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抗栓分层治疗技术推广应用现状调查
2020-05-19刘华马康刘丽英
刘华,马康,刘丽英
(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北京 102100)
0 引言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成为基层常见多发的一类疾病。基层医院承担着此类疾病的诊治、预防工作。由于基层医生及护理人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及护理能力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同时,由于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及依从性差,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再发和致残等时有发生。
缺血性脑血管病抗栓分层治疗技术,可以明显减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因此通过在延庆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和社区对医务人员与患者进行培训、宣讲缺血性脑血管病抗栓分层治疗技术,并调查该技术推广后的成效,为医疗卫生技术成果在基层医疗机构及社区的推广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推广内容。本次推广技术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抗栓分层治疗技术”。该技术对已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并根据患者病因分型,来分层采取抗栓治疗方案。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剂,以减少卒中复发和其它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证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应该基于患者危险因素、花费、耐受性和其它临床特点来个体化。但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对于伴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维生素K 拮抗剂来进行抗凝治疗。
1.2 推广对象及方式。技术推广对象分别对延庆区医院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118 人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20 人。通过问卷调查、理论讲解及现场指导的培训方式、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的考核方式对医护人员进行技术推广。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宣教方式对各社区患者进行进行抗栓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及指导。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 2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抗栓分层治疗技术掌握情况。在技术推广前,延庆区医院和7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18 名医护人员对抗栓分层治疗技术平均掌握率为71.19%,推广后掌握率提高至10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延庆区基层医疗机构抗栓分层治疗技术推广前后掌握情况
2.2 社区患者推广前后抗栓药物依从性分析。推广前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评估220 名患者服用抗栓药物的依从性。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为:①抗栓治疗过程中是否忘记过用药;②是否未按时服药;③症状改善后是否有过自行停药;④服药过程中出现不适或症状加重情况时,是否自行停药。答案为“是”计0 分,答案为“否”计1 分。将4 个问题的得分相加,0-1 分为依从性好,2-4 分为依从性差。经统计220 名患者,抗栓药物依从性差患者为131 人,有59.55%的患者依从性差。技术推广3 个月后,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随访患者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差的比例降至21.7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抗栓药物依从性差的具体原因及比例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再发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9 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 个月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率是18%[2]。而积极地应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抗栓分层技术,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3]。
本文通过调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抗栓分层技术推广前后,在延庆区医护人员及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来分析该技术的现实价值。结果显示,通过对该技术的推广后,基层医护人员的抗栓分层技术掌握率提高至100.00%,成效明显[4-7]。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分析出患者抗栓药物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是:①病情好转,没必要服药;②担心药物不良反应;③就医不便;④经济原因。通过现场科普、义诊等形式对上述患者推广该技术后,患者抗栓药物依从性差由原来59.55%下降至21.70%,该技术对改善患者抗栓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具有明显作用。
表2 延庆区社区患者抗栓药物依从性差原因及改善情况
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抗栓分层技术在基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其推广,可明显提升医护人员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工作,能够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该技术的推广模式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及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