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技术交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5-19杨亚妮荣良骥刘晓荣
杨亚妮,荣良骥,刘晓荣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随着加快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十三五”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规划》等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兰州市技术市场日益繁荣,在促进技术转移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开创了以市场化推动科技创新的新局面,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应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技术转移工作的发展。
1 兰州市技术交易发展现状
1.1 技术交易总体情况
“十二五”以来,兰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健康发展。2018 年,甘肃省成交技术合同5072 项,成交金额180.88 亿元,兰州市共登记技术合同4011 项,占比79.1%,成交金额达到62.86 亿元,占比34.8%,是2011 年技术成交额的3 倍,年均增长17.1%。2018 年,兰州市技术交易额占全市GDP 的比重为2.3%,较2011 年增长0.77 个百分点,技术交易对兰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增强,如图1 所示。
图1 2011-2018 年兰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及占GDP 比重情况
1.2 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合同增幅明显
技术交易“四技合同”(具体指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中,技术服务合同一直以来占据主体地位,2018 年,兰州市技术服务合同2871 项,成交额41.35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65.8%,同比减少2.5%;技术开发合同806项,成交额17.78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28.3%,同比增长102.3%;技术转让合同39 项,成交额2.39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3.8%,同比增长57.7%;技术咨询合同295 项,成交额1.34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2.1%,同比减少61.1%。
1.3 重大技术交易继续增长,技术交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2018 年,兰州市1000 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交易71 项,成交额39.37 亿元,同比增长34.1%,占总成交额的62.6%。同时,兰州市技术交易向6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更加明显,相关领域技术成交额35.62 亿元,占总成交额56.7%。核应用领域迅速发展,技术成交额由2017 年的1.57 万元增至74.91 万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增长也非常快,技术成交额分别超过2017 年的3.1 倍、2.9 倍。
1.4 技术流向地域不断扩大
从输出地域来看,2018 年,兰州市流向省内技术合同共3123 项,成交额28.77 亿元,同比增长13.7%,占总成交额的45.8%。流向国内其他省(市区)技术合同886 项,成交金额33.77 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贵州省对兰州市的技术需求最高,技术成交额达7.45 亿元,兰州市技术输出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的省(市区)还有黑龙江省、山东省、陕西省、青海省、广东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这些省(市区)成为了兰州市对外技术输出的重地,技术成交额达28.50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45.3%。兰州市技术流向国外2 项,成交额0.32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0.5%,其中,流向欧洲1 项,成交额0.29 亿元,流向大洋洲1 项,成交额0.03 亿元。
1.5 吸纳技术增幅超过输出技术,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展
从技术吸纳的角度来看,2018 年,兰州市共吸纳各类技术3041 项,成交额77.86 亿元,高出输出成交额23.9%;与上年对比,增幅达到25.1%,高出输出技术增幅13.1 个百分点。从吸纳技术的地域分布来看,吸纳省内技术1871 项,成交额23.46 亿元,占吸纳技术总成交额的30.1%;吸纳省外技术1170项,成交额54.41 亿元,占吸纳技术总成交额的69.9%。兰州市从25 个省(市区)吸纳了各类技术,吸纳技术成交额上亿元的地区有6 个,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北京、浙江和陕西,且成交额均超过5 亿元。
1.6 科研机构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技术交易质量不断提升
2018 年,兰州市事业法人单位输出技术合同1826 项,成交额35.28 亿元,其中科研机构技术输出32.74 亿元,同比增长7.8%,占总成交额的五成以上,科研机构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设计著作权、专利、生物、医药新品种六类技术合同1113 项,成交额13.69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21.8%,分别同比增长31.6%、29.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类技术交易增长迅速,成交额由2017 年的5.94 万元增至1.75亿元,专利、设计著作权类增长也非常快,技术成交额分别是2017 年的4 倍和3 倍。
1.7 城市发展、社会服务等相关技术成为技术交易的重点领域
2018 年,兰州市输出技术主要服务于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和农村规划、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这两大领域,其中,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和农村规划技术交易居于首位,成交金额达31.81 亿元,同比增长24.8%,占总成交额的二分之一以上;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成交额居第二位,成交额10.06 亿元,超过2017 年的2 倍多,占总成交额的16.0%。另外,卫生事业发展领域技术交易增长迅速,成交额4.78 亿元,将近2017 年交易额的4 倍。
2 存在的问题
