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问题及其应对
2020-05-19王禹奇
摘 要随着多元化潮流的不断涌进,民间音乐的地位日趋降低。而学校是传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重要场所,怎样在流行音乐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民间音乐教育,是目前学校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民间音乐融入中学音乐的教育教学中,进而促进民间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民间音乐 中学课堂 音乐实践
民间音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传统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探讨中,要注重将民间音乐不断融入教学中,促使学生在塑造自我音乐素养的基础上,能够感受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促进音乐的不断传承与发展。我们国家的民间音乐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将其转化成音乐学科的教学资源,为民间音乐进入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怎样在流行音乐盛行的中学生中进行民间音乐的相关教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民间音乐走进中学音乐教学的意义
1.丰富教学资源
民间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民间音乐引入到中学音乐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使音乐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也契合了相关大纲的要求。音乐教师可基于原有教学内容适当选取当地部分民间音乐进行教学,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不但能让学生体验到民间音乐的巨大魅力,还能使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学习歌曲《鸿雁》时,通过聆听,判断是哪里的民歌。得出结论后,结合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创作背景等方面去讲解蒙古民歌中长调短调的特点和区别,在多媒体教学演示下,学生兴趣浓厚,载歌载舞,能够很快演唱并牢记在心。
2.传承音乐文化
音乐的核心素养不单纯是指基础性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有对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对外部事物较深层的感悟能力。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如同两条平行线,很大程度上处于相互排斥的状态,当前的中学生更乐于接受不同风格类型的流行音乐,对于我国传统形式的民间音乐却十分陌生,长期下去,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将会慢慢消失。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必须重视民间音乐的教学,促使学生提升音乐兴趣,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问题
1.民间音乐进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基于目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流行音乐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的大量传播,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音乐文化,而民间音乐则逐渐从音乐领域中消失。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均衡教学,将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并不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怀。当前,大部分中学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并没有意识到音乐的影响力,而是作为一个副课,仍以流行音乐为主,民间音乐在教材中虽占比重适中,但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深入学习和探究,致使民间音乐离学生越来越远。
2.教师对民间音乐重视不足,核心素养认识不高
民乐在音乐院校中的招生比例很少,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的民乐老师更少。许多中学都没有对学生开展民间音乐方面的教育,使得大部分音乐教师在民间音乐方面的技能比较弱、音乐理解比较低。尤其是中学阶段的教学,对教师音乐技能的要求相对高,而具备民间音乐技能的教师就更少了,由于教师人力与技能的限制,使得民乐课程的教授也受到了阻碍。只有真正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师的行为也随之变化,音乐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现在教师备课时更多考虑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至于学生在需要在课堂上了解什么知识、掌握哪些音乐技能,教师很少思考。包括教學观摩公开课时,教师们也会过多地注重课堂上的一些细节问题或课堂的表现形式,从而忽略了我们真正的核心——教学理念。
3.民间音乐教学设备欠缺
音乐教学离不开教学设备的支持,可运用视频或音频播放各类不同形式的民间音乐,运用多媒体来展示民间音乐的魅力,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感悟、模仿学习,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前许多中学的音乐设备十分简陋,根本无法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效果。即使有些学校建立了音乐多媒体教室,教室中多为钢琴、手风琴、吉他等西洋乐器,关于民乐的乐曲,例如丝竹乐器、打击乐器等几乎很少配备。这样的现状,教师就会更多地依靠使用多媒体来教学和展示,学生只能通过音频、视频来认知,对于乐器的真实感受也就无从谈起。
4.学生对民间音乐兴趣不高,核心素养无从谈起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而听什么,则由兴趣决定。相对于民间音乐,学生更易于接受流行音乐,且流行音乐已经占据了音乐主流的位置,其他的音乐流派基本没有兴趣去尝试。民间音乐作为传统音乐,流传下来的必定为经典曲目,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对民间音乐的教学认识和教学方法无精彩之处,影响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接受,致使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民间音乐精华之所在,仍旧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学习兴趣不强烈。
三、民间音乐走进中学音乐教学的策略
1.加强教学实践,彰显民间音乐的魅力
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在知识掌握、个人喜好、知识面、敏感度等方面都不相同,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进行灌输,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打造性格鲜明、团结协作的优秀学生团队。
例如,笔者在音乐课堂实践活动中,将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分组,分组时候尽量将相同专业的学生错开,确保每组都有学生会使用乐器伴奏,每堂课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轮值小组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让所有学生按已有的知识框架进行梳理,然后教师根据预先定好的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表演的小组成员为主要答题人,其他小组可以向其提出疑问,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纠偏,并针对问题,对学生进行拓展讲解,最后,教师联合其他小组共同给轮值小组进行评分,所得分数为该小组的集体分,并将此集体分作为期末考核的参考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能够积极讨论选择的民间音乐的表达形式,当前的音乐课堂实施效果良好,为进一步拓展民间音乐奠定坚实基础。
2.挖掘课外民间音乐资源,补充音乐教学
