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域下高校生源结构优化策略探析
2020-05-19郑雪菲
郑雪菲
摘 要:高等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其起点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开端,对个体的学习再造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校生源结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生源农村子女占比低且差异化明显,可从缩小贫富差距、改变落后观念、消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打造“清廉高校”四方面对其加以优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生源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9-0154-02
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公平问题,高等教育承担着社会阶层跨越的期望,其公平问题备受关注。强化教育作为上升通道的功能,需重视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开端,也是优化高校生源结构的关键。通过对高校生源结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拟从政府层面提出优化高校生源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高校生源结构现状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显示,1980—2015年,29.3%的城镇人口接受了全日制大学教育,其中11%为专科,18.3%为本科;仅有12.2%的农村人口进入全日制大学,其中3.6%为专科,8.6%为本科。从数据可以看出,城乡受教育机会差异明显,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机会在专科及本科教育上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
(一)高等院校農村子女占比低
截至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42.7%,但农村子女占比数却持续下降,1990年我国高等院校中农村子女占比22.11%,2010年占比下降至8.12%。《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显示,清华大学新生中仅有1/7的学生来自县级以下中学,中国农业大学新生中,农村户籍子女占比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名校农村子女占比普遍偏低。
(二)保送资格生中农村子女比例过低
《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显示,生活在直辖市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可能性是农村学生的5.5倍,农村学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可能性仅为1.9%。省会城市的子女获得保送资格的可能性是郊区农村学子女的11.1倍,非农村户口的保送比例比农村户口高0.5%。
二、高校生源结构不均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1.经济基础的差异。社会底层人群经济基础较弱,部分家庭仅能满足温饱,无法承担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费,子女被迫过早辍学。家境稍好的子女勉强在小县城读完高中,因教育水平落后,鲜有人考入高等院校,即使考上也因学费止步。部分家庭负债供子女读书,高校扩张降低了大学生的稀缺性,毕业即面临就业困境。过低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无法满足农村家庭脱贫的期望,“读书无用论”成为部分农村群体的共识,让子女辍学务工之举较为常见。相比农村子女高中毕业后面临升学择校的困境,城镇子女有较多选择。
2.文化水平的差异。农村子女多处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父母受教育水平有限,忙于谋生劳作,无暇辅导子女。部分家庭有意愿辅导子女功课,受限于经济能力和文化水平无法给予子女帮助。长期处于农耕环境,家庭话语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思考方式和生活选择,部分父母思想固化,认为读书无用,不如辍学务工。城镇家庭多受过高等教育,教育理念更为先进开放,通常会有意识地通过家庭藏书和家庭交流等方式营造知识氛围。《校友会2017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2007—2016年期间高考状元的父母多为教师和公务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总占比超过50%,而来自农村的高考状元仅约为10%,可见一斑。
(二)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等院校农村子女比重低的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仅体现在城乡间、区域间,甚至体现在校际和班级间。《中国统计年鉴2018》显示,北京普通高中生师比7.64,而广西普通高中生师比高达17.41。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衡水中学等缔造了应试教育神话,这些学校以考取高分为单一目标,采取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将应试发挥到极致。尽管衡水中学的教育管理方式饱受诟病,背离教育规律,每年仍有不少学子慕名求学,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成都市第七中学是中国四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样板学校”之一,2017年本科率98%以上,不少学生在高考前已经申请到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该校学生不仅成绩优异,个人能力也较突出,在第十一届四川省机器人比赛中该校共计44名学生获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另一种表现是“超级中学”,“超级中学”通常垄断所在地的优秀教师和尖子生,因教育资源丰富及教育水平突出,易产生“虹吸效应”,而校内“实验班”“尖子班”“火箭班”等的出现,加剧了教育不公。
