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千帆与沈祖棻的情感世界

2020-05-19程丽则

传记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千帆高文

程丽则

南京大学中文系

祖棻一生中,创作了诸多新诗、散文、小说。1940年,她选出部分新诗辑为《微波辞》,在重庆出版,其中几首曾被谱曲,传唱一时。祖棻寄孙望诗中言及当年:“未称珊瑚入网罗,新辞一卷托《微波》。漫云心事无人会,早被巴渝谱作歌。”千帆在晚年回忆此事时亦写有“巴渝唱遍吴娘曲,应记阿婆初嫁时”之句。而创作更多的则是旧体诗词,她一生留下516 首词作,其中近400 首作于抗战时期。飘零辗转,相思迢递,眺望乡关,国仇家恨,词中处处缠绕着对半壁江山和危亡时事的忧患,她的创作才华在民族苦难中孕育成熟,“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她的词作是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大后方人民抗战苦难的真实记录,这也是《涉江词》能够长期被历史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艰难的岁月中,祖棻不仅籍词笔书写时代、情感、世事,更藉着夫妻与师友的至诚之爱和志同道合,共同扶持起迭经患难的人生。

最难忘弱冠初逢

祖棻于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随即考入金陵大学首届国学研究班。在她读研究生期间,与程千帆相识。两人在相交相知的过程中,爱情也随之到来。四十年后,面对几所大学热情相邀其重返讲坛,千帆在给老学生张实的信中写道:“会昌忧患残年,以此间主者之邀,聊厕讲席。而旧学荒落,典册飘零,空腹高谈,实愧礼遇。幸秣陵乃少年歌哭之地,山川云物足以怡情。或可老死于此耳。”而孙望、高文、殷孟伦正是祖棻、千帆夫妇在秣陵少年求学时结下的至交,并成就了一生的友谊。

与孙望:酒有深悲笔有神

1934年,孙望、千帆及校友汪铭竹、常任侠、滕刚等组织“土星笔会”,从事新诗创作,出版了设计精致的小型期刊《诗帆》。读书期间,他们还组织了“春风文艺社”,借报纸副刊的篇幅编了一个周刊,并以此为阵地,跟自封为“青年的文学导师”的王平陵打了一段时期的笔墨官司。千帆之前曾取笔名“平帆”,就是因为不愿与王平陵有一字相同,遂改为“千帆”,以示对其的藐视。

1937年,孙望到长沙工作。期间,田汉在长沙主办《抗战日报》,廖沫沙任副刊主编,特邀孙望、常任侠等给报纸编周刊《诗歌战线》。孙望等人的这项业余工作活跃了当时长沙的诗歌空气,吸引了许多爱国的文化青年热情参与创作、研讨。秋冬之季,千帆夫妇逃难途中,由屯溪先后来到长沙,一度栖身天鹅塘孙望家,并积极投身于诗歌活动中,与诗友们共抒抗日救国之情怀。当时,常常聚会的有诗人孙望、吕耕亮、力扬、常任侠、汪铭竹、吴白鹤、千帆夫妇,还有画家张安治、孙多慈、卢鸿基、陆其清等。

对于这段光阴,祖棻有诗三首回忆:

湖海元龙让上床,肯令梁孟住长廊。楚辞共向灯前读,不诵湘君诵国殇。

屈贾当时并逐臣,有情湘水集流人。狂朋怪侣今何在?喜见江山貌已新。

狂歌痛哭正青春,酒有深悲笔有神。岳麓山前当夜月,流辉曾照乱离人。

七十多年前,这些年轻人的青春、友谊、热血、悲情都跃然纸上。

孙望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最终他还是从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1942年,应高文的邀请,他与千帆夫妇一同回到母校金陵大学任教。1952年始,孙望便一直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

1955年,全国院系调整,祖棻随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合并到南京师范学院。自抗战逃难、解放后各自东西以来,又一次与孙家往来密切。尤其是星期天,祖棻母女最常去的就是孙望家和杨白桦家。两家的孩子也常常在一起玩。祖棻亦有诗云:“花前渐减少年心,重到金陵岁月深。元白通家交谊旧,笑他儿女日相寻。”

