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显超绝 情远见匠思
——苏州况公祠改造艺术管窥
2020-05-19王友良江苏苏州
◆王友良(江苏 苏州)
园林,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依据地形地貌以及人文特征等因素,人为地模拟并改造自然山水,使之成为适合人居,并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园林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不同,虽然也呈现出自然风貌,但建造过程有人的参与,看似天然的外表下往往蕴含着人工建筑的美学原则。“繁而不乱、杂而有序”就是园林创作的基本原理。
况公祠位于苏州道前街西美巷,为清道光六年(1826)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33年再修。祠内有享堂、戏台等建筑,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况公祠祠门东向,砖雕门楼上有况公祠横额。入内,硬山式享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3米,进深11米。堂南有戏台相对,前台5米见方,高出地面,三面敞开,顶作歇山式,南与三间后台相连,前后台总平面作凸字形。享堂西有院落两重,内有楼两进和东向房屋一座。(见图一)
图一 况公祠大门
20世纪50年代,中国戏剧舞台上推出了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昆剧《十五贯》,随着这部戏曲被拍摄成电影,为民请命、执法严明、德威并重的况钟开始被广为传播。况公祠,作为纪念况钟的专祠,这座小园近年来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为租作他用,常年处于失修状态,“崩榛塞路,荒葛冒途,昔之石刻遗像埋没于荆榛瓦砾间,半为墟莽,辄不可辨。”①2019年春天,苏州市纪委监委考虑到况钟“风声义烈,坚姿劲格,辉映中吴,千秋有赫。”②决定改造况公祠,努力把况公祠打造成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③经过一年的施工建设,现在,况公祠俨然如出水芙蓉,以一座崭新的园林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笔者作为该园改造的见证者、参与者,试图用粗陋的笔触从园林艺术的角度做一个解析。
“政德”主题与内容布局
打造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是时代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并指出,大德须明,公德必守,私德要严。④讲政德,自古以来就是从政者的职业道德标准。
况钟(1383-1443),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初为小吏,明永乐间荐授礼部郎中。宣德五年(1430)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支持下,况钟大力改革弊政,削减重赋,减免苛徭,设仓济农,兴修水利。在任13载,积劳成疾,正统七年十二月(1443年1月)病故于任所。⑤纵观况钟治苏,“政德”犹如一条红线。他的大德,体现在为社稷安康稳定;他的公德,体现在为民情怀;他的私德体现在心底无私。艺术的体现况钟身上的这些品德,是园林布局者首先要考虑的。在这方面,况公祠的布展可谓独具匠心。纵向上,着眼于人物发展的时间脉络;横向上,挖掘人物的空间影响。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整个况公祠设置为六大展厅,并配以四大功能过渡区。
第一展厅——壮阔生平厅,这是况钟德政的逻辑起点。品德与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这个展厅设在享堂。在这个展厅,首先就是从况钟生平谈起,分为:幼丧母、发奋好学,弃科举、初以吏事,受荐举、礼部勤政,奉敕书、赴任苏州,“况青天”、名扬青史。简要的生平,既与“享堂”功能匹配,又便于激发参观者进一步深度了解况钟的兴趣。
