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疗法在保健疗养中的应用价值
2020-05-19马冬梅刘惠惠汤丽月
郭 妍 马冬梅 刘惠惠 汤丽月
保健疗养将医学、美学、心理学、气象学、建筑学等观点进行合理结合,以景观作为一种保健疗养因子进行研究[1]。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不同景观的感受,引起的心理、生理等机体效应也存在差异[2],如山地、森林等自然景观可改善人体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海滨景观则可以使心胸开阔,调节人体神经功能等。临床研究认为[3],在疗养院环境下,将景观作为保健疗养的疗法之一,在减轻疗养员病情,调节其身心状态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即结合实际案例,探究在保健疗养中景观疗法的应用效果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保健疗养的82例保健疗养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6.36±3.45)岁;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7.81±3.89)岁。
纳入标准:认知能力正常,无精神类疾病障碍;视、听、说功能正常,具备基本交流能力,可主诉表达自身感受;无肢体功能障碍,具备自主活动能力。排除标准: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组织病变;合并血液、淋巴等循环系统障碍;恶性肿瘤患者。
本次研究均属于自愿参与,参与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组间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养方法,根据疗养员的身体状况及个人喜好,制定营养均衡的膳食方案;合理规划日常活动,如游泳、散步等;组织兴趣交流会,如阅读会、小型音乐会等,以拓展疗养员的社交活动。
观察组采用景观疗法,内容包括景观疗养的前期准备、保健疗养员情绪调节、景观疗养反馈等,具体内容如下。①前期准备:保健疗养员入院前,指导其进行全面体检,以评估其机体状况;护理人员提前了解疗养员的年龄、居住地、适应证、疗养类别等信息,针对不同类别的疗养员,制定相应的景观疗养计划,在游览时间、内容上更具备针对性;外出游览前,做好应对突发意外情况的准备,如配备常用药物、事前规划休息区等;若疗养员不适合外出,可安排阅读、观看电视节目等室内活动。②情绪调节:景观疗法在保健疗养中,具有开阔心胸、放松压力等效用,在游览景观过程中,护理人员可积极为疗养员介绍景点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加深疗养员对景观印象的同时,注意对疗养员情绪的监护;部分疗养员在游览景观过程中兴致较高时,可通过临时休息、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防止其因情绪过于激动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景观疗养法以集体观赏为主,在游览过程中,可适当组织摄影、唱歌、讲故事等活动,活跃观景气氛,为避免因过度疲劳出现不良事件,景观疗养法单日持续时间应在3~4 h。③景观疗养反馈:景观疗养结束后,与疗养员建立良好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若仍存在不良情绪,可进行开导及安慰,若疗养员对景观疗养意犹未尽,可帮助其调整心态,减轻避免其因过度兴奋,影响后期睡眠质量;安全返回后,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视频、影片等形式,帮助疗养员回忆景观疗养过程,以巩固疗养效果。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采用景观疗法前后的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等。①睡眠质量:采用魁北克睡眠问卷(QSQ)[4]调查,包括日间嗜睡、日间症状、夜间症状、情感、社会交往等5项,每项6分,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好。②心理状态:根据焦虑自测量表(SAS)[5]和抑郁自测量表(SDS)[6]进行评估,<53分为无焦虑/抑郁,53~62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3~72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3分为重度焦虑/抑郁,分值越高,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根据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养员疗养前后睡眠质量的比较(表1)疗养前,两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养后,两组睡眠质量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睡眠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疗养员疗养前后心理状态的比较(表2)疗养前,两组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养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疗养员疗养前后睡眠质量的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疗养员疗养前后睡眠质量的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日间嗜睡 日间症状 夜间症状疗养前 疗养后 疗养前 疗养后 疗养前 疗养后对照组 41 3.81±0.89 4.23±0.25 3.55±0.14 4.15±0.36 3.22±1.04 4.81±0.64观察组 41 3.72±0.78 5.12±0.36 3.44±0.42 4.87±0.26 3.39±1.11 5.26±0.45 t值 0.487 13.002 1.591 10.382 0.716 3.68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情感 社会交往疗养前 疗养后 疗养前 疗养后对照组 41 3.88±0.51 4.32±0.33 3.16±0.22 4.18±0.62观察组 41 3.84±0.53 5.08±0.61 3.24±0.31 4.71±0.59 t值 0.348 7.017 1.348 3.96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疗养员疗养前后心理状态的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疗养员疗养前后心理状态的比较(±s) 单位:分
SDS疗养前 疗养后 疗养前 疗养后对照组 41 52.17±1.73 46.74±2.11 53.26±2.44 48.42±1.22观察组 41 52.57±1.16 41.64±2.47 53.45±2.35 42.54±1.41 t值 1.230 10.053 0.359 20.193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SAS
3 讨论
景观疗养可将疗养员的感受作为疗养基础,通过赏景及赏景过程中的延伸活动,对机体、心理等产生一系列正面效应,达到清除负面情绪、预防疾病的目的[7]。如山地景观可将爬山、散步与赏景结合,在开阔心胸的同时,可通过活动增加运动量,提升肺活量,锻炼心血管及神经功能;海滨景观具有空气清新的特点,因海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在赏景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可以调节大脑皮质层的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8];森林景观下,纯净的空气对患者的身心具有调节作用,促进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疗养学认为,自然景观属于自然疗养因子的一部分,通过研究不同景观带给人们的感受,可对景观的卫生保健作用进行合理分析[9]。目前,疗养院的整体性综合治疗已经将环境改善作为治疗基础,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景观疗养方法可调节人体大脑皮质活动及心理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及消除负面情绪[10]。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景观疗法后,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均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原因在于,自然景观中的景物,通过视力、听力、嗅觉、感触等功能,综合对人体产生作用,可镇静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改善疗养员的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将景观疗法应用于保健疗养中,具有改善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优势,在保健疗养中的应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