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峰渠精神”诠释
2020-05-19温江水
□温江水
我国北方著名的人工灌溉渠系、有着“人造天河”之称、邯郸工农业用水“生命线”——跃峰渠,现已通水42 年。时至今日,她仍然以其独特的、跨地域性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成为邯郸部分工业企业以及生态水网用水的重要保障。
为了修建这一水利工程,于1975年开始,邯郸十万修渠大军挺进太行,打响了劈山引水的攻坚战。在无路、无水、无电的险恶环境中,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资料短缺的艰难条件下,靠着“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钢钎自己捻、没有石子自己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四年任务两年完,两年时间再提前”的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毅力。经过三年鏖战,穿透54 座山峰跨越49 道沟壑,造就了一条连绵244.98km 长的“人工天河”。主体工程包括引渠、总干渠、主干渠和5 条分干渠,渡槽、水库等各级各类建筑物1500 多座。百米以上大渡槽9 座,其中险峰渡槽全长212m,主拱106m,是亚洲最大的单跨石拱渡槽。
雄伟壮观的跃峰渠,负责灌溉涉县、磁县、武安市、峰峰矿区、邯郸县农田60余万亩,解决了当时46 个乡镇、325 个村庄、70 多万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同时,沟通三河(漳河、洺河、滏阳河)、连接两库(东武仕水库、大洺远水库),构成邯郸四通八达的水利网。从而百里山头层林尽染,灌溉区农田丰产丰收,邯钢、马电机声鸣唱,古赵大地淌金流银。一位外国友人参观跃峰渠工程后感慨说道:“这是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
勤于奋斗、甘于吃苦、勇于改革、富于创造的邯郸人民调动千军万马,历经千辛万苦,想出千方百计,战胜千难万险,修成一条大渠,育红千万人心,锻造出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坚”的跃峰渠精神——
战天斗地
在邯郸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燕赵文化,繁衍了一代代勤劳智慧的燕赵儿女,哺育了无数慷慨悲歌之士。
在邯郸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曾是“两白”誉满天下,“两黑”闻名遐迩,“刘、邓”挥师太行的粮棉产区、能源基地和革命老区,其经济、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然而,人类历史并不都是欢愉的喜剧。西门豹“投巫治邺”的故事妇孺皆知,可旱灾比水患更为暴戾。在历史和现下当中,邯郸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人均饮用水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特别是邯郸西部地区,土壤贫瘠、水源奇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翻开邯郸市志,关于旱灾的记述连篇累牍、干旱缺水、十年九灾,影响着古赵大地的工农业生产,制约着邯郸经济社会发展。1942 年,刘、邓等首长在129 师司令部赤岸村,针对涉县一带连年旱灾,春不能种,秋不保收的情况,组织当地军民修建了“漳南渠”即“将军渠”,当地群众称颂:“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
1958 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临武安县伯延公社做社会调查,对山区人民缺水的问题极为关注,提出了“多植树、多养猪,还要把水引到武安”的指示。1959 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视察邯郸,指出“邯郸是要复兴的”的重要论断!