第二展厅——卓越功勋厅,这是况钟政德的实践透视。如果说第一展厅是生平概括,第二展厅就是深度展示,这个展厅设在延秋舫。这个展厅是况钟13年治苏政绩的高度浓缩,以况钟“三离三留”自然分为三个阶段。一留苏州(1430-1432):况钟继母去世,朝廷奏准,况钟回原籍丁忧,后奸猾胥吏卷土重来,百姓联名请求况钟夺情起复,吏部奉旨准奏,况钟复任苏州知府。这阶段的政绩展陈围绕核减重赋、废除苛捐、整顿军籍、抑制豪强展开。二留苏州(1432-1436)宣德十年(1435)十一月,况钟六年考满,照例要进京述职,百姓担心况钟升迁而去,纷纷簇拥街头,八万民众联名上书,列举况钟政绩,请求留任,后明英宗宣赐敕书一道,命复任苏州知府。这阶段政绩围绕招抚逃民、兴修水利、设仓济农展开。三留苏州(1436-1443):正统五年(1440)况钟任满九载,按常例赴吏部候升,苏州百姓前来饯行,相送者络绎不绝,达百里之远。况钟感动不已,赋诗四首相赠,其中有“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句。后张翰等万名人联名,朝廷下旨加升况钟按察使,仍做苏州知府。这阶段政绩围绕二次减租、督查水利、任上离逝等展开。
三个阶段图文展示外,还配以“况钟与苏州”的查询屏,详细介绍况钟在苏州铺路筑桥、重修府学、延续文脉、修祠立德等具体故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段现代多媒体幻影成像,形象地还原了苏州百姓挽留况钟和护送况钟灵柩回归故里的场景,其情、其景催人泪下。⑥
第三展厅——政德润苏厅,展示况钟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既有况钟律己正人、崇尚俭朴、力戒奢靡,又有善事父母、严管子女、君子之交、举荐贤才,也有息讼止争、劝善惩恶、淳风化俗等。
第四展厅——德言誉赞厅,展示的是况钟政德的社会影响。该厅以况钟书房“退思斋”的面貌出现,书桌前设置一块电解玻璃以作屏风。况钟生前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写有不少诗文,后人将其文稿编辑为《况太守集》16卷,卷首、补遗各一卷。光绪十七年(1891)又刊刻《况靖安集》,全书八卷,首尾各一卷。五百多年来,历代骚人墨客和史学家对况钟也有极高的评价。电解玻璃以春夏秋冬四季展示文字,播放时便于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该厅还设有展陈柜,展示《秋江送别诗并图》卷和《况苏州赠行倡和诗》。⑦
第五展厅——政德传承厅,展示政德文化的源远流长。古往今来,贤官廉吏、政德精神一脉相承。在这个展厅里,按照时间顺序陈列了12位与苏州有关的古代贤官廉吏的画像,分别为陆绩、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王鏊、海瑞、冯梦龙、张国维、汤斌、林则徐、李超琼。
第六展厅——政德绵长厅,展示政德文化的传播弘扬。这里主要展陈与况钟有关的文创产品。
在六大展厅的基础上,布展者巧妙地利用了四个过渡区。一是内廊道的4块苏式砖雕,讲述的是况钟来苏的背景。第一块砖雕,反映天下“九府难治”。第二块砖雕,反映苏州“繁剧尤甚”。第三块石雕,反映明初选官“三途并用”。第四块石雕,说明靖安“才出龙冈”。二是戏台,用于播放与况钟有关的视频或真人演出。三是后院天井,依托粉墙绘制况钟诗意《仙鹤绕堂图》。四是外廊道,以书条石刊刻诗文。
“相地”构筑与空间界定
况公祠由于年久失修,又长期外租企业,几濒湮毁,一些区域也是因企业办公之需,肆意更改,比如享堂沦为仓库、院落水泥硬化、落地门窗改为铝合金。院内游园,草木无人打理,正如秋水翁在《况公祠记》里所记述的“崩榛塞路,荒葛冒途,昔之石刻遗像埋没于荆榛瓦砾间”。⑧
园林于古于今,其性质是不同的。过去,江南的园林都为私人生活场所,而当代改造,往往将私享性质场所变迁为公共文化空间。在苏州众多的私家园林里,市井气、烟火气与士夫气书卷气的嫁接,廊庙江湖、咫尺山林,在审美意味上别有情致。况公祠的改造,如何既要保持市井气、烟火气,彰显个性,又能适合大众的审美?这需要改造者从景观布局到景致设定都要做一个全新的考虑。法国当代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将有意味的空间创造出来,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⑨以往苏州园林的构建,也直接印证了这一理论,也就是说,一个被建构、被创造的文化空间,其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或单一或组合而成的物质实存景观,而是弥散着文化情氛、触发人精神共鸣的景致。
图二 游园“理水”和山石
图三 框景腊梅
图四 冬日延秋舫
