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即兴演奏、伴奏与弹唱(十八)
2020-05-19蔡常青
文/ 蔡常青
民族风格之羽调式作品的配弹
1.羽调式与自然小调式所使用的音阶及和声的比较
在展开本期的问题之前,先来复习一下自然小调,自然小调本来是欧洲教会调式中的一种,称为艾奥利亚(Aeolian)调式,早期在欧洲各国民间音乐中被广泛使用,如果以钢琴键盘上的A作为主音(或者以首调唱名法的概念来理解和学习)来看,它的音阶构成是这样的:而随着多声部音乐的不断发展,为了加强和声的功能与进行力度,以及为了强调导音解决到主音的倾向性,逐渐形成了通过升高自然小调的七级音的方式来增强和声效果的和声小调,那么它的音阶构成就变成了这样:4 5 6。然而,我们中国的羽调式是以汉族音乐为主在民间音乐实践中形成的五声调式中的一种,它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如果以A作为主音来看,它的音阶构成为:如果加上民族调式旋法中经常使用的两个偏音(变宫与清角)以后就变成这样了:从以上的以A为主音构成的三条音阶构成比较来看,羽调式与自然小调的音阶是完全一样的。
其实,羽调式与自然小调式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以无升降号的A羽调和A自然小调的音阶为例看,增加了两个偏音(“变宫7”和“清角4”)的A羽调音阶与a自然小调音阶6)构成音从表面上看是完全一样的。更加有趣和特别的是,这两种调式在和弦构成上也是非常接近的,它们正三和弦的构成与用法几乎完全相同,和声语汇也是大同小异。特别是它们的三个正三和弦的根音(Ⅰ级音6、Ⅳ级音2、Ⅴ级音3)都是相同的,而这三个根音又都正好是A羽调式的五声羽调式的骨干音。因此,可以这样说:自然小调的Ⅰ、Ⅳ、Ⅴ级和弦之间各种连接与进行的基本语汇都可以移用到羽调式和声中。所不同的是,自然小调式的属和弦,一般说来是小三和弦或者小七和弦。而A羽调式的旋律中所使用的Ⅱ级音7却是偏音,那么对于终止式中的属功能和弦,一般就常用六度音1来代替五度音7,比如A羽调式和声中的属七和弦的五音是偏音7,是可以用C音来代替代替而增加一些民族音调特色的,采用替代音以后的这个属七和弦就有一点儿像欧洲和声或者爵士和声中的属十三和弦了(因为和弦中的1可以看作是十三度音)。
2.羽调式和声的特点与用法
由于民族调式和声中历来有运用“变徵音”“闰”与“变宫”等游移音的传统,所以使用游移音而产生的变和弦就比较多。就拿A羽调式来说,羽调式的Ⅳ级和弦除了可以用含清角音的小三和弦外,如果用变徵音代替清角音也是可以的,即用升高三音(变徵音)的大下属和弦也不错。另外,在音乐实践中,羽调式的Ⅱ级音还经常可能用到“7变宫”与“闰”等游移音,这样一来的话,羽调式的Ⅱ级和弦选择余地就更是比较多了。它除了可以用升高五音变成徵音的Ⅱ级小三和弦以外,还可以用降低Ⅱ级音成为(闰音)和弦根音构成的Ⅱ级大三和弦。
和弦结构的民族化问题同样适用于羽调式和声,在前面的即兴配弹实践、理论归纳和知识点介绍中,曾提到为了在作品表演中获得良好的五声性民族风格的音响效果,可以多使用替代音和弦,加大二度音、纯四度音、大小六度音、小七度音以期产生中国民族特色的音响效果的和弦。所以,如果以钢琴键盘上的A作为主音的A羽调式(或者以首调唱名法的概念来理解和学习)来看,A羽调式的主和弦可以用加小七度的小七和弦,也可以用加纯四度音的和弦;A羽调式的下属和弦可以用加大二度与纯四度及省略三音的和弦和弦,甚至可以用加小七度的小七和弦而属和弦可以用加小七度音的小七和弦或者加上纯四度音的和弦或者省略三度音加上纯四度音的民族特色和弦
3.为羽调式作品配弹做好准备的键盘和声练习
为了更加熟练自如地运用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和声规范的和弦连接为羽调式作品进行配弹练习,我们也可以多做一些羽调式键盘和声连接的练习(详见配弹范例《羽调式和声连接的练习》)。谱例中所示的和声连接组合都是经常运用在民族调式歌曲配弹中的范例,每一种组合的前面都是比较严格、典型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和声规范的四部和声连接,而后面是这种和声连接的织体运用。同样应该力求严格地注意伴奏音型中每个和弦音弹奏的先后顺序。