水系百业、水连千家、水兴万物。邯郸要复兴,水利须先行。1965 年,中共邯郸地委、专署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作出了修建跃峰渠,从漳河引水的决定。遂派遣勘测设计人员上太行,跋山涉水,在“脚蹬窝、手扒撅,阎王鼻子马鞍绝,飞鸟到此收双翅,猴子路过愁攀越。”等断岩绝壁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勘测、设计、选线等前期工作,制订出《邯郸地区跃峰渠总体规划》。此后由于历史原因工程处于停滞状态。1974年秋,邯郸地委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兴建跃峰渠的决定。1975年1 月7 日,邯郸地委召开了四县一区及地直有关委、办、部、局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成立跃峰渠建设指挥部。经过认真准备,于同年3 月初,组织工、农、商、学、兵10 万修渠大军,按照团、营、连、排、班军事化编制,在西起涉县浊漳河天桥断,东至京广铁路,南起漳河,北至洺河,跨越滏阳河1009km2的范围内,摆开了修建跃峰渠的主战场。
在平均海拔170m 的太行山上,在跨度山峰、山脊、山地、山岭、峡谷、丘陵、平原等特殊地形带修建跃峰渠,而且需要遇峰凿山洞,遇壑架渡槽,遇凹修建倒虹吸,工程量之大、之艰难令人难以想象。
艰苦奋斗
当年十万修渠大军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进场先进校,开工先开课,工地设课堂,‘充电’在现场。”整个工地人山人海,红旗猎猎,钎锤铿锵,号声震天。到处传颂着“北风当电扇,飞沙当炒面,为引生命水,不怕苦和难”的豪言壮语。大山深处,人烟稀少,民工们把“窝棚搭在半山腰,锅灶支在山上烧。盖着天、铺着地,高粱、玉米来充饥,采把野菜来调剂,艰苦创业力无比。”
在隧洞施工时,为了减少技术交底、图纸会审等繁琐程序,设计人员不顾家庭困难,纷纷“下楼出院”,挑着行李仪器亲临一线,精心定位,盯死看紧。民工们“头顶淋头水,手舞翻花锤,保证日进尺,洞里笑声飞。”条条隧洞一气呵成,没有一处错位。“十里洞”总长5.2km,是跃峰渠最长的一个隧洞,也是地质结构最复杂的隧洞。有沉泥包浆的含水层,有击打冒火星的火焦岩,有一触即坍的风化岩,有软硬不吃的裂礓石等等。民工们攻克道道难关,战胜一次次塌方,奋战11 个月胜利打通。在渡槽施工中,土法上马,就地取材,没有钢模土胎顶,块块石头精计算。民工们风趣地说:“一颗红心两只手,有山有土有石头,群策群力修渡槽,艰苦奋斗样样有。” 闻名亚洲的险峰渡槽,飞跨在磁县白土镇张二庄村南的高家垴与跑马山之间,总长212m,主拱跨106m,高33m,一共使用了98 种规格的石材、26780 块料石。施工过程中,每一块石料都要求“六面十二棱对得齐、长短不差两毫米”,并定位标号、建档立卡,石料怎么运放、砌在哪儿、谁来砌?都有迹可查。正是这种对施工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留下了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跃峰渠上的一处处优质工程。
绵延240 多km 的跃峰渠,是从涉县台庄渠首枢纽开始的。渠首枢纽不仅工程浩大,且必须让山搬家、让河改道。如果一道工序出错,轻则整个工期就得拖后一年,重则前功尽弃。进水闸坐落在坚硬的岩石上,几十米高的石壁,如斧劈刀削,从山顶俯视,令人头晕目眩,胆寒心惊。当时最让施工人员恼火的是,山上全是“顽固不化”的马牙石。一锤打下去,钎尖一溜火星儿,岩石上只留下一片白点点儿。施工遇到了难题,现场人员随即拜访当地老农支招。真可谓“马牙石,质坚硬,钎锤硬打打不动,‘智多星’寻窍门,红石缝里掏炮洞,再大的山头也能搬得动。”陡峭的悬崖上,大绳飞荡,锤飞钎舞,炮洞狭窄,民工们只能跪着打锤,趴着掏渣。没有灯,就用手电和自制的“萝卜灯”照明。经过17 天的决战,1975 年3 月27日,3500 多kg 炸药,1000 余个雷管,在9个大炮洞里同时引爆,随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响,半壁山头轰然倒下。
浊漳河素有“九峡十八断”之称。天桥断横断浊漳,形成20 余m 落差,是跃峰渠引渠的起始位置。滚滚浊漳奔腾到此,飞流直下,水声鼎沸,方圆十里闻之。涉县张头营进场第一战就是猛攻引渠渠首天桥断。西郊连开出100m渠槽时,突然出现了50m 流沙层,里边往外挖,外边往里流,工程无法正常进展,任务紧急不能让流沙挡道。在万般无奈之下,民工们纷纷跳入水中,用身体筑起人墙,在冰凉的水中作业7 天7夜。千米洞是引渠工程7 个隧洞中最长的一个,也是咽喉工程,位于张头与段曲接壤的老虎山下,系漳河故道,地质结构复杂,岩层多变。段曲连担负进洞口170m 的掘进任务,由于排风设备不佳,炮响后经常几个小时浓烟不散,民工们就用衣服、席片驱赶浓烟。前边的呛倒了,抬出来,后边的跟上,晕过去的民工经冷风吹醒后,继续往洞里冲,创造了日进度3.7m 的记录。
出了涉县与磁县交界的马鞍绝洞,跃峰渠穿行在100 多m 高绝壁如削的半山腰间,开拙难度大,施工场面小,最主要的是施工战线长,没有提升设备,工程材料接济不上。民工们只得像蚂蚁搬家一样,靠着自己的双肩一趟趟把石料、沙子、水泥搬运上山。他们还互相勉励道:
“小道不足一尺宽,
下连漳河上接天;
民工肩上千斤重,
上山好像走平川。”
无私奉献