况公祠所在早为五显庙,况钟《辟疆馆记》记载曰:正统三年,以五显王灵异,三祷旱潦皆应,请于朝为重兴楹桷,落成后,为辟疆顾况之园。⑩所以,从地理上来说,况公祠原本就符合艺术园林的特征。也正因为这一点,为况公祠的艺术构建准备了先决条件。《园冶》指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从中可以看出,“相地”是构建园林首要考虑的因素。地形是否恰当,环境是否合适,树木花卉、地理条件,都是“相地”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园址地理位置和邻借条件的不同,园林的主题、内容往往会有差异。况公祠的改造,一方面是呈现出与况钟有关的史料展陈,这从内容的布置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要呈现出作为园林的特性,这就需要布局的巧妙构思。这种构思在改造后的况公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布局。况公祠总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可谓小巧玲珑,建筑较为紧凑,能做文章的空间很小,仅有享堂西侧的游园和西院天井有布局空间。改建正是从小游园入手的。以“延秋舫”为中轴,先是“理水”。“水令人性淡,石令人近古”,改建者在游园里开掘了一丬水面,“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南北走向的人工“湖”占据游园西侧,院落围墙长廊循水而建。(见图二)二是山石。围绕水面,选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太湖石,或叠或掩或隔,游览者只要不断变换方位、视角,眼前就能展现多层次的画面,达到“一角度一景”的境界。三是植物。小游园利用植物起到绿化、装点空间的作用。既注重单株布置,也注重与其他景物的搭配,通过植物特有的姿、色、香、韵,形成况公祠游园诸多的造景形式;植物的高、矮、疏、密等,形成况公祠诸多的组织空间;植物的枯荣变化表现四季更迭、万物兴衰交替:秋有橘树和红枫,夏有紫薇。水中的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况公祠主题相吻合。四是建筑。循水建廊,水面筑桥,利用贯通之门构建半亭,使石、水、桥、廊、亭、井、舫、树等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
框景。如果说游园改造是造景,是将环境与建筑巧妙结合,让人获得美不胜收的效果。那么,况公祠改造巧妙借鉴古典园林中框景的手法,就是把原本游人不经意的画意诗情定格放大,让游览者视线聚焦,从而形成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载体,就像一张尺幅巨大的宣纸,映衬湖石、树木、竹丛、花卉、藤蔓等。走在园中,穿过门窗,视线所及之处均被定格,构成一幅具有层次感的画面。(见图三)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的:“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图画观矣。”况公祠这种方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了似隔非隔、若隐若现的美学特征,让人产生丰富美妙的文化遐思,看似任意随性,实则匠心独具。
借景。框景体现的是一种空间的界定,把人的视线聚焦,那么,借景则是把墙外或远处的景观“借入”或“引入”园中,为我所用,为我所赏。况公祠的改造,大胆地采用了此法。通过洞门、漏窗、曲廊、楼阁、屏风等相互借景,使不同空间的景致相互渗透、相互呼应,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况公祠在这方面,成功借用了苏州会议中心的空间层次,色彩材料的互为映衬,非常巧妙而得体,看似单个独立,实质上相互影响,互为风景,局部的和谐美统一于整体且构成大方向的美,使景致获得了充分的绵延性。(见图四)
留白。况公祠的改造,没有因为地理空间狭小,而刻意填满空间,反而注重构建中的张弛有度,体现布局的疏密节奏,这一点体现在“留白”的运用上。留白手法在古典园林的建设中常被运用,主要是为了让观赏者产生一种心理的代入感。走在况公祠的曲廊,静态的空间充满了自由的活力,密集布置的黑色书条石与整片的白墙构成对比,虚景与实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气韵生动。
“文史”兼容与文化情怀
园林的构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样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荟萃了文学、历史、哲学以及园艺工事等,而其中文史往往是最基本的。恬淡自足,云深不知处,私家园林安放的是园主人心中的山水之境,在园主人心中,青山绿水、幽林精舍,都市的喧嚣与熙攘,只是被折叠的尘梦。但山水清音、草木天趣、闲居雅境,成全自身的审美生活,往往借助文学来纵情抒怀,在抒情达意中把一草一木融入生活,把最美的情愫留在文字里。比如,苏东坡喜雨,他就有个名曰“喜雨斋”的书房,甚至为一座亭子命名“喜雨亭”,其谓:“亭以雨名,志喜也。”还有王维之辋川别墅、杜甫之锦官草堂、林逋之溪山小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还有人人把撷取窗下的诗意,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写的“一篁修竹”“一畦苏带草”,计成在《园冶》中所写的“蕉叶”“幽梅”等,通过手书口吟,在他们心里,这些抵得上十年的尘梦。
