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
——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展览述略
2020-05-19刘智锋李海全长沙
◆刘智锋 李海全 (长沙)
2019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随着湖南省博物馆书画专题展厅“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对公众的开放,标志着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全面开放。“画吾自画”展推出以后,深受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喜爱,在长沙地区乃至湖南全省掀起了一股鉴赏齐白石艺术的热潮。但是鉴于书画展品的特殊性,为加强馆藏齐白石展品的保养维护,同时提升博物馆书画专题展厅的观众体验,2019年底湖南省博物馆在相关部门和藏家的大力支持下,对三楼书画展厅的展览进行了更换,于2020年1月15日向公众推出了“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书画艺术专题展。
一、展览缘起
作为一家反映区域历史与艺术的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始终坚持研究和推介优秀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办馆使命与宗旨,不断推出高品质的中国书画展览。如2015年的“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2019年的“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以及“大爱·大美——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甚至从2007年开始就持续参与“艺术长沙”双年展。
我们坚信,发挥和利用好馆藏文物,再加上省内外文博单位和中国书画艺术藏家及相关机构的支持,通过持续举办中国书画艺术展览,在原有“馆藏明清书法”“馆藏明清绘画”展览的基础上,湖南省博物馆的书画艺术研究必定会不断深入并取得更多成果,新馆的书画展览品牌也会更加深入人心,终将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自2019年5月18日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后,至2020年1月5日撤展,展出时间长达七个多月,达到了书画展品的承受极限。因此,早在2019年10月,我们就不断寻求可以轮替的展览项目。机缘巧合中,我们得悉长沙大观文化公司以一己之力在近三十年中收藏了约五千件元明清以来的祖宗画、水陆画等相关古代人物画,并正在建设和筹办民营博物馆,于是迅速与其负责人进行了沟通,并立即达成了联合办展的意向。
2019年底,在长沙大观文化公司的支持下,我们决定推出一个以“明清以来人物画”“家族生活”“民间信仰”为主题的展览。首先,我们请书画鉴定业界著名专家故宫博物院余辉、国家博物馆朱万章、天津博物馆李凯等三位老师为该展览鉴选展品,替展览的展品质量把好第一道关。同时,展览推出之际恰值岁末年初,为突出节日的喜庆氛围和丰富长沙市民的节日活动,并推动和引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我们一致同意将“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作为展览的展标。另外,为提高展览的品质,突出展览的艺术性、学术性,也兼顾展览的观赏性,我们一方面坚持对展品进行优中选优,另一方面不断对展品原作进行释读与研究,以确保展览的质量。最终,我们将展览分为“敬祖——宗法礼制”“悦己——闲居雅集”“享神——风俗信仰”三个部分。
在该展览中,策展团队把目光聚焦于以往公众并不关注甚至学界不太重视的明清写实类人物画,特别是试图从明清以来的传统祖宗画和行乐雅集图、风俗人物及道释神仙图中,解读古代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明清以来的传统中国家族社会和普罗大众的生活与信仰。
清中期 佚名 秦氏家族祭祖像轴绢本设色 188cm×126cm 大观文化馆藏
清中期 佚名 常遇春像轴纸本设色 101cm×54.8cm湖南省博物馆藏
清中晚期 佚名 何绍基画像轴纸本设色 141.8cm×77.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清晚期 佚名 谭钟麟母画像轴纸本设色 116.5cm×58.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二、展览概况
“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展览从明清以来的人物画专题“祖宗画”出发,用一组展品实物集中表现明清以来中国民众“怀远”“追思”的孝亲文化现象。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此类人物画发展到清代中晚期,已经呈现出更为活泼和多样的变化,因此用一组“行乐雅集”为主题的展品实物向观众介绍这一新情况。此外,明清以来深受佛、道、儒三教浸润的中国民间社会,把对神灵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期许,逐渐物化为供奉儒释道各类菩萨、神仙等,在绘画领域则表现为画麻姑贺寿、关公镇宅、张仙求子等,故我们以一组表现民间风俗信仰的道释神仙画向观众展示这一社会横切面。
(一)“敬祖——宗法礼制”
