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助力文化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07李亚男范雪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
◆李亚男 范雪(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民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文化惠民工程统称)紧紧围绕文化和旅游部文化扶贫、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聚焦服务基层、服务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工作重点,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方便快捷地送到广大群众身边,成为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空白、解决偏远贫困地区文化资源贫乏、内生动力不足、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2018年底以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紧抓融合创新发展新机遇,以统一平台和界面,加快国家与地方平台互联融通,深化数字资源供给体系,依托新媒体开展智能化嵌入式服务等举措,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数字文化服务业态,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助力文化扶贫提供了发展新动力和新优势。
1.实践经验
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各省图书馆、分中心和文化馆(站)的共同组织实施下,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建立了包括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333个地市级支中心、2843个县级支中心、32179个乡镇基层服务点、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的覆盖城乡的六级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了各类音视频、文献、期刊数据库等丰富的数字资源,形成了有力的技术平台和新媒体渠道支撑,重点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群众推送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基层惠民服务成效显著。
1.1 丰富资源供给
多年来,工程大力建设中华优秀文化、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精准扶贫等数字文化资源累计千余TB,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扶智、扶志需求,征集定制适用基层、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农村留守妇女少儿的文化艺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文旅超市等微视频、微课资源百余小时,不断丰富基层公共数字文化内容。资源通过国家数字文化网、国家公共文化云、各级图书馆和文化(群艺)馆、第三方合作平台等持续更新推送;利用国家文化云等平台手机移动端,开设多个服务应用系统,为基层、弱势群体提供网络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电商对接、惠民服务、少数民族语言等专题资源和服务;依托资源服务宝产品,配送至中西部1800余个县级以上工程服务点和乡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10000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逐步实现资源配送乡镇全覆盖。
1.2 推动项目落地
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指导各省、市、县图书馆和文化(群艺)馆通过申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立项,建设了一批响应国家精准扶贫要求,适用当地困难群众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的数字资源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项目。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51个文化精准扶贫项目立项,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市);内蒙古、吉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六省区分别开展蒙古语、朝鲜语、藏语康巴方言、藏语卫藏方言、藏语安多方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七种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累计申报译制时长23995小时。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支持“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汉藏文化交流”等建设项目,在11个边疆省份的草原牧场、边防哨所、边境口岸、边贸集市等人群集中的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区和22个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按需设置了17000多个基层服务点,使贫困偏远地区的基层群众既可通过站点固定设备,也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免费接入无线WIFI,获取数字资源,同步收看直播节目。
1.3 培训基层队伍
工程通过现场集中培训、网络远程直播与点播、慕课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突出工程平台、资源、智能终端的基层应用服务,侧重提升市、县基层及边疆贫困地区人才队伍水平,累计培训各地基层骨干千万人次,其中县级及以下基层服务点人员占90%。通过实施“春雨工程”边疆民族地区系列大讲堂项目,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统筹组织举办近百场大讲堂活动,内容涵盖基层骨干技能提升、汉藏文化交流、军民融合发展等多个专题,培训千余名基层文化干部。
1.4 打造服务品牌