图五 书房“退思斋”和电解屏屏风
同样,况公祠在改造中,充分运用了文学、历史对构筑况钟精神家园中的点缀作用。一是巧用况钟的书房。书房悬挂况钟手书《退思斋自记》。文章是况钟心迹的流露。“盖无心之失,贤智所不能免,但贵能改过。且鲁论云‘过则勿惮改’,其垂训深矣。”文章一开始交代书房名称的由来。接着,纵笔阔论,交代自己的忧思:“余质性鲁钝,又学问鲜克,见闻鄙陋,一旦蒙天子寄以大郡,政务纷纭,庶狱繁杂,加以猾吏豪民,日接不暇,余夙夜战兢,无一事一时不殚思竭虑,深惧检察未周,陷于罪戾,上以辜负君恩,下以招小民嗟怨。”正是由于政务纷纭,庶狱繁杂,担心自己犯错,所以“构一小阁”,期望沿袭 “古贤守闭阁思过之义”。议论风发,心迹展露,文字虽简短,其意却深远,切合展馆主题,又表现况钟才情。(见图五)而书房的电解玻璃,成了一个自然的屏风,古典音乐中,况钟、周忱、杨士奇等人诗作交替呈现,与墙面况钟的《龙岗八景》诗遥相呼应,把况钟高古的文化意蕴、优雅细腻的一面,借助广泛的诗词曲赋,联结现代表现手法,把昨天与今天、现实与理想一并融于苍茫。二是选用古人的像赞。在祭祀况钟的享堂里,展示杨士奇、杨溥等四人对况钟的称赞。杨士奇是江西吉安人,明初重臣,先后历经五朝,与杨荣、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杨当时是内阁首辅,力荐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并面授机宜,特别叮嘱治苏要害问题,可以说是给了况钟最大的帮助和支持。杨溥是湖广石首人,在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也曾全力举荐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四人的赞誉或诗或词或曲赋,为况公祠增加了文学色彩。三是借用现实记载。秋水翁先生撰写的《况公祠记》,为况公祠增加了历史厚度。《况公祠记》首先交代了况公祠所在的前世今生,“况公祠所在早为五显庙,况公《辟疆馆记》载曰:正统三年,以五显王灵异,三祷旱潦皆应,请于朝为重兴楹桷,落成后,甃井得断石为“辟疆东晋”字。公偕其友蹇叔真考之,为辟疆顾况之园。”接着介绍况钟在此筑房守制,批阅公文、处理政务,“爱此馆青葱蓊霭,竹木明瑟,为簿书萧闲地,故以‘辟疆馆’名。”紧跟着,文章笔锋一转,痛惜况公祠年久失修,沦为荒莽,所喜苏州市纪委监委感到况钟“廉洁素矢之操,精钢练达之气,肃若秋霜,煦如甘雨,此德、此操,吴地世世受公之赐,无穷无尽矣。”期求复见循良遗迹,于是“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澳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湖石之胜留以待君之登临,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亭台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息。”最后感叹,“贤守之德,岂非造物者留是镜是师以倡贤者乎?”文章一气呵成,纸短情长,为况公祠增添了文化情怀。(见图六)
图六 况公祠记
图七 历任知府图表
另外,内廊道的四块苏式砖雕和况钟来苏前的苏州历任知府一览表,也为况公祠加深了历史厚度。天下“九府难治”,通过地图交代明宣德初期,苏州、杭州、西安、武昌、建昌、吉安、常州、温州、松江等九府人众事繁,问题丛生,称“天下九府难治”。选官“三途并用”,交代了明初选官的三种方式,分别为进士、举贡、吏员,进士就是参加科举,举贡就是由当地官员推荐,吏员就是指吏转官。《明初苏州知府任职情况表》中可知,况钟之前的知府任职时间都不长,短则几月,最长不超过3年,有的甚至在职期间就被赐死。比如陈宁,催征赋税,对不能完纳之人施以酷刑,民间称之“陈烙铁”,他在苏不过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金炯针对田赋民轻官重的现状,打算统一标准来彻底解决赋税征收的问题,但是这一做法被认定为“变更朝政”,因此被赐死。诸如此类,既可以了解况钟来苏的历史背景,又反衬况钟治苏13年的不易。(见图七)
“书画”点缀与文人意趣
曹雪芹在《红楼梦》借贾政之口说:“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言道出了书法在造园中的重要作用。园林的世界是文学、历史、哲学的,同时也是一个用书法、绘画建构的世界。书法、绘画点缀于园林内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巧夺天工的山石池沼,画龙点睛又相得益彰,以艺术之美增色园林情韵,平添文人意趣。