孙望自年轻时便体弱多病,为人极其谦逊和蔼、处事亦谨小慎微。孙望夫妇与千帆夫妇通家情笃,“文革”中,各难自保,为避嫌久绝音书,故祖棻有诗怀念并微嗔之:

元白交亲迹已疏,万金未抵一行书。秣陵旧事难重理,空向旁人问起居。

孙望于1990年6月1日,猝发脑溢血,倒在为学生忙碌工作的案前,抢救无效去世。不幸的消息令千帆大恸,泣撰挽联,充满了难忘的记忆和深情的怀念:

止尊兄先生 哀辞

五十年尔汝之交踪迹未尝疏,最难忘弱冠初逢,坐雨联吟如昨日。

旬日前谈笑犹接平安仍有信,竟何至人琴顿杳,倾河注泪哭斯人。

弟 程千帆敬赠

1977年7月27日孙望悼沈祖棻诗

与高文:旧卷重开每忆君

高文(1908—2000),字石斋,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世宦家庭,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于经史子集均有涉猎,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1926年,高文考入金陵大学中文系,1934年又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与祖棻、徐复、萧印唐、章荑荪、游寿等为同班同学。高文以文字学、史学、诗学和书法见长,尤精于考据之学。新中国成立后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直至2000年11月去世。

高文和祖棻同为研究班的同学,与千帆也属金陵大学的先后同学,彼此友谊甚笃。高文家住南京七里洲,筑有深柳读书堂,经常是同窗好友一起论艺衡文,聚会唱和之地。祖棻在四川时有《踏莎行·寄石斋、印唐成都,二君皆金陵旧侣》词云:

白袷衫轻,青螺眉妩,相逢年少承平侣。惊人诗句语谁工,当筵酒盏狂争赌。花影楼台,灯痕帘户,湖山旧是经游处。过江愁客几时归?神京回首迷烟雾。

“文革”中,祖棻亦有诗二首怀念:

早筑诗城号受降,长怀深柳读书堂。夷门老作抛家客,七里洲头草树荒。

高生投老绝交游,抛尽诗筒与酒筹。蜀水吴山懒回首,吹台独上古中州。

新中国成立后,高文蛰居汴梁,曾经豪气干云的他与友人逐渐疏远。至“文革”中,面对严酷的现实,高文更是选择了沉默谨慎,深居简出。70年代中期,由于祖棻《岁末怀友》42 首的强烈感染,高文终于迸发出二十多年被压抑在心中的诗情与热情,写赠祖棻八首诗,祖棻逐一和之。以下各选一首:

(高)韵比寒梅尤绝俗,词怜漱玉最超群。衰年何以慰幽独,欲折榴花寄似君。

(沈)天末冥鸿成远举,霞边孤鹜怅离群。廿年休道无音信,旧卷重开每忆君。

1945年仲夏,高文 赠程千帆书法长卷(部分)

从以上这些诗词中,我们看见的是前辈学者们年少轻狂时的欢乐,在历次政治运动后谨慎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终老也不会放弃的友谊与诗歌。虽彼此牵挂、热忱相邀,然命运无情,相聚开封、同游中原古迹、共尝汴梁西瓜,终成一纸空约。抗战胜利后,千帆夫妇先后离别四川,高文相赠长卷一幅为念。诗书并佳,堪称高文早期的书法得意之作。

与殷孟伦:当年名下无双士

30年代初,殷孟伦由成都高等师范学校转学至南京中央大学,正好由黄侃先生主试。殷孟伦的学识才华得到黄师的极大赏识,竟然一下子三门考试都给了100 分,这在文科中几乎是没有先例的。祖棻在后来的回忆中经常谈到此事,盛赞其为“一日之内,名满京华”。当时许多同学特别是女生都争相前往探看,想一睹这位四川青年才俊的风貌。祖棻又有诗赞曰:“当年名下无双士,同学班中第一人。三峡江山助文藻,六朝烟水忆风神。”