民间音乐作为一类课外资源,其资源内容丰富、题材广、范围大,每一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而且展现出的风格也有较大的迥异性,教师可以依据地区特色来选择合适的经典曲目,以补充现有的教学。我们应学会如何去开发民间音乐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民间音乐,了解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我们应大力挖掘课外民间音乐资源,对教材中的民间音乐部分进行有效补充。
3.促进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情感
在将民间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中时,必须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歌曲所传递的情感。例如教学江苏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大部分都比较欢快、活泼,极具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在其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首先播放音乐片段——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根据《茉莉花》音调创作的歌剧《图兰朵》,让学生感受《茉莉花》在国际舞台中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歌曲的旋律,有目的地聆听,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播,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在哪里扎根,就具有那里的地方特点。通过创作、创新,学生的热情被一次次调动起来,演唱时声情并茂,有声有色。最后欣赏歌唱家宋祖英在悉尼的演唱,更有力地佐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4.营造民间音乐氛围,增强学习主动性
对于民间音乐这类比较经典的音乐教学而言,必须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民间音乐一般具有较好的故事性与情境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实施发挥,将故事情节在教学之前展现给学生,浓郁氛围,调动学生“胃口”,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对于音乐作品而言,只有通过欣赏才能体会其中所讲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情感,但因为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其阅历还不够丰富,所以无法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基于此,音乐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可先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介绍此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相关事迹等,并为音乐配上相应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能够边听边看,帮助学生理解此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去感受其中的情感,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此外,大部分中学生主要通过校园渠道接触音乐,如校园广播、各种校园联欢会以及手机等,我们应对这些传播渠道进行有效管理、利用,在校园中营造出民间音乐文化的氛围。例如可以在课间时段以及放学时段等通过校内广播放各种优美动听的优秀民族音乐等,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在学校举办各种艺术晚会上,可以鼓励学生多表演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以此促进民间音乐在学生中的传播。
5.挖掘民间音乐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将民间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必须突出其地域特征,这对于民间音乐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在每学期合理安排一定课时的民间音乐教学,对其课件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营造良好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氛围。笔者在参加某次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借助当地资源具有的优势,营造良好的视听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当播放民间音乐人的表演视频时,学生被其中表演者时尚的造型和帅气的吉他演奏所吸引,老师便趁机向学生讲述了这些民间艺人学习音乐的事迹,许多学生纷纷表示也要学习民间音乐。
如在进行《小河淌水》的教学时,为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情感,充分理解此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有的教师特意穿着民族服饰,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这首歌曲所谱写的动人故事,然后让学生围绕民族服饰、歌曲旋律、歌词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再出示本堂音乐课的课题。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也充分参与到课堂实践中,让学生以分组形式进行表演,亲自去体会歌曲的意境。总而言之,在民间音乐的相关课程构建中,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对民间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不断创新其课堂教学理念,构建极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课程体系。
6.增强音乐素养培养,提升学生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课程中生动有趣的创造,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形象思维,使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释放创造性的能量。
在欣赏民间音乐——打击乐时,通过音视频首先赏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鼓乐”以及“非洲鼓”。通过赏析,学生们从演奏的乐器样式、节奏节拍、表演形式、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和阐述兩种音乐的相同处和不同处。认识到音乐无国界,它是每个民族传统、思想、艺术、历史和所有能创造的一切传承。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中成长并创造出自己的音乐。
民间音乐文化灿烂而丰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流传至今的经典,较多的作品其内涵丰富、教育意义深远。笔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跑者,首先要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挚爱和深刻的认同,视其传承和发展为己任,并通过不断学习,补充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态度,完善知识和技能,以及采用合理的形式,将民间音乐融入到中学课堂教学中,增强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国传统音乐的璀璨不衰。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其主动性,最终增强学生的民间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璐.浅析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影响[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13.
[2] 郭璐.浅议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助推[J].当代音乐,2017(08).
[3] 温淑萍.浅谈民间艺术视域下的畲族民歌[J].黄河之声,2017(02).
[4] 陈洁.以“民族音乐传承文化”为理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J].民族音乐,2015(06).
[作者:王禹奇(1972-),女,天津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