图画祖先“形影”的祖宗画作为祖先崇拜独特仪轨的一部分,其目的正如展览中《秦氏家族祭祖像轴》题赞所言:“新传宗图,世代相继,不惟使祖宗之神灵有所式凭,而子孙之昭穆亦因是而(序)”。祖宗画把中国民众“慎终追远”的信仰,真真切切地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祖宗画种类繁多,目前展品所见,不仅有一代人的“形影”,也有几代人的“宗图”,甚至还有整幅牌位图像。祖先“形影”的画面有强烈的秩序感,人物呈正向姿态,神情严肃,衣冠细致。明清祖影绘制方式以“淡墨霸定”“底粉薄笼”为主,即先以淡墨勾勒面部轮廓,并以淡彩层层推进,局部再精细渲染。清代晚期祖先“形影”又出现了变化,不仅描绘单个人物,有的还加上了山水画屏、童子侍女等,增添了些许文人气息,同时吸纳光影、透视等西方绘画技巧,呈现出更加写实与具象的面貌。此次展览中,我们精选了明清以来人物画的各式祖宗“标准像”近二十件,呈现给观众。
(二)“ 悦己——闲居雅集”
行乐图通常是将日常娱乐与休闲生活仪式化的“定格”。这一南北朝时期就出现的绘画主题,暗含四海无虞、社会安定与生活富足的创作背景与祈望,在明清时期十分流行。
雅集是文人间凝聚情感、交流学术、传播思想的一种聚会形式。雅集图包括对雅集现场的纪实,对以往著名雅集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可以说是更大规模的行乐图。
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乐雅集图逐渐增加了反映世俗家居享乐生活的场景,由之前单纯的文人聚会图泛化到各色人等参与的大聚会“合照”。甚者题跋和精心选择的文房四宝、生活用具、盆景怪石等布局画面的“道具”,皆与画中人的身份气质密切相联,参与讲述画中人的品味和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谁,他们意欲取得内心愉悦与外部世界和谐共融的心理都是一致的。此次展览,我们精选了明清以来人物画的各式“行乐雅集图”十余件,呈现给观众。
(三)“享神——风俗信仰”
风俗人物和道释神仙画传统由来已久,其中不乏名留画史的杰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等,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伦理情感与宗教情怀。
明清以来,风俗人物和道释神仙画内容变得更加世俗与多样化,增加了节庆、赐福、贺寿等不常见的题材,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了民众的泛神信仰,以及对人生美好、家国兴旺的祝福与情感寄托。
明清风俗人物和道释神仙画与时俱进,在传承线描、敷色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观赏性与地域特色,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此次展览,我们精选了明清以来各式“风俗画”“神仙图”近二十件,呈现给观众。
三、展览理念
总体上,《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展中,我们用近60件/套明清以来的人物画及相关展品,为观众奉上一个有关“家国”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专题展览,既是希望向公众传播和普及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也期望能为传承优良家风,促进良好民风、社风形成,进而为推动社会和谐与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尽绵薄之力。
春耕草堂图卷 1713年 禹之鼎绢本设色 30.4cm×128.7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清晚期 佚名薛家春宴图轴纸本设色145cm×84cm大观文化馆藏
1867年 费俊士 同堂悟对图轴纸本设色 133cm×68cm大观文化馆藏
明 佚名 关羽像轴绫本设色 145cm×72cm 大观文化馆藏
清中晚期 佚名 婚庆图轴绢本设色 131cm×68cm 大观文化馆藏
众所周知,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大画科,比山水、花鸟更早成熟。中国历代画史在分门别类时,往往把人物画放在最前列,其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就有言:“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可见在中国早期绘画里,人物画因其特殊的叙事性和其承担的教化功能,其重要地位是其他画科所不能比拟的。宋元以降,文人画兴起并大行其道,山水及花鸟画成为主流,人物画逐渐被边缘化,与之前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以致今天大家都遗忘了中国绘画史中伟大的人物画传统。
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到明清时期,画史地位固然不再显赫,但其高超的技艺并没有因此衰落,反而保持着极高的水准并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随着中下士人阶层的壮大,家族生活与信仰在现实世界里的表达需求不断增长,表现昭穆有序的祖宗画、内外和谐的行乐图、人神共享的吉庆画,以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延伸和普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可以说,古人的“修身、齐家”,与今天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