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草古籍的现代出版物与其利用情况探析
——以《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为例△

2020-05-19李思文谢明王莹

中国现代中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

李思文,谢明,王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1 研究背景及范围

本草古籍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手段。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本草古籍来完善现代中药理论。本草古籍的研究在澄清中药材品种混乱、考证历代本草的用药品种基原等相关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当代中药材的生产、加工与炮制提供历史依据;开阔药源,为筛选出更多疗效卓著的药物提供线索,同时,本草古籍中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中药学以外的各学科提供必要资料。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自此,中华民族的本草学不断传承、发展,尚志钧等[1]编著的《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一书中,记载的历代本草文献多达1082种。有记载的本草文献虽多,但由于原书轶散,残卷不全等原因,所以现代关于本草古籍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本草纲目》等主流古籍上,对其他本草著作研究较少。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以“本草”为主题词检索文献可得到结果11 771条,其中《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这五部古籍的相关文献就占了46.16%。在郝近大[2]的《本草学概论》中提到这五部古籍均属于综合性本草著作,内容全面、体例清晰,代表了东汉、南北朝、唐、宋、明五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因此本研究以这五部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主流本草古籍的研究现状。

2 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采用读秀学术搜索,在图书分类项下用书名检索,得到关于五部本草古籍的图书信息数量;利用中国知网,以五部本草古籍的书名(包括有书名号和没有书名号)作为主题词,将发表时间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进行检索,将得到的文献信息按学科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同时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使用高级检索,统计不同时间段内相关文献的发表量。

调查内容包括:现存五部本草古籍的相关图书数量、相关论文总数、不同学科类别文献数、不同时间段发表文献数,相关文献被引量及下载量。

3 结果与结论

五部古籍由于成书年代和所述内容不同等原因,导致后人对它们关注程度不同。《本草纲目》在五部古籍中图书种类和文献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四部古籍,其次是《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在图书种类和文献数量上都是最少的,见表1。

表1 五部本草古籍简介

3.1 研究层次

将检索到的中文文献按照医学、药学、其他(包括语言、文学、历史、生物、教育、图书情报档案等)分为三类,得到如下数据,见表2。

表2 五部本草古籍相关论文学科分类分析 篇

由表2可知,检索到的涉及此五部古籍的医药类中文文献在各自相关文献总数中的占比依次为69.28%、59.48%、45.29%、55.49%、48.75%,均在一半左右。中医药无疑是本草古籍研究的主体领域。同时,在文学、历史、生物等方面,这些本草古籍文献也具有参考价值。

3.2 文献发表时间

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最早的一篇可追溯到1950年。1950—2018年五部本草古籍中,研究《本草纲目》的相关论文的总数一直是最多的,与其他四部古籍的相关文献分别比较,每个时间阶段内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差5~10倍,且研究热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论文总数较多的是与《神农本草经》相关的研究文献。除《本草纲目》之外,单位时间内研究《神农本草经》的相关文献发表数量相对另外三部是较多的,但是趋势并不稳定,2009年之后平均年发文量才有比较明显的增长。

《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三部古籍的相关文献,根据中国知网收录的情况来看,平均年发文量低于10篇,发展趋势一直处于低迷,见表3。

表3 五部本草古籍相关文献发表情况统计 篇

3.3 文献的被引用量、被下载量

无论是文献被引量,还是文献下载量,最多的都是《本草纲目》的相关文献,之后依次是《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的相关文献下载量占五部古籍所有文献下载量的62.82%,其文献被引量也是超过了比重的一半,达到了57.48%,可见人们不但对《本草纲目》书籍的研究程度高、关注度高,对其相关文献的关注度也在五部古籍中居于首位。

另外相比较而言,无论是相关文献下载量,还是被引量,最少的都是《新修本草》。由此可知,人们对《新修本草》相关文献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见表4。

表4 五部本草古籍相关论文被引用及下载情况 次

4 结论分析

这五部本草古籍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本草著作,代表着从东汉早期到明代,各个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其重要价值毋庸置疑,然而,由现代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审视,可知现代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和利用情况有着不均衡性。

4.1 《神农本草经》——本草文化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早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奉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是我国本草学研究的基石[3]。原书散轶甚早,作者不详,由于崇古的原因托名“神农”。

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神农本草经》的关注仅次于《本草纲目》。原因有二:首先,由于崇古的原因,人们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其相关文献的数量持续增加。其次,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本草”为名的药物学著作,它的载药量及内容较少,原书散轶甚早,通过其他书籍保存下来的内容不同辑本间也小有差异,可参考的信息量有限,使得其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书籍不及后世的《本草纲目》,但是,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的关注。使得《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都在此时间节点之后,发文量显著增多。