在进行视奏和实际运用时,应该尽量多做与自然小调和声连接的比较,两者联系起来加以灵活运用,以求更好地理解、借鉴与配弹。第1至2小节是比较典型的四度上下行关系的和声进行方式,类似于自然小调功能和声中的变格进行,它的功能性比较强,完全是严格借鉴欧洲大小调功能和声的手法,没有省略掉和替代作为下属和弦三音的偏音(清角)。在将和声进行化作音型弹奏与练习的时候,可以将右手的前半拍或者前四分之一拍空出来不弹,这样既可以腾出时间来思考和寻找下一个和弦构成音的弹奏位置,同时又可以使被伴奏的作品在强拍上的主旋律音和歌词听得更加清楚。第3、4小节是由第1、2小节的和弦连接严格地变幻出来的伴奏音型,左手弹奏和弦的根音,而右手先休止四分之一拍然后均匀弹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分解和弦。第5至6小节是比较典型的纯五度上下行关系的功能和声进行方式,类似于大小调和声的正格进行,它的功能性更强,因为没有避开五声调式中的偏音作为属和弦的五音而产生的可能削弱五声调式民族风格特征的和弦音,其实在钢琴即兴配弹实践中,很多时候是省略五音而用小六度音来替代五音的,这样做有助于肯定和确定作品的调式、调性。第7、8小节与前面那个变格进行的和弦连接一样,是由正格进行的和声衍生出来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第9至10小节是借鉴自然小调完整和声进行终止式Ⅰ—Ⅳ—Ⅴm7—Ⅰ,只不过这里的羽调式的属和弦是个小七和弦,而这个小七和弦恰好满足了民族风格所需要的那种五声性音调特征,所以在配弹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地将属和弦的三音升高,以免导致与民族风格作品的五声性特点相冲突。紧接着的第11至12小节是第9至10小节完整终止式的音型化弹奏练习(请注意第12小节前两拍小七和弦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音的弹奏顺序和弹奏哪些音的选择)。第13至15小节是典型的五声音调低音进行线条的和声进行,在正三和弦Ⅰ级与Ⅳ级和弦之间加入了明朗的宫音上构成的和弦,而第14小节后两拍是属音构成的七和弦,省略了五度偏音,取而代之的是六度音,并且叠置了小七度音,所以更加具有民族风格。第16至18小节是第13至15小节的和声进行音型化练习。第19至21小节的和声进行是Ⅰ—Ⅵ—Ⅳ—Ⅴ7—Ⅰ,主和弦与下属和弦之间插入Ⅵ级副三和弦,然后通过下属和弦进入到属七和弦,这个属七和弦省略了由“偏音”构成的五音,它是为了弱化偏音对民族调式风格的音响,最后解决到主和弦。第22至24小节是第19至21小节的和声进行的音型化切分节奏柱式和弦的练习。第25至29小节是加入了副三和弦的连续四度进行,它的和声进行公式是Ⅰ—Ⅳ—Ⅶ9—Ⅲ—Ⅵ—Ⅳ—K64—Ⅴ7—Ⅰ,这里的Ⅶ级和弦是省略了“偏音”构成的三音的九和弦,弱化了这个“偏音”可能对作品民族风格造成的影响,且增强了五声性风格。其中的第27至29小节借鉴了功能和声的完整终止式,并运用了终止四六和弦,它的属七和弦省略了构成五音的偏音。接下来的第30至34小节是第25至29小节和声进行的音型化切分节奏柱式和弦的练习。第35至68小节是以上羽调式各种典型的和声连接在G大调上的练习。而第69小节至结尾是羽调式和声在F大调上的练习,大家还应该在其他每个调上进行练习,以适应各种转调弹奏的需要。
4.以《天路》为例来进行羽调式歌曲作品的钢琴即兴演奏、伴奏与弹唱
《天路》是印青老师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典型的具有五声性民族风格特色的羽调式抒情歌曲,为这首歌曲进行即兴伴奏与弹唱时,可尝试借鉴自然小调的调式和声编配的方法在C羽调上进行配弹(详见配弹范例《天路》,以及教学视频)。基于歌曲作品旋律比较悠扬、婉转、流畅,在前奏和副歌及高潮部分的伴奏织体左手可以选择流动性的快速十六分音符长琶音音型进行伴奏,右手采用激情澎湃的上下持续快速跑动的六连音长琶音与柱式大和弦来表现深情、激昂的音乐情绪。第1至9小节是前奏,右手以八度、饱满的柱式大和弦为主的形式来加厚弹奏主旋律,左手则弹奏快速、激情的长琶音,模仿大乐队那种辉煌的管弦乐音响效果。和声进行是Ⅲ(宫和弦)—Ⅳ(商音大三和弦)—Ⅲ+6(宫和弦)—Ⅶ+2(徵和弦)—Ⅴ+4(小三角和弦)—Ⅲ+6(宫和弦)—Ⅳ—Ⅰ(主和弦羽和弦)。和声以羽调式的明朗、开阔的Ⅲ级大三和弦也就是宫和弦开始,紧接着是升高三音的下属和弦,由于这个下属和弦的三音是民族调式特有的变徵音,因此它与和弦的根音构成大三度关系,使其成为明亮而大气的大三和弦。然后通过加了大六度音的宫和弦与加了大二度音的徵和弦的五度连接,下行三度进行到小三和弦构成的属和弦、加了大六度音的Ⅲ级宫和弦,再从羽调式的下属和弦解决到主和弦。从这个和声进行可以看出大部分和弦都在原来三和弦的基础上加了其他的音,目的是为了增强民族风格特征,而第9小节的主和弦上却加了九音,使其与主和弦的三音形成了不协和的小二度关系,但是听起来比较好听,又具有现代性。