工程策划了一系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服务活动。着力打造了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欢跃四季”全国百姓广场舞、“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活动等示范性群众文化品牌,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惠及上千万网民;联合各省联动开展“美好生活”系列主题服务活动,开展“文化中国”微视频征集和“乡村拍手”计划,重点培养基层微视频制作能力,征集了大量反映乡土民俗的群众原创优秀作品;利用工程丰富的戏曲、美育等数字资源,指导河南、浙江、江西、陕西、湖南、云南、新疆等省份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农村创业帮扶、“戏曲动漫走进农村文化礼堂”“留守儿童美术课堂”、资源服务进驻深度贫困村等形式多样的扶贫活动、助力脱贫攻坚。
2.融合创新
自2019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来,发展中心会同国家图书馆,在认真总结业已成绩的基础上,对标“实施方案”目标任务,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突破口,联合各省统筹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建设,建立统一的工程标准规范、基础平台和基层服务界面,建设公共文化大数据系统,推出以“文旅e家”命名的两微一端品牌,整合聚拢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开展定制化配送,加快国家与各地公共文化云等平台联通对接,探索资源扫码嵌入式服务模式等创新举措,着力升级工程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程度,使基层和贫困地区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符合需求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等瓶颈问题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2.1 推进融合统筹建设,提升整体扶贫效能
在工程融合创新的统筹管理下,协作联动力度有效加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各省,通过扩大工程资源的开放共享,依托统一平台、新媒体及社会化渠道,推动工程资源和服务向农村贫困地区的集成式、一站式供给。2019年5月以来,“文旅e家”两微一端陆续上线服务,发布文化场馆5479家、活动预告1670条,电子图书458册、音视频和期刊553种、群众制作的小戏小品、乡村春晚、乡村拍手等节目320种,并在全国开展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优化整合发展中心资源服务宝产品与国家图书馆终端系统,加强第三方平台合作,结合贫困地区需求,将双方优质资源配送至中西部省份1800多个县级以上工程服务点和上万个乡镇综合性文化站、社区(村)服务点。以“文化进万家”“春雨工程”等服务主题相结合,以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和边疆民族地区为重点,联合湖南、海南、内蒙古、西藏、云南、广西、河北、山西等省区,扎实开展以需求调研、资源捐赠、培训讲堂、现场辅导、展览展播为主要形式的公共数字文化走基层活动,推动融合扶贫落地见效。
2.2 发挥新媒体服务优势,探索贫困地区文化服务新形态
针对广大农村基层,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文化信息资源智能化获取相对滞后这一实际,工程积极探索基于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现“文旅e家”落地服务。元旦春节期间,策划设计各种样式节庆专题资源二维码海报,配送至各地基层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及文化志愿者,支持各地开展“文旅e家助力美好生活”主题数字文化服务;在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内打造视听服务样板空间,提供可选择的特色音视频资源包,实时云端同步更新到“文旅e家”,同步提供新增资源提示和推荐信息,率先尝试以“资源二维码墙”在河北省康保县图书馆、文化馆实现示范应用。通过工程“资源二维码海报”和“资源二维码墙”,基层群众直接利用手机扫码,即可收听收看优质的音视频内容、阅读书刊内容,各地服务机构根据当地服务需求从“文旅e家”自选资源形成个性化资源海报下载使用。同时,根据不同服务场景和适用人群推出了多种资源服务版本,梳理整合了包括综合版、扶贫版、少儿版、艺术普及版、文化志愿服务版、乡村少年宫版、新时代文明实践版、中华传统文化版等多种版本提供基层和贫困地区。
2.3 深化品牌活动,激发贫困地区群众文化内生动力
通过深化“乡村春晚”、“全国百姓广场舞”、“百姓大舞台”等品牌活动,结合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农村文化活动新景观。广场舞活动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展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于2019年8月至11月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与此同时,活动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文旅e家”应用程序开展线上互动,广大基层群众通过“文旅e家”APP在线观看展演直播、各地参赛作品、教学视频以及广场舞活动,为喜爱的参赛作品投票、助力。据统计,此活动依托“文旅e家”完成线上直录播13场,发布展演作品和教学视频280场,线上投票24天页面日均点击量10万余次,IP累计122万余次,作品投票数量累计137万余张,日均投票达57万余票,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效果。
2.4 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智能化服务项目建设和经费落地
在中央转移支付支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中,加大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智能化服务建设项目,鼓励各地申报、建设响应国家精准扶贫要求,适用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源项目,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平台对接、资源供给、宣传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扶持。2019年,重点推进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1622个乡镇基层服务点、744个数字文化驿站,按每个村基层服务点2.5万元、乡镇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为数字文化空白地带的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环境,极大地支持各地做好公共数字文化智能服务建设。
