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B、A、C、H”四个字母构思的杜天奇独奏会

2020-05-19文/

钢琴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赋格前奏曲巴赫

文/ 铭 孙

《钢琴艺术》从2018年第12期到2019年第1期连载的但昭义老师的《一位追逐巴赫的年轻钢琴家——杜天奇访谈录》,引发了我对听年轻钢琴家杜天奇演奏的期待。此前我几乎对他一无所知。由于但老师的访谈太动情了、太深入了,我从未见过但老师用这么长的笔墨去采访并推崇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在文中,但老师写道:“他的音乐不断撞击心灵、让心灵震颤……我听过的无数音乐会中,有过多少次感动和由此带来的激动、兴奋的不眠之夜。然而如这般噙着未能溢出的泪水听完整场音乐会,赶到后台抱着天奇百感交集地失声恸哭,却是平生唯一一次!”这是但老师在听完杜天奇在川音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后的真挚感受。多么鲜活,多么生动!

所以,我一直遗憾错过了当时的这场音乐会,也一直期盼着杜天奇再次来北京演奏。当我在微信上看到杜天奇要来开一场由巴赫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赋格”组合而成的独奏会,更是被曲目搭配选择的新意而打动,真是非听不可了!

2019年10月10日,杜天奇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钢琴独奏会是他这一轮国内外巡演中的一站。音乐会非常成功,非常圆满。我只说一点表象就足以证明他的演奏是充分打动人心的——13首“前奏曲与赋格”连续演奏,中间不休息、不让鼓掌,一气呵成地弹完,正好是一个半小时,要说这应是相当高深并相对枯燥的曲目吧,但听众却自始至终保持安静,杜天奇的演奏始终吸引和牵引着所有听者的心,这就是他的功力和神妙之处了。听完只觉得既好听,又悦耳,既有个性,又不一般,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享受!

但是真的想要写几句关于这场独奏会的介绍时,却发现并不容易,因为杜天奇可说是一位“奇才”,他对音乐的领悟与理解,他思考的角度与深度,他头脑的哲理性与严密性,他所掌握专业与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已远超我的认知!我在思考他的演奏特点时,深感自己与他的差距(其实认识到这一点正是自己最大的收获吧)。对他的演奏我还难以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主要是限于我的认知水平,那么在此先列举几点我的感受吧。

他的这场独奏会的构思奇特而精妙,他的选曲是依据巴赫的四个字母“B、A、C、H”而来,而这四个字母在音乐中具体对应了四个音,那就是降B、A、C和B。根据这四个音对应的调性,杜天奇选了四组《前奏曲与赋格》,他在他最崇敬的作曲家巴赫的《平均律》的第一、二册中,把同调性的前奏曲与赋格选在了一起,再加上他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中同调性的一首,配成一组(他说肖氏是他第二喜欢的作曲家)。这样,他就把古今两套最经典与最重要的《前奏曲与赋格》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他这一套新的巡演节目单,构思真是匠心独具,相当巧妙的,具体的曲目安排顺序如下:

第一组,降B大调三首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的第21首 BWV866

第二册的第21首 BWV890

肖氏《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No.21

第二组,a小调三首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的第20首BWV865

第二册的第20首 BWV889

肖氏《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No.2

第三组,C大调三首

肖氏《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No.1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的第1首BWV870

第一册的第1首 BWV846

第四组,b小调三首

肖氏《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No.6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的第24首BWV893

第一册的第24首 BWV869

最后是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最后一段(根据古尔德演奏的版本) BWV898

在杜天奇的节目单上并没划分第几组,而是前六首曲目排一起,中间间隔一行,以下是后七首曲目排一起,分组只是我为了说明清楚而加。因为整场音乐会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起初有的听众试图在曲间或换调性时鼓掌,但演奏者始终端坐不动,不做反应而继续演奏,显然这是杜天奇的构思,整场音乐会中古今融为一体、紧密连接的演奏就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这也是其别开生面的一个方面。