殷孟伦不仅学问扎实,而且为人正直,对朋友亦是古道热肠。

1957年,千帆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工资骤减为30元。过了两年,国家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供应奇缺。千帆当时抽烟多,只好买质量很差、味道很凶的阿尔巴尼亚香烟,即使这样的烟也是凭票供应,数量很少。在当时,国家对高级知识分子有一定照顾,比如每月可供应几斤白面、几包好一点的香烟。殷孟伦自己不抽烟,他就将这些烟积攒起来,不定期地寄给千帆,解决他的一些困难。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多,直到国家经济形势好转。

国家度过困难时期后,武汉大学重新安排原讲师以上职称者回到各系工作,助教分配在校内各行政单位。千帆于1962年离开农场劳动,安排到中文系资料室直至“文革”开始。千帆担任资料员期间,工作比较轻松。他立即抓紧时间,收集材料写作论文,但凡有查不着的,他都写信给殷孟伦,由殷孟伦设法帮助查询寄来。

1977年6月27日,祖棻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千帆亦身心俱伤。8月,武汉天气酷热,殷孟伦利用暑假专程来到珞珈山下,吊唁和慰问老友。当时,丽则因过度悲伤在家休息并照顾父亲,千帆的大妹妹程夕佳带着女儿从长春来奔丧,在狭小简陋的两间房中已住了大小五六口人。殷孟伦却并不在意,挤住一起多日,安慰老友,聊天排遣,还鼓励丽则报考大学。这在当时实属不易,殷孟伦敢作敢为,对朋友一片挚诚,他也是亲人之外唯一的远道来吊者。

改革开放之后,两人见面增多。殷孟伦外出开会,带学生游学,多次来到南京,千帆也应邀到山东大学讲学,参加研究生答辩会。

1988年12月16日,千帆得山东大学电报,知殷孟伦逝世,不胜悲痛。丽则于12月20日代父前往济南吊唁,表达了全家人的哀悼之情。

祖棻生前与殷孟伦通信甚密,常常想象和计划退休之后同到江南安居,在苏州结邻共度余生。丽则也一直希望到济南去看望殷伯伯,为此,殷孟伦还为其画了详细的住址线路图。当然,这些美好的愿望最终都未能实现,如祖棻所言:“结邻终负他年约,白首离居湖上村。”在悼念殷伯伯之后,丽则也写了《哭孟伦世丈》诗,其中特别提到“欲结香邻傍越水,还斟新酒过莲池”“飞鸿一纸空相约,顾骥三番总负望”,追忆那些难以忘却的情感。

历尽新婚垂老别

1937年9月1日,千帆和祖棻二人于逃难途中在安徽屯溪结为夫妇。结婚四十年,琴瑟和谐,尤以文章知己难得。但因为战乱、失业、政治运动等诸多原因,一直是离多聚少,正如祖棻诗中所言:“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文章知己虽堪许,患难夫妻自可悲。”

抗战胜利后,千帆夫妇随武汉大学从四川乐山搬回武昌珞珈山。

1947年12月,难产中降生的女儿成为千帆夫妇珍爱的唯一的孩子,他们为她取名丽则,取自西汉扬雄的《法言》:“诗人之赋丽以则。”寓意美丽而有规则,为取到这么个好名字,夫妇两人着实高兴了许久。而祖棻由于生产中遭遇庸医,虽九死得以一生,却从此留下了严重的肠粘连后遗症,一生与病痛相随行。

1949年,千帆夫妇和全国人民一样,满怀喜悦迎来了气象万千的新中国。祖棻1956年国庆在南京观灯,词中有赞:“盛世难逢,青春可再。廿年回首愁何在?良宵欢意溢秋空,不辞白发花重戴。”另有《浪淘沙·题长江大桥》:“横渡大江中,愁水愁风。忽惊破浪夺神工。一道长虹飞两岸,桥影临空。形胜古今同,三镇当冲。莫凭往事吊遗踪。平却向来天堑险,多少英雄。”词为心声,这正是他们以及广大知识分子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因武大严格限制夫妻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于是祖棻在1952年接受了江苏师院之聘,带着女儿一同前往。千帆则留在武汉,每逢假期,就到苏州去看望她们。这样持续了四年,1956年祖棻才调回武大。