3.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存量和服务效能不足、区域间文化发展差异、新时代农村文化需求转变以及基层群众对文化的自我表达、展示、创造的迫切渴望等状况。笔者认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应紧抓融合创新发展新机遇,紧密围绕党中央和文化和旅游部工作要求,总结发扬已有工作实践,聚焦文化精准扶贫关键点,继续按照“补齐短板、巩固提高、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工程助力农村文化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力度,为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提升农村贫困群众文化获得感,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建议应重点推动和加强以下工作:
3.1 深化公共数字文化扶贫融合体制机制建设
做好工程融合创新推动文化扶贫的顶层设计,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扶贫协同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工程平台、资源、服务的统筹管理和互联融通,国家与地方互为补充,整体促进农村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强调研,了解更新群众需求,充分考虑地域特点、服务对象,加大适农、文创、扶志、扶智类资源的整合汇聚,重点丰富城乡结合部、“老少边穷”群众的资源供给,利用科学的服务反馈机制和评估评价体系,借助公共数字文化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资源的针对性、有效性,依托工程统一平台和服务界面,突出智能化服务优势,为农村基层地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推动工程云端对接开通的文化馆评估系统、示范区群众满意度调查系统、“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管理系统、公共文化交流系统等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作应用,进一步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作用。
3.2 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嵌入式服务提升扶贫效能
在全国范围内加大推广工程“资源二维码海报”和“资源二维码墙”服务模式,精选整合更多优质内容提供定制点单,以更便捷的方式送到基层,以改善贫困地区阵地服务有限、资源获取不易、内容更新不及时、需求无法反馈等问题。以此为基础,逐步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嵌入、渗透到基层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之中,让更多老百姓便捷地享受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和其他服务场所如咖啡厅、旅游景点等人群密集处的嫁接;加强“中国微游系列”等与旅游相关的数字资源建设,结合旅游信息优化基层服务点终端设备及手机服务栏目,配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包二维码,在旅游沿线、景区投放与之相适应的音视频内容;借助社会化合作进一步拓展资源受众面,通过工程与学习强国、喜马拉雅、腾讯等深入共建共享,让更多优质通过多渠道嵌入更多服务场景,送到千家万户。
3.3 加大贫困地区优秀群众文化供给与扶植
加大贫困地区优秀群众文化资源供给力度,扶植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建设专业、广泛、联动的 服务推广体系。协同各级文化馆,逐步建立覆盖全国文化馆(站)的群众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网络,不断深化“乡村春晚”“全国百姓广场舞”“百姓大舞台”等品牌活动,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文旅e家”等形式,增强线上线下互动参与。在开展 “文化中国”微视频征集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面向全国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乡村拍手”计划,带动各省图书馆、文化(群艺)馆通过慕课教学、直播教学的形式,把“乡村拍手”培训从线下向线上推广,让基层文化工作者能够策划并导演出讲述基层百姓故事的微视频作品,并在日后工作中能够组织、发动本地区基层群众创作微视频,引导基层群众从本土文化入手,用微视频展示优秀文化传承,策划制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为那些鲜少有人知道的文化遗存留下宝贵的影像志。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下力探寻工程与旅游融合对接点,积极筹划、举办与旅游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和节庆活动,提升和打造文化惠民新品牌。
3.4 加强贫困地区队伍培训和文化志愿者培养
继续以支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夯实基层文化建设发展根基,进一步发挥工程在线培训优势,对应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就业增收、文化创业、旅游扶贫等需求,结合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公共数字文化融合、文旅融合、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新媒体服务等主题,加大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尽快研发推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系统,优化志愿服务管理,增强志愿服务协作,提高文化志愿者的专业性与稳定性,将其纳入公共数字文化培训和管理体系,依托文化志愿者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调动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积极性,精心组织、策划开展数字文化、群众文化主题服务活动,带动基层广泛参与,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