把巴赫与肖氏的作品完全交织、相连无间隔的在一起演奏,居然非常协调,毫无违和感,这一点是十分创新和令人诧异的。这种安排曲目的方式,当然首先基于杜天奇对音乐风格的认识,并在曲目的形式与承袭发展中找到了其相通的方面。杜天奇认为“巴赫的伟大,就在于那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与对自我挖掘的渴求”。“巴赫的音乐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都可说是永恒的、无限延展的,勋伯格受到巴赫的启发,大胆跳出调性世界,又得到其传承,致力于让音乐回归音乐本身,推导出了十二音体系,这是不是巴赫百年后依然影响着世界进程的体现呢?”(摘自但昭义的“访谈录”)。这段话说明了,在曲目的形式上,巴赫写了两套包含二十四个大小调的《前奏曲与赋格》,肖氏则承袭了巴赫,也写了一套包含二十四个大小调的《前奏曲与赋格》,又立下了新的丰碑。而就“音乐本身”而言,这些作品都是充满人情味、充满人性化的,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思绪,人的感情,人的生活,人的喜怒哀乐。杜天奇的演奏中充满了各种情感、氛围、色彩的变幻,但是我感到他并没有刻意去追求那种一般人认为的比较规整、古老的所谓“巴洛克风格”,他没有把巴赫演奏成仅仅是复古的、戴着浅色假发弹奏着古钢琴的偶像。在他的演奏中,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歌唱性、自发流露的真情,带有自如伸缩的节奏,我感到在他的严谨的头脑和严密的理性思维之下,他演奏的巴赫具有浪漫的情怀与不羁的个性。

在节目单的介绍中,我看到很多对他的演奏的好评,而节目单中最典型的一条,同时也是当晚设置在北京音乐厅楼道中间最醒目位置的海报评论,那是美国《戏剧时代》的卡内基现场乐评:“不得不将杜天奇同最伟大的钢琴天才古尔德进行比较。在来来去去的钢琴天才的蓝海中,杜天奇已经锻造了自己的身份。他拥抱前卫的实验和现代视觉艺术,远远超出古典音乐会钢琴家的职业发展路线。”这段话说得很有深意。

当初看第一句只把杜天奇与古尔德比较的话,会误以为他弹巴赫是承袭了古尔德的风格,但没想到在真正听他弹琴时却完全不一样!其实古尔德对杜天奇真正的影响应在于人格与个性,杜天奇认为古尔德是一位“有着独立坚固的自我意识的,以人生去探索和践行自我认识的艺术家”,古尔德“对巴赫的认识不仅是建立在对整个西方音乐史的认识上,特别是建立在他对现代主义音乐大胆超前又深刻的理解上,最终都超脱了所有书面的知识而建立在他对自然和意识的直觉上”。杜天奇说:“古尔德对我最大的影响就在于把我对世界的好奇用特定的我所喜欢的方式与巴赫联系了起来。”所以杜天奇学习了古尔德对认知的创新与不懈的探索,但他走的却是自己的路,他说自己“在实际演奏中其实参考席夫更多”。在独奏会的现场,杜天奇的演奏触键精细,歌唱通透,非常动听悦耳。整场演奏会的情绪最为亢奋处,当首推肖氏的《b小调前奏曲》的戏剧性段落了,而多数时间都相对安静,可是声音却始终充满音乐厅的空间。可以感受到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音乐之中,他没有去考虑什么技术与手法之类的问题,而是从音乐出发,充分展示自己所想。从他独辟蹊径的个性化演奏状态来说,可能与古尔德有所相似,但演奏风格则完全不同。

杜天奇曾自述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深受朱晓玫的启发和鼓舞,相似的经历,相同的追求,都在巴赫的音乐中找到了安慰与归宿。杜天奇广览群书,兴趣面与知识面相当广博,因此他对问题的思考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角度与深度,譬如他认为“复调音乐的美感更多是关于大脑智能的(或者说是理性的)。听到巴赫复调音乐中的那些逻辑巧妙的旋律进程(正向、反向、镜像、反向镜像)就像在解答一个同样逻辑巧妙的递归过程,变幻无穷的动机繁衍(主题、答题、对应主题、多重主题、增时、缩减、单一主题的变奏)就像在感受计算机或DNA分子的自指和自复制,严丝合缝的声部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像在欣赏一个形式系统的非定理集和定理集形成的图形与衬底般的关系”(以上这段文字引自“音乐文献编译组”对杜天奇的访谈)。由此,足见杜天奇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是非同一般的。而杜天奇的成功也正取决于他的学习方式与着眼点,他认为练琴“首先是练大脑”,他在美国的老师刘孟捷要求他“要建立起大脑和声音的关系”,所有的音乐都要“在弹奏之前早已存在脑海之中”。这样的要求和理念练就了杜天奇在演奏时处在“脑子一统天下”的状态,集中而专注。这样必然能给听众带来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在连续不停演奏13首《前奏曲与赋格》的九十分钟内,牢牢拴住听众的心——从耳朵到注意力!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这场独奏会的最成功之处!

猜你喜欢

赋格前奏曲巴赫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我是听巴赫的
我是听巴赫的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