在江苏师院的四年,祖棻工作严谨踏实,讲课生动活泼,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而且结交了同事凌敬言、徐铭言、杨白桦和邻居陆钦轼等好友,常常在一起谈诗论文,吹笛唱曲。以后这些同事一同合并到南京师范学院,彼此相处融洽,友谊深厚,祖棻的诗中经常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逢周日,祖棻带着女儿不是到观前街看戏、听说书、看儿童电影,就是到堂兄沈楷亭或表妹梁明漪家中去玩,有时也和楷亭及他的一些文友上茶馆喝茶。春日则赴无锡、扬州等地踏青。每天傍晚,祖棻总是牵着女儿的小手,漫步在校园里,运河边,一路欢声笑语。寒暑假日,千帆多来苏州团聚,带着女儿游公园看电影,有一次还在大运河一侧的老城墙上挖得一株小小的薜荔,带回来栽种在窗下,精心呵护。

这四年是一段十分快乐的时光,令祖棻母女在后来的日子里常常怀想。

到武汉大学几年后,千帆夫妇由原来的东中区搬到特二区24 号,后来千帆的父母携三个妹妹也搬了过来,八口之家在那里一直住到1966年。那是一排两层楼的房子,并排住有十二户人家,住户都是武大的教授。门前有株株桃树、圈圈冬青,春天里抬眼望去,一排桃花盛开,仿佛天边一抹晚霞映红了天空。丽则在1997年写过一篇散文《白云黄鹤是故乡》,其中有这样一段:“难忘珞珈山春风漫漫,家门前有一树桃花灿烂,花下的足印从童年渐渐长大。1966年的春天,犹如神灵的暗示,我和妈妈下了决心,去照相馆请来摄影师,为我们母女留下了唯一的花下合影,不久,全家人就被迫离开了那栋熟悉的老房子。”

祖棻当年亦有诗云:

人影花光春正妍,飘零旧迹落谁边?

喜看娇女红颜好,不向东风叹逝川。

不将人面比花妍,初试工装色泽鲜。

好把拈针挥翰手,铸成铁柱拄新天。

1966年3月25日,母女合影于武大特二区24 号家门口

诗有小序曰:“丙午春,珞珈山寓庐碧桃盛开,辄与丽儿留影其下。因忆昔尝于白门明孝陵梅花下摄影一帧,乱中失去,今三十年矣,感赋小诗。”小序及前诗中“飘零旧迹落谁边”的遗憾,没想到在“感赋小诗”的四十多年之后,这幅人面桃花的旧照又重现江湖,原来它一直静静地珍藏在老同学孙望先生的毕业纪念册里。当丽则在孙望的女儿孙原靖处,偶然之中目睹这本七十余年前的毕业纪念册时,真不胜唏嘘,斯人早已仙去,连千帆也辞世十年了。

1966年夏末,千帆一家被赶到珞珈山荒凉一隅,邻近小渔村,紧依山角,面临东湖。虽然风光无限,但交通不便,采买困难。开始甚至没有自来水,要到湖边汲水、洗衣。住所更是不仅简陋而且十分潮湿,常有蜈蚣、老鼠横行,正如祖棻诗中所述:“挑水晨炊饭,临湖晓浣衣”“青蝇飞蔽碗,雄虺卧当门”。

新家离学校中心很远,祖棻经常要到学校参加学习或开会,单程需走四五十分钟,有时开完大会回来都已夜深。搬家初期,道路不熟,又没有路灯,一次在风狂雨大之中,祖棻竟迷路了,多走了许多路,才转回家来。此事有诗为证:

忆昔移居日,山空少四邻。道途绝灯火,蛇蝮伏荆榛。

昏夜寂如死,暗林疑有人。中宵归路远,只影往来频。

新居途未熟,微径记朦胧。衣湿倾盆雨,伞飞卷地风。

惊雷山亦震,横潦路难通。举首知家近,残灯一点红。

当时物资匮乏,供应紧张,凡事凭票,生活困难,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祖棻又有诗记录:“早市争喧肩背摩,新蔬侵晓已无多。旗亭索脍纵横队,山路舆薪上下坡。”花半个多小时走到菜场,空手而归不足为怪,想吃稍好一点的豆沙包,要乘公交车起点到终点再换轮渡过长江,两头走许多路,费时两小时方能到达汉口冠生园购得。过春节,鱼、肉、蛋、豆制品、黑木耳、金针菜、白糖、酱油均需凭票排长队购买,早出午归,也只买得两三样回来。更有屋后山上的劣质大水管时而爆裂,顷刻之间大水从后面厨房门冲入,经房间又从前门冲出,家中顿成泽国一片。附近渔村的顽劣儿童经常捣乱,飞石剪绳,砸门敲窗,让人无法安宁。

几年后,千帆的小妹妹出嫁,继母去世。千帆长期在武大沙洋分校劳动,女儿在郊区工厂回家不便,祖棻许多时候都是在困苦、病痛、寂寞、无奈中独处。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日子总会一天天过去,祖棻常常这样鼓励女儿也鼓励自己。

1972年,女儿丽则结婚。两年后,外孙女早早出世,“生辰梅正开,学名唤春晓”,可爱小生命的诞生给祖棻寂寞孤苦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喜悦。每逢女儿的休假日,她总在门前路口引颈翘首,盼望着孩子们的归来。清晨的阳光中,黄昏的晚霞里,她常常推着坐在童车里的外孙女漫步在湖堤:

细雨轻寒春事微,野桃未放绿阴肥。

娇婴忽地惊呼起,笑指堤边胡蝶飞。

娇婴共傍长桥立,渺渺云烟入画图。

双眼未经沧海阔,便将大水唤东湖。

1976年春,千帆奉命退休,数月后获准回家与妻女团圆,祖棻亦于一年前退休。1976年秋天,“四人帮”的垮台,使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心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应昔日江东众老友的邀请,1977年暮春,千帆夫妇欣然买舟东下,访亲探友。

千帆自1957年被错划“右派”以来,匆匆已二十载,不曾有过自由远行的机会,祖棻那颗诗人的心灵,更是在十年“文革”中饱受思念江南故乡及远方亲友的磨难。一朝亲朋老友相聚,其中有多少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更充满劫后重逢的无比喜悦。老友章荑荪系祖棻旧日在金陵大学研究班的同学,当时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为人极其热情豪爽,新形势下好心情,他率先提出倡议,力邀散居各地的老友们东下一聚,畅诉久别之情。祖棻积极响应,同时给远居四川的萧印唐、刘君惠,哈尔滨的游寿,济南的殷孟伦,开封的高文等诸多老友多次写信寄诗,表达了“未死尚期谋一面,平生此愿已千秋”的强烈心愿。然而许多现在看来很容易办到的事,当时却有着种种障碍,最终,散居各地的老友们还是没能如愿齐聚金陵。

1975年3月17日,全家携外孙女早早摄于武汉东湖风景区

此番东游南京、上海,自4月25日中午乘东方红11 号轮离开汉口,27日下午抵达南京,孙望来接,历时两月。且带上活泼可爱的外孙女早早,所到各处,与亲友久别重逢,看祖国大地百废待兴,人民群众神清气爽,夫妇二人心中自是十分欣然。老友久别重逢,不可无酒无诗,祖棻作《丁巳暮春,偕千帆重游金陵,呈诸故人十八首》,其中二首有曰:

霜白侵衰鬓,春红上醉颜。何须论仕隐,盛世暂偷闲。

明月愁千里,垂杨恨万丝。加餐爱光景,共乐太平时。

千帆亦有诗云:“少年歌哭相携地,此次重来似隔生。零落万端遗数老,殷勤一握有余惊。”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形势巨变中的心有余悸,以及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1977年6月27日,千帆和祖棻带着外孙女早早结束了东游之行,乘江轮回到武汉。由于当时交通极为不便,他们乘坐了一辆机动小三轮车,从汉口码头往珞珈山,不料回家途中,坡陡路窄,迎面来车,避让之下发生车祸,祖棻不幸遇难,千帆手臂骨折。