兰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增长的背后,与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一系列成果转化相关的法律、政策出台,以及技术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密切相关。2018 年,兰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在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从决策评价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多措并举,坚持“大兰州、大科技”工作理念,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尽管成效显著,但兰州市技术市场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类合同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技术转让合同在四类技术合同中的占比较少,2018 年,技术转让合同39 项,同比减少48.7%,成交额仅占到总成交额的3.8%;技术咨询合同295项,同比减少46.8%,无论是合同数还是成交额在四类合同中占比都比较少。技术转让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衡量指标,技术转让指标较低,从产业角度上看,不利于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
2.2 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放缓,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有所减弱
技术交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之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十三五”以来,兰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总量虽呈上升态势,增速却持续下降,于2018 年降至12%,即其未能充分发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此外,近年来,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兰州市技术市场存在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放缓问题亟需解决,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2.3 企业、高校创新活力有待重视与激发
2018 年,甘肃省拥有高等院校(包含高职高专与独立院校)45 家,其中,坐落于兰州市的有28 家,而仅7 家有技术合同交易,占比25%,成交技术合同367 项,成交额1.42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2.3%;兰州市企业法人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额27.50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43.8%,兰州市拥有全省二分之一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仅有50 家有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不足全市的六分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或基础研究的“供给端”,企业是“需求端”,企业、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主体,而兰州市未能充分发挥创新优势,体现了其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及深度尚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
2.4 新能源以及环境保护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8 年,兰州市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5.79 亿元,占总成交额9.2%,同比减少54.9%;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2.22 亿元,占比3.5%,同比减少25.8%。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兰州市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和甘肃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极,更应该加快新能源与环境保护领域成果转化与应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 促进兰州市技术市场发展的建议
3.1 产学研高效对接,加速成果转化
针对目前产学研用各自为营的问题,加强科技服务业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深入企业一线,特别是对接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坚持整合资源、规范运作、大力吸引政、产、学、研、金、中介、贸易等要素或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多种形式全面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可在现有的资金主渠道的基础上来发展风险投资,逐步扩大创业投资和国外科技贷款等科技投入渠道,使科技投入渠道进一步扩宽,既有政府拨款,又有自筹资金,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从而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获得比较充裕的资金保证。
3.2 发现和培育新的产业爆发点,扶持新兴业态
瞄准产业新兴业态,发现新的产业“引爆点”和增长点,积极培育以食品、交通、信息、国家安全、生态安全为主要领域的公共安全产业,与生物学原理、互联网技术、工体化设计密切结合的新硬件制造产业,以及新型生态服务业和医药保健、营养食品、休闲健身、健康养老等健康产业。发挥军工颠覆性创新汇聚之地的作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积极培育智能机器人、卫星应用、航天高端制导技术、高温气冷堆和低温供热堆新型核能技术与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开发移动互联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重视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的深刻影响。
3.3 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遵循技术转移规律,壮大技术市场,加速创新要素的流动与融合,以市场机制有效调动技术成果供需双方的积极性。强化政府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降低政策门槛和准入成本,为技术转移营造良好环境。聚焦技术转移薄弱环节和成果转化关键症结,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补齐技术转移短板,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加强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部门之间协同、军民之间融合、省外省内联通,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各部门、行业技术转移工作的衔接配套。
3.4 加快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
加强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人员培训,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积极引进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研究制定技术经纪人评价管理办法。从资格认证、注册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优惠等方面采取切实的鼓励措施,引导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对从事公益性技术中介服务的机构认定,在政策上给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