当年参加援建跃峰渠的驻军有邯郸军分区、驻邯工程兵某部、海军某部、海军工程兵部队、基建工程兵某部、51071 部队。他们或单独承建工程,或支援民工所担负的急、难、险、重任务。全体指战员士气高昂,冲锋陷阵,攻坚克难。他们在施工的间隙,还为战地民工和地方群众担水、理发、治病,真正体现出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跃峰渠四分主干渠旁边,至今矗立着两座墓碑。施德恩、王素明两位年轻战士、修渠英雄就长眠在这里。1977年元月30 日,在四分干渠施工中,施德恩、王素明两名战士为保护民工施工安全,舍身忘死,迎险作业,因哑炮突然爆炸壮烈牺牲。施德恩年仅20 岁,王素明也只有26 岁。
涉县石门乡谷里村农民卢考廷,被地委、地革委命名为“修渠光荣之家”。1950 年,他父亲修涉县漳西渠时光荣牺牲。1975 年,他的大儿子卢玉堂在参加跃峰渠建设时,因隧洞塌方献出了年轻生命。消息传到家里,卢考廷忍着悲痛对家人说:“修渠跟打仗一样,总会有牺牲,打仗是为了建立新中国,修渠是为了建设好新中国。儿子死了,渠照样修!”他把跃峰渠发的抚恤金全部交给生产队上。头天把玉堂尸体掩埋,第二天就步行50 多km 山路,把二儿子卢喜堂送到工地上,并嘱咐:“你要好好干,完成你哥没完成的任务!”
“硬骨头战士”王二根,系磁县民工一团观台营三街民工连连长。1975 年3 月,他带领民工开凿马鞍绝隧洞。洞口上部是一个大陡坡,岩层裸露,怪石嶙峋,险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王二根身系大绳几次,凌空排除险石。一次,他在山崖上找到了立脚之地,感觉腰上系着绳子用不上劲儿,索性把绳子甩开,使劲撬一块大石头,不料用力过猛,“哗啦”一声,人和石头一起滚落下来,幸亏被一树杈托住,才保住了性命,他顾不上休息,拄着一根棍子继续指挥施工。
在跃峰渠建设中,这些可歌可泣的动人场面和感人事迹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为建造跃峰渠,先后有70 名民工和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79 人负伤致残。可以说,跃峰渠的通水是建设者们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
被誉为“跃峰渠上龙江村”的涉县白芟村,1975 年冬至1976 年春,打响了一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全村出动1300 名劳力和春节回村的100 名职工,突击完成原分配的修渠任务后,又主动承担了1400m 明渠开挖浆砌工程项目。该村以大局为重,着眼未来,毁地开渠,伐树架桥,积极支援跃峰渠建设,当时2700 口人的村庄,一下子住进了3000 名修渠民工。他们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跃峰渠沿线广为传颂。先后涌现出了“跃峰铁人李青春”、“跃峰渠上老愚公韩付学”、“模范指导员柴永安”、“模范教导员张春雨”、“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董光柱”……
协作攻坚
1975 年11 月21 日,邯郸地委发出动员令,要求党、政、军、民、学等各行各业以及各部门,迅速掀起跃峰渠施工大会战,并指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保证1976 年“七一”主干渠全线通水。在大会战期间,人海如潮、红旗招展,10 几万修渠大军在百公里渠线上摆开战场,有小伙子组成的“青年突击队”;也有不让须眉的巾帼“铁姑娘队”。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倒排工期,与时间赛跑。各厂矿企业纷纷助战,邯郸钢铁厂、峰峰矿务局、邯郸矿务局等大型工业企业主动承担了胜利、煤海等大型渡槽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到了1975 年12 月中旬,进入工地12.5 万 人,大小机动车、马车、排车、手推车3 万余辆。在这关键时刻,省、地、市领导直奔一线亲临现场督战,帮助排忧解难。到了施工节骨眼上,“房东大娘送茶饭,姑娘媳妇送鞋垫,学校儿童提开水,文艺轻骑慰问到前线。”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激发出了战胜千难万险的决心和信心。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人民前赴后继,生死与共,再现了战争年代“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动人场面。
一位外国退役将军曾来到跃峰渠建设工地参观,面对壮观激烈的场面,无限感慨地说:“我见过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却没见过指挥十万民工的将军,真了不起!”