永抱遗编泣断弦

1977年的车祸又一次重创了这个多难的家庭。千帆遭受了心灵的巨创和身体的伤痛,一个月后,他的右臂骨裂初愈,刚刚取下石膏,就在武汉难当的酷暑中拿起笔,开始抄写整理祖棻的遗著。作为情深意重的四十年患难夫妻、文章知己,祖棻的骤然离世,给千帆带来无法弥补的巨大伤痛,整理祖棻的遗著使之出版,传世扬名,成为千帆当时最大的心愿,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对亡妻最有价值的回报和纪念。

1977年秋天,千帆在给老学生杨翊强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现在手已基本好了,正在尽力整理逝者的遗著。如果不及时搞出来,我一归天,就必然淹没。如果我将来去见上帝,看见她坐在旁边吃糖果,如海涅所说的,怎样向她交代呢?这是伤心话,不是玩笑。”带着身心的伤痛,在珞珈山下那间简陋潮湿的平房里,他夜以继日,暑寒交替,用一年的时间,将祖棻的《涉江诗词》《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等整理完成,同时积极联系出版事宜。

1978年,涉江诗词首先在老友孙望夫妇及赵国璋的帮助下,以自费油印的形式出版了。

不久,千帆给女儿丽则的信中写道:“妈妈的诗词发出后(只是国内)收到如雪片一般的回信,赞扬满口,更使人感到难过。但无论如何,印出就不至埋没了。”“南京大学副校长范存忠也回了信,对妈妈评价极高,认为‘有奔放的热情,飞腾的想象’。想来还会收到更多的信,更使我难过。”

祖棻辞世周年,千帆填《鹧鸪天》两首,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怀念与伤痛。

衾凤钗鸾尚宛然,眼波鬟浪久成烟。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哀窈窕,忆缠绵。几番幽梦续欢缘。 相思已是无肠断,夜夜青山响杜鹃。

燕子辞巢又一年,东湖依旧柳烘烟。春风重到衡门下,人自单栖月自圆。 红缓带,绿题笺。深恩薄怨总相怜。难偿憔悴梅边泪,永抱遗编泣断弦。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文化出版事业也得以重振,由于千帆的及时整理,祖棻的多部遗著在1980—1985年间陆续出版,好评如潮。尤其是由祖棻当年的授课讲稿整理成书的《宋词赏析》,以其诗人独特的视觉、体味,对宋词所进行的精辟独到、深入浅出的分析,在众多的赏析类书籍中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一致赞不绝口。2004年,祖棻去世近三十年,中华书局、江苏凤凰、长江文艺、岳麓书院四个有实力有口碑的出版社,争相要求出版此书,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印数达到近40 万册,也的确是可以令逝者欣慰了。2019年,为纪念祖棻诞辰110 周年,中华书局、陕西师大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纷纷出版、再版她的手迹、学术著作、诗词集和全集。这不仅仅是因为祖棻的作品依然深受广大读者的爱戴,也是源于千帆生前的深情厚爱和高瞻远瞩,他立志要让祖棻的著作名扬四海的目的完美实现了。

千帆是有远见的,他抓紧时间完成祖棻的遗稿整理,是因为在打倒“四人帮”的曙光中,他隐隐意识到科学的春天将至,今后的时间只怕是不够用了。他在1977年12月29日给学生杨翊强的信中谈道:“我的工作很忙,简直多年来没这样忙过。又恢复到1957年以前,每天没有三千字不下书桌了。一以忘忧,二以赎罪,三以比武。”

千帆夫妇在武大后二十年的遭遇,以及奉命退休归于街道管理的现状,引起他们的同窗好友殷孟伦、徐复、洪诚、孙望等人的愤慨和关注,并由南京大学语言学专家洪诚向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举荐,获得了母校的诚恳聘请。受聘的还有同样历尽磨难的外国文学专家张月超。1978年秋,千帆回到母校重执教鞭,时光已浪费了近二十年。