2.高考改革。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改革试点。近几年,高考改革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高考改革中的自主招生、分地域招生、加分政策和自主命题等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高等教育起点不公平现象。《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显示,省会城市子女获得保送资格的可能性是郊区农村子女的11.1倍,一方面省会城市子女有便捷的保送信息获取渠道,另一方面农村子女囿于家庭经济基础和受教育资源,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处于天然劣势[1]。2000—2009年南京大学招生本地化状况明显,尤其2000年南京大学本地生占生源比例58%,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与地方政府签署的协议规定,地方高校多由地方财政支持,当地居民为纳税人主体,高校本科录取指标自然会向本地生源倾斜[2]。2002年,北京高考首次开始自主命题,随后在全国多个省份实施开来。十几年后,高考自主命题的弊端不仅是挑战高考权威性、命题质量难以保证、增加各省市考试成本等[3],而且自主命题透露出的“精英气”将不在城市话语体系内的农村子女无形地拒之门外,加大了农村子女高考的难度。
3.高校扩招。1998年,中央采纳经济学家汤敏提出的以扩大招生量拉动内需的建议,此后中国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经历了跨越式增长。《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0 430人。高校扩张使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降低了大学生的稀缺性。高校扩张在数量上增幅明显,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扩张群体多为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高水平院校的数量仍十分有限。由于名校资源稀缺,竞争激烈,农村子女进名校愈加困难。一方面,农村子女综合实力较薄弱;另一方面,城镇家庭具有一定经济优势,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寻租活动。2006年,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和监察局编写《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例选编》一书,书中共100个案例,其中主要领导人数占比17.1%,中层领导人数占比33.3%,基层领导人数占比24.4%,普通员工人数占比25.2%,可知各领导层级的犯罪比例均较高[4]。
三、优化高校生源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降低权力财富的代际遗传性,缩小贫富差距
代际遗传性即父辈的阶层地位和社会资源等被子女继承,“二代现象”是代际遗传的表现之一,不同二代在某种程度上身份都具有父辈的烙印。“富二代”“穷二代”偏指资产的继承;“官二代”“权二代”偏指权力的继承;“星二代”“体二代”偏指职业的继承。二代子女并非单一继承财富、权力或职业,多数情况下打包继承。阶层固化趋势下,贫富差距明显,应合理调节遗产税,减少贫富差距。
(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改变落后观念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过低,即子女毕业的经济收入无法有效改善家庭现状,甚至因读书增加家庭负债,换句话说读书投资大,经济收益小,因此需从教育投资和教育收益等方面着手。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中强化按劳动要素分配,提高农村家庭的初次收入,再分配中要完善农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二是不断完善困难家庭子女国家资助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三是避免高校再度扩张,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增加学历含金量,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应届生的经济收入;四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效益收益率的方式,改变落后教育观念,强化高等教育在农村家庭心中的重要性。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消弭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下,教育资源能否公平配置关系到每个读书子女家庭的利益。要重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向西部和农村等教育落后地区倾斜。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 207.7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4%。美国自1975年以来的数年间,其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7%以上,2015年德国的教育和科研领域投资占GDP的10%[5]。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高投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仍有较大差距。
(四)推进“清廉教育”建设,打造“清廉学校”
贯彻实施《教育法》,坚持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规范高校行政权力运行。对受贿违法人员给予严厉惩处,同时取消行贿子女入学资格,对行贿人员进行惩罚和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高校“清廉教育”,推进教育系统作风建设,从思想上正视教育寻租问题。
参考文献:
[1] 梁晨,董浩,任韵竹,李中清.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国教育精英的来源与转变(1865—2014年)[J].社会学研究,2017,(3):48-70+243.
[2] 赵娟,李良.取消高考招生指标制度势在必行——以南京大学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0,(7):59-62.
[3] 孫锦明.谈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利弊[J].教学与管理,2005,(10):74-75.
[4] 白致铭.高校行政权力扩张与廉政风险防控论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32-34.
[5] 教育投资[EB/OL].搜狐网,2012.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