邯郸市建设跃峰渠指挥部下设公交团(包括:矿山局、电业局、纺织局、机械局、轻化局、二轻局、邯郸矿务局、峰峰矿务局、邯钢总厂、陶瓷公司、电子局、重工业局、交通局、汉光机械厂、冶金备件厂、纺机、地方铁路局、耐火厂、铝厂、金属支架厂);基建团(包括:建工局、城建局、建材局、煤建、房管局、地质大队、五一八队、水泥厂、建安),以及市直机关团、财贸团、文教团等,组织2 万名干部职工,产业工人、学生、售货员、服 务 员,于1975 年12 月14 日 进 入 工地。他们自筹资金,自带工具设备,到1976 年4 月15 日,完成了主干渠0+000~0+170 和一分干渠0+000~14+780 的渠道和100 座建筑物,其中4 座大型建筑物(主干渠上3 座、一分干上1 座)。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两人工作一人干,抽出一人上前线,发奋图强流大汗,修渠采矿一肩担。”
参加援建的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为了弘扬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邯郸地委、地革委先后召开两次群英会,分别向邯郸市建设跃峰渠指挥部、峰峰矿区和村公社、涉县合漳公社白芟大队、邯邢矿山管理局分团、邯郸市基建团建工局营、邯郸市财贸分团四连、邯郸市第七中学铁姑娘班、邯邢矿建马万水工程队支农小分队颁发了奖旗;向在跃峰渠建设中功勋卓著的51071 部队赠送了锦旗;向援建跃峰渠作出重大贡献的邯邢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邯邢煤炭建设指挥部、邯郸水泥厂、峰峰矿务局、邯郸矿务局、邯郸钢铁总厂、邯邢电业局、河北省水利电力学院赠送了锦旗;向地革委交通局、粮食局、物资局、煤炭局、商业局、水利局测量队、地方铁路局、邯郸市城建局、邯郸市教育局颁授了锦旗。
绵亘蜿蜒,气势恢宏的跃峰渠像一条巨龙,盘旋在跌宕起伏的太行山崇山峻岭中,一座座蔚为壮观的桥梁、隧洞、渡槽点缀其间,成为千里太行,耸入云端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跃峰渠建成通水42 年来,年均从漳河引水2 亿m3,向主城区输水1.2 亿m3,向邯郸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态输水3.5 亿m3;由于黑龙洞等滏阳河主要地下水源的减少,跃峰渠已成为滏阳河水源、东武仕水库的主要组成部分;用跃峰渠水置换峰峰矿区工业用水,以涵养峰峰区域珍贵的地下水源,保证羊角铺这一主城区优质饮用水源的品质和水量;跃峰渠成为城市景观用水的主要源头,邯郸市南湖、北湖、广府水城、武安大洺远水库等主要城市水景,均靠这条水源的补充,是邯郸拟建设“北方江南水城”的主要依据之一,极大地减轻了邯郸的主要水源岳城水库的负担,减轻了早已超负荷的地下水。跃峰渠在我们邯郸人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跃峰渠跨越山区、丘陵、平原,自然预留许多落差,开发水能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相继建成的10 多座水电站,宛若镶嵌在大山深处颗颗明珠,一举改写了邯郸西部山区“点灯用油、磨面用牛”的历史,保障了群众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用电。跃峰渠直管水电站有海乐山水电站、老刁沟水电站和飞跃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150kw,走出了一条“以水为主,水电并举,综合开发,持续发展”之路。
当年创业者们锻造出的跃峰渠精神,是我们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动力源泉。
正是靠着这种精神,跃峰渠在“96.8”洪水、“7.19”洪水遭到的灭顶之灾时,群策群力,共克时艰,描绘出一幅幅抗洪抢险、抗洪救灾的“战洪图”,谱写出一曲曲生产自救,二次创业的“抗天歌”。同时更加彰显出一代代跃峰渠人“雪压青松松更青,血染红旗旗更红”的英雄气概和不拔韧性。今天我们依然要靠这种精神,在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实现“邯郸是要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更加辉煌的篇章。我们要时刻铭记:
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