全曲采用无旋律伴奏的模式,作品开始的主歌部分,左手在强拍上用占一拍半时值的附点四分音符与第二拍后半拍的八分音符构成平稳、舒缓的下行级进低音长线条旋律,强拍上的附点音符一般以弹奏和弦的根音为主,而弱拍上的八分音符是经过音式的和弦外音。右手模仿吉他的伴奏方法弹奏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从第10至13小节构成的第一乐句的和声进行是Ⅰ—Ⅵ—Ⅴ(小三和弦)—Ⅰ,其中的属和弦是小三和弦,这里借用自然小调的和声配法,所以一定注意不要配大三和弦,以避免与主旋律线条和作品的民族风格产生冲突。第14至17小节构成的第二乐句的和声进行是Ⅵ—Ⅳ—Ⅴ(小三和弦)—Ⅴ,其中的半终止属和弦的持续小节左手低音与右手伴奏分别采用了具有倾向性过渡感的分解和弦与低音级进线条,使和声自然地推进到下一个乐句的宫和弦。第18至21小节构成的第三乐句的和声进行是Ⅲ(宫和弦)—Ⅰ—Ⅳ—Ⅶ(徵和弦),这里是明朗的大三和弦与柔和的小三和弦的交替进行,更好地表现了修建于青藏高原的“天路”的神奇与美丽。第22至26小节构成的第四乐句的和声进行是Ⅲ(宫和弦)—Ⅰ—Ⅳ—Ⅰ—Ⅰ(羽和弦),其中的第25至26小节的主和弦右手是一个向上级进的华彩经过句,激情昂扬地推出高潮部分的副歌。
在副歌部分,左手弹奏部分仍然存在级进下行或上行的低音线条,这增强了低音的歌唱性与抒情性,但是这个低音线条必须通过踏板的保留才能更加有效地体现出来。并且在弹奏低音线条的同时,左手还加入了半分解和弦,加强了中音区的和声效果,也就是说左手既承担了低音线条的演奏,同时也为和声层次作铺垫。右手在强拍上给予一个非常短促的休止符之后,紧接着弹奏上下翻腾的明亮而华丽的快速六连音长琶音进行伴奏,表现对神奇“天路”的无限感叹与赞美。第27至30小节构成的第五乐句的和声进行是Ⅰ—Ⅵ—Ⅳ—Ⅰ。第31至34小节构成的第六乐句的和声进行是Ⅵ—Ⅳ—Ⅰ—Ⅴ—Ⅴ6,右手在半终止处采用八度级进上行的经过句,推进到下一个明亮的三级宫和弦。第35至38小节构成的第七乐句的和声进行是Ⅲ(宫和弦)—Ⅰ—Ⅳ—Ⅶ(徵和弦)。第39至42小节构成的第八乐句的和声进行是Ⅲ(宫和弦)—Ⅳ—Ⅰ—Ⅴ,其中的第42小节小三和弦特征的属和弦,作用是将和声过渡到下属调的间奏。
从第43小节开始,在下属调G羽调上进行即兴演奏的间奏,右手演奏原歌曲主歌部分的主旋律,左手用十六分音符的上行琶音进行伴奏,左手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演奏的双音填补了右手主旋律在长音和弱拍处的间或空隙,增强了歌曲的和声效果。第43至59小节构成的即兴演奏段落的和声使用基本上与它在C羽调上是一致的:Ⅰ—Ⅵ—Ⅴ(小三和弦)—Ⅰ,Ⅵ—Ⅳ—Ⅴ(小三和弦)—Ⅴ,Ⅲ(宫和弦)—Ⅰ—Ⅳ—Ⅶ(徵和弦),Ⅲ6(宫和弦)—Ⅲ+6—Ⅵ6(=Ⅴ+6,C羽调)—Ⅰ—Ⅰ(羽和弦)。请注意,曲子从第57小节开始转回C羽调。
从第60至76小节起是《天路》主歌的第二次呈现,和声进行与伴奏音型基本上是一样的,故不再赘述。第77小节至92小节是副歌的第二次呈现,左手的伴奏音型与第一段的副歌一样的,但是右手伴奏音型变了,改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柱式大和弦伴奏。第93至102小节是尾声,和声进行是Ⅲ(宫和弦)Ⅳ—Ⅰm7—Ⅴ—Ⅰ—Ⅴ—Ⅰ(宫和弦),自由的散板性质的补充终止,双手都采用滚奏式的琶音衬托着嘹亮悠扬的歌声给人以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整个作品既借鉴了自然小调和声语汇,同时又结合了民族调式和声的特点(详见配弹范例《天路》,以及教学视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