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记载的三件水利大事(节选)

2020-05-19司马迁

河北水利 2020年4期
关键词:李冰郑国九州

□司马迁

夏书日②:禹抑洪水十三年③,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④,山行即桥⑤。以别九州⑥,随山浚川,任土作贡⑦。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⑧。然河菑衍溢⑨,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⑩。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纳,至于大邳1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12。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13,播为九河14,同为逆河15,入于勃海16。九川既疏,九泽既洒17,诸夏艾安18,功施于三代19。

……于蜀,蜀守冰凿离碓20,辟沫水之害21,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22。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23,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24,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25,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26。秦欲杀郑国。郑国日:“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27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28,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29,收皆亩一钟30。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日郑国渠。

[注释]

本文节选自《史记·河渠书》。题目为编者所加。②夏书:《尚书》中有《禹贡》等四篇文章,旧时称为夏书。《禹贡》成书于周秦时代,记载了我国古代地理方面的内容。③抑:遏,阻挡。④毳(cuì):在泥路上行走的用具,通“撬”。⑤桥:一说为直辕车,另一说为下部有钉的鞋(类似于今日的登山鞋)。后说似更合理。⑥别九州:为九州划界。⑦任土作贡:根据土地的不同情况确定贡赋的差别。⑧“通九道”三句:通九州之道,障遏其泽,商度其山(根据山的不同情况确定贡赋)。“度九山”句,另一说为度量山势,以知水之所会,后说似更合理,⑨河菑衍溢:菑(zǎi),通“灾”。衍,漫流。⑩道,通“导”,疏导。11大邳,在今河南修武附近。12厮:分,即分其流。13大陆:大陆泽,在今河北南部,又名巨鹿泽。14“播为九河”句:播,分。九河,“九”不一定是确指,即“多”意。15逆河:入海的河流,在近海的河段,会有海水进入河流,俗称“潮水河”。逆,通“迎”。16勃海:即渤海。17洒:分。另一说同“陂”(圩岸)。后说似更合理。18艾(yì)安:太平无事。19施(yì):延续。20离碓:即“离堆”,山名,又名灌山口,李冰凿之以分江水。21辟:通“避”。22飨:享受。23罢:通“疲”,“消耗”之意。24郑国:人名。间:离间。25邸:至。瓠口:在今陕西泾阳附近。26 觉:发现。27《汉书·沟洫志》记载郑国此话,下还有“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28阏:通“淤”。填阏:淤泥地。29泽卤之地:低洼盐碱地。30钟:古代计量器具,也为容量单位。一钟约合600 多升。

[赏析]

《史记·河渠书》记载了大禹至汉武帝时代的水利大事件。本书节选的三段,记载了大禹治水、李冰建都江堰、秦国修郑国渠三件大事。由此可见,历史上著名水利人物的治水,都是兴水之利、避水之害的。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禹的父亲鲧是以“堵”治水的,而禹改为“疏导”。由《史记·河渠书》的记载可知,禹起初也是以“堙”治洪水,经过反复实践探索,才改为以“导”为主,由此奠定了华夏水利千秋之功。《史记·河渠书》记载的大禹治水事迹,有助于后人全面理解大禹精神:他具有把治水与利国利民结合起来的爱国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在顺应自然中克服人水矛盾的科学精神。李冰父子主持建造了都江堰,这项2200 多年前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都江堰也因此而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辉煌一页。而秦国修建郑国渠,原本是深受秦国侵略之苦的韩国为使秦国精力分散而想出的一条“疲秦之计”,结果却反被秦王所重视,坚持把工程修建下去,最终使关中农业得到灌溉开发,关中平原成为秦国的粮仓。“疲秦之计”反成“强秦之策”,秦国一统天下,韩国最终还是灭亡了。郑国渠在后代已湮灭,后人在其遗址上又修建了新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效用。□

猜你喜欢

李冰郑国九州
做别人家的父母
九州狂舞庆丰收
李冰与都江堰
九州中华情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宫保鸡丁 香辣九州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