况公祠在改建过程中,把书绘画元素用至极致,书画在况公祠里成了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遍及各个角落,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
况公祠里,绘画共有四处。一在享堂里,况钟雕像的背景《太湖烟水图》。这幅手绘,寓意况钟曾治理苏州山山水水。二是传承厅内,为屏风背面的《盘门三景图》。(见图八)这幅手绘,展示况钟治苏的历史遗存吴门桥。三是天井里,为《仙鹤绕堂图》。(见图九)这幅手绘,借用的故事是:一个初夏的中午,况钟与友人小酌,有一群白鹤在堂前旋绕,大家都觉得是祥瑞之兆,况钟诗兴大发而作了白鹤绕堂诗。四是绵长厅前,为《靖安山水图》。(见图十)这幅手绘是希望能把况钟的政德长留。流连况公祠,四处绘画与祠内景观相映,更是况钟形象的有力补充。
图八 盘门三景图
图九 仙鹤绕堂图
况公祠里,值得一说的是书法。园名、建筑名、题景、题额、对联、书条石等元素,渗透于祠内大小景点,甚至是各个不同的角落中。祠内共有匾额5块,楹联4副,砖额2块。稽考有关资料,遗佚匾额1块,丰富的景观文字拓宽了园林的人文内涵,使得游赏者前看得见古人,后看得见来者,徜徉方寸之地,却能念天地之悠悠。祠内的书法,真、草、篆、隶、行都有,各种书体自有其审美特色:隶书古朴大方,楷书整齐庄重,行书流动俊美,草书灵活率意。
外廊道安排8块书条石,录有《赠况钟唱和诗卷》中周忱、吴讷、胡俨等同僚赠给况钟的诗文,直接表达对况钟的赞许与崇敬。这些墨宝镌刻下来,书体完备,置于园中,嵌于壁间,增添书香雅韵,让人可以从艺术本身去领略不同的书体风采外,各种品题在字体的选用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场合与书体所传达出的美。半亭的题额为“允心厅”,行书线条飞动飘逸。“允心”二字,出自皇帝朱瞻基赠况钟的《御制上林春色诗》,其中两句为“物意皆含春意,天心允合吾心”。
享堂比较肃穆,匾额“福泽一方”,采用行书,字体温润蕴藉。(见图十一)抱柱楹联选用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鉅所撰内容:“姓氏播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采用隶书写成,敦厚实在,古意盎然。
戏台的匾额“共乐升平”和楹联“情节新奇出人意料,笙歌婉转娱我视听”“延秋舫”匾额,以及门前对联“一肩行李,(图十二)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均采用行书写成,相对比较活泼,看上去轻快灵动。书房的匾额“退思斋”为隶书,古雅中透出秀气,而抱柱楹联“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的隶书厚实庄重,二者相映成趣。书房中的八尺整张横幅《退思斋自记》采用行楷写就,工整有序,谨严有度,让人联想到况钟的一丝不苟。(见图十三)
图十 靖安山水图
图十一 “福泽一方”匾额
图十二 戏台匾额和楹联
图十三 退思斋书房
图十四 辟疆馆砖额
砖额两块,一块为大门门楣“况公祠”,为清道光年间原物,拙中见巧,厚而不滞;另一块为“辟疆馆”,由三块砖雕拼成,字体为况钟喜爱的颜体,森严、庄重、大气。(见图十四)
整个况公祠营构是以黑白色为基调、辅以深红或栗壳色的建筑,整体的格调清新淡雅。祠内书法用色丰富而和谐,传统书法创作字体以墨色为主,有少量朱色和金,藉纸的底色或装裱点缀整幅作品的色彩,或淡雅庄重,或辉煌灿烂,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显得突兀,而是与典雅的室内环境、建筑风格以及绿树碧水的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结语
空间展示的艺术,园林无疑是最适合的表现媒介。一座精美绝伦、给人带来艺术般奇妙享受的小园,必然是一个集地形结构、季节物候、人工建筑、花鸟虫鱼,以及诸多人的活动在内的协调融合的生命场,一个能拨动人的心弦、给人带来无穷启悟和慰藉的活泼泼地。颇具匠心的空间设计给予了展示方式更多的可能性,富有韵味的美学意趣也会提升展示品味的高度,况公祠的改造也只是一个初步尝试,物境、情境、意境是否达到统一?传统与现代交融是否融洽?这些都期待社会来评判。但是,有尝试,才会有更新,这个道理是颠扑不破的。
注释:
③参见2019年6月21日“廉石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乃翔对 “况公祠”改造工程阶段性进展情况作批示》。
④参见2018年3月12日“人民网”《习近平: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⑤⑥参见2019年7月28日《姑苏晚报》A15版《秋江送别诗一卷 归囊不着一文钱》。
⑨参见2017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