生改变。MOOC模式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已是必然趋势。本着对“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我国一些高校分别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课程。据媒体报道,培训教育行业已经转战移动互联网新平台。这一切,促使我们大学教育工作者对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教育模式进行思考:利用互联网的超时空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大学人才培养能否打造在线教育平台,实践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学习模式,做到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从任何人那里学习?能否开发慕课、APP,编辑微信公号,把教学内容精编改制成便于移动互联传播的内容,通过网络社区交流、研讨、答疑?能否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可以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特点、心理状况、学习过程等,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否教育趣味化、娱乐化,将严肃的教育变成一种游戏,学习既是游戏,学习过程中不断迎接挑战、不断得到即时激励。

参考文献:

[1]  周妍,张文祥.移动互联网下的传播变革及其社会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9,(2).

[2]  杨静娴.网络负面情绪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及战略应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6).

[3]  邓向阳,向娴.网络舆论娱乐化传播的负面社会效应[J].青年记者,2018,(3).

[4]  谢向波.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

[5]  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