中医中“四气”“五味”“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这些观点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以及书中毒性制宜的观点也成为后世使用有毒中药、控减毒性的理论总纲……书中对药物分类、药性、药物配伍、药物使用的介绍都体现着《神农本草经》的研究价值,使《神农本草经》成为后世中医药学者挖掘的宝藏。书中涉及药材学、调剂学、药物治疗学等多个方面,由此确定的基本原则,对后世本草理论的发展影响甚大[3-4],都值得业内学者更深入地探索。

4.2 《本草经集注》与《名医别录》

《本草经集注》是南朝陶弘景所著,较为完整地传承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全书载药730种,由《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名医别录》(365种药物)和陶弘景注解三部分组成。

在近现代出版的书籍中,有关于《本草经集注》的图书是所研究的五部古籍中最少的,其相关文献的数量、被引量都是最少的。究其缘由《本草经集注》原书早轶,目前仅留存的历史资料为敦煌出土的序录残卷、吐鲁番出土的“兽部”断简以及《证类本草》等其他史料记载[5],所以供后世研究的内容较少。而且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名医别录”的现代文献,发现其中主题不包含“本草经集注”的有221条之多。在检索“本草经集注”时,其相关文献以“名医别录”为主题的也有24篇。其实关于《名医别录》与《本草经集注》的关系,自1981年起王筠默[6]、尚志钧[7-8]、王林生[9]早有研究论述。关于《名医别录》的编撰者、成书时间、《名医别录》是否为独立的一部书等问题至今仍有争论。后世医家学者在研究时,也沿袭陶弘景的方法,将365种药物归作《神农本草经》,另365种药物归作《名医别录》[10]。虽说《本草经集注》中收载365种,《名医副品》囊括了后世所传《名医别录》中80%以上的内容[10],但这种归类方法无形中淡化了《本草经集注》的影响,导致出现了检索结果中《本草经集注》的相关文献较少的研究现状。

实际上《本草经集注》在《神农本草经》与后世的《新修本草》之间起到重要的承接作用。其中陶弘景首创“朱墨杂书并子注”的书写格式,极好地保存了《本草经集注》原貌,同时又不乏创新[11]。而且此书在药物分类方法、药性配伍理论、药物采收炮制、剂量剂型、服药方案等方面均有所补充和突破,值得人们思考和挖掘。

4.3 被忽视的巨著——《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唐代政府组织编修并出面颁布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本草著作,不仅包含《本草经集注》中的730种药物,而且新增了100多种药物,还对《名医别录》的药物条目进行了整理归并。《新修本草》颁行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数年之间传播全国,并由唐政府列为医学生的必修科目,而且《新修本草》先于欧洲的《纽伦堡药典》(公元1535年)876年,比俄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公元1798年颁行)早1119年,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2]。其编写体例,关于食疗、美容等的叙述等都有着很大的学术价值,曾作为临床用药的法律和学术依据流传400 余年,代表了中古时期中医药发展的里程碑[13]。

《新修本草》与《本草经集注》相差约150年,近代研究关注程度比较平缓。由张新悦等[14]总结的《新修本草》近40年的研究进展中发现1981年尚志钧先生《新修本草》(辑复本)的出版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学术界的关注,推动了《新修本草》的相关研究工作。

但《新修本草》仅是图书种类和文献总数高于《本草经集注》,其文献的被引量和下载量却是最少的。《新修本草》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本草部分是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部分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部分是药图的说明文。药图和图经篇幅远远超过本草部分,这在本草史上属空前创举,但其相关主题的文献仅占1.5%左右,数据并不可观。

该书有较多的基原考证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广泛采纳群众意见汇集众多医家的见解,对各种认识进行分析研究,改变了辗转抄录的陋习[15]。但《新修本草》的图经部分早在北宋时期即已亡轶,现有的是经韩保升《蜀本草》保存的,且自《本草纲目》开始,学者常将《新修本草图经》佚文与韩保升自述相混淆,使这一宝贵文献淹而不传。

4.4 《证类本草》——本草学重要参考资料

《证类本草》是唐慎微所著,全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成书于北宋时期,是我国现存的内容完整的本草古籍中最早的一部。然而它的资料完整程度与其目前的研究状况并不相应。

《证类本草》在 《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的基础上,补入《嘉祐图经本草》,图文并茂,载药1746种,辑录了自《神农本草经》以后历代医家医学著作,旁及经史子集、文集杂录、佛书道藏中有关本草的记载,其中还记录了大量的民间本草单方,几乎囊括了我国北宋以前的本草精华,在本草学发展史中有其独特的贡献[16]。在两宋之际,经过多次官方、半官方的修订,流传广泛。后有以艾晟校订的《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和曹孝忠校勘的《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为起始的2个版本系统[17],都有流传。

《证类本草》原本保存相对完整,后世流传版本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其图书种类仅次于《本草纲目》。但是其相关文献仅320篇,涉及的学科类别有中医、中药、图书、历史等15个方面,但是除了中医中药学方向文献,较多其他研究层次的文献都没有超过10篇。而且其相关文献的发表1999—2008年期间达到低谷,只有60篇,可见人们对《证类本草》的研究深入程度并不理想。其文献下载量及被引量仅高于《新修本草》,可见人们对其关注程度不高。

对于《证类本草》的发展现状,研究时发现南宋时王继先领衔校改的《大观本草》攥成《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校定》)对其影响较大[18]。虽然《绍兴校定》着眼于临床使用,图经注重细节最近实物,有自己的学术特色和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作者王继先做御医时曾与秦桧合谋许多坏事,《绍兴校定》成书第2年就事败遭到罢黜。受其名声所累,后世诸多书籍都忌讳收录《绍兴校定》的内容,致使清代时此书在中国失传。《绍兴校定》是《证类本草》的传本之一,它的轶失自然会导致原著许多宝贵信息的遗失。此外在《证类本草》的文献主题分布中可以看出,关于《证类本草》版本的研究文献不足2%。

现今,《证类本草》是编写诸多前世本草古籍辑本(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等)的重要参考资料,相对于《证类本草》的自身价值和现存资料,现代学者对于此部古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与《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相比,《证类本草》的受关注度及相关文献数量太少。成书时间早,内容保留相对完整的《证类本草》的发展现状值得人们深思。

4.5 《本草纲目》的盛行与泛滥

从以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对《本草纲目》的关注度最大。《本草纲目》系统地整理了明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辑录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药学文献,并补充了许多经编者采访和亲身体验得到的经验,内容丰富,资料广博,堪称集明代以前本草之大成。除医药学知识,《本草纲目》还收录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语言、生物、作物、文学等方面的内容,被达尔文称为“16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因此相关的研究论文学科分类中,除医药类之外的文献占总数的51.2%,可见其内容涉猎之广。

《本草纲目》的发展也离不开作者及序作者当时的社会影响。其书作者李时珍著书时任太医院院判,其序作者王世贞被誉为“后七子”领袖,才华名声冠绝海内,曾独主文坛20余年[19]。王世贞在序中对《本草纲目》评价颇高,这使得《本草纲目》在大众视野中受到很大关注。由于李时珍与王世贞拥有显赫的身份地位,因此,《本草纲目》问世后受到当时业界极大关注,被后世广泛地传抄和刊印发行。正因如此,《本草纲目》流传下来的版本较多[20]。江西本、杭州本、合肥本3个版本系统均有不同的发展[21]。

《本草纲目》是世界知名的经典巨著,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印制。在我国出版市场,中文类的《本草纲目》相关图书达到2000余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其中一些非医药专业的图书,借着中医养生热潮,以“本草纲目”之名大量出版。盗版错印、牵强附会的图书对于经典的传承反而起着误传的作用。

5 总结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前辈们的经验传承,而本草书籍正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宝贵素材。此次研究选择的五部综合性本草书籍皆为主流本草书籍,五部书都有着它们自身独特的研究价值,都对我国的本草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许多原本散轶,但部分内容被多次引用、借鉴保存于其他医学古籍和史料文献中。应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料,还原古籍原貌研究其中内容,发掘它们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内容更多地服务于现代的本草基原考证、中药新药效的发现等研究工作。

古籍是否能被很好的传承,这与书发行时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战乱年代书籍容易丢失损毁,而太平盛世不但有利于书籍的保存与传播,而且政府可团结力量撰写经典。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最开始的手写传抄导致很多讹误的发生。逐渐发展到有了雕版印刷,提高了质量同时加快了传播的速度。现今,无论是印刷技术,还是网络水平,都不再是文化信息传播的障碍,而缺少的是深层次的钻研和内容的突破。曾经尚志钧等人在本草古籍上的研究与成果带动了学界的兴起和进步,其论文和古籍辑本经久不衰,是如今重要的参考文献。

此外,对于本草古籍相关文献的检索,需要注意的是检索条件设置时,是否加书名号、古籍书名的全称与简称、不同版本源流的名称……都会影响到检索结果,因此都应该考虑到。

每一部本草古籍都见证着本草学的发展,都有着不同时代的印记,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都是我国在中医药领域向前迈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者应该取其精华摒弃糟粕,潜心研究,创造更多突破性成果。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