1985年暮春,千帆到苏州大学参加清诗研讨会,苏大即原江苏师范学院,紧傍京杭大运河,依着一段古城墙,后门有小桥流水。故地重游,招待所适邻校内宿舍——六宅头祖棻故居,人去楼空,千帆感慨万千,成七绝二首:

窈窕词仙去不还,尚留遗宅在人间,闲寻执手巡檐处,一抹微阳度屋山。

迢迢楚水接吴山,应有英灵数往还。天赐庄头今夜月,那堪重对两凋颜。

1989年千帆正式退休,他给校党委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表示自己高高兴兴地退休,并在退休之后还要为学校做三件事,除了希望继续担任在校弟子们的指导老师,余下二事为:

一是为前妻沈祖棻设立一个奖学金,从他整理出版的祖棻遗稿的稿费中取出一万元,为南大中文系本科生设立了“沈祖棻奖学金”。并赠送《沈祖棻创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百本,题词盖章留念,作为奖品分赠给历届得奖学生。

二是将家中保存的字画捐献给国家。千帆家学渊源,诗书传代,自祖上就收集了不少名家珍品。可惜其中许多丢失在抗战和“文革”时期。余下者,千帆将其分别捐给了江西、四川两省博物馆以及湖南岳麓书院。另外有几十件,属当年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师友送给千帆夫妇的作品,全部捐给了南京大学图书馆。

1990年6月23日,南大举行了38件书画作品的交接仪式,同时举办捐赠书画之展览。其中捐赠品之一——《豁蒙楼联句》系1929年冬日,中央大学文学院黄侃、陈伯弢、王伯沆、胡翔冬、胡小石、汪辟疆、王晓湘诸位先生聚会南京鸡鸣寺,面湖畅饮,联句唱和即兴之作。当时七位先生每人一句,拿起寺中一支秃笔挥就。此件本来保存在黄侃先生手中,后传给其侄子——武汉大学语言学教授黄焯,黄又转赠祖棻,此后一直保存在千帆夫妇手中。此文物对于南京大学有着相当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被南大图书馆副馆长史梅称之为“镇馆之宝”。

199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沈祖棻诗词集》由千帆笺注,这也是对涉江诗词的另一种补充和完善。旧体诗词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许多的隐意、典故,非当事者无以得知,千帆晚年的这一著述,对于涉江诗词本身的价值和读者都有着极大的意义,的确无愧于“前无古人的笺注”这一评价。

1997年,蒙河北教育出版社盛情,为千帆和祖棻出版文集,千帆年事已高,遂将祖棻的文集交由外孙女早早编辑,自己则予以整体指导和审核。二十余年岁月蹉跎,千帆的努力和心血没有白费,祖棻的珠玑之章在历史的浪花中闪闪发光。特别是2002年,祖棻的祖籍浙江海盐有一群热爱古典诗词的布衣之士,成立了“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以文会友,研究涉江诗词,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十年时间出版了会刊20期。并于2009年4月成功召开了沈祖棻百年诞辰纪念会,汇聚各地的学者和诗友,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时隔十年,2019年10月在海盐再次成功举办了沈祖棻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近年来,祖棻的成就与人品也得到了“程门问学”公众号的有力宣传,2020年2月,更是举办了“一起来写涉江词”的网上书法展览,为时一月共8期,参展作品多达230 幅,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名家墨宝。

1999年,在编写影集初稿时,千帆曾无限感慨:“我今年已八十有六,来日无多,除要外孙女张春晓代我编成《沈祖棻文集》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之外,也不能再为她做些什么了。但我深信祖棻那明净的心灵之光将透过她所留下的文字映照着后人的灵魂,给人以永久的启迪。正如我在她的墓碑背面所题碑阴:灵芬奇采,炳耀千秋。”

千帆、祖棻夫妇之间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单纯的夫妻关系、家庭伦理。他们从事共同的教学、研究,他们几十年以诗词为心声,相互唱和。他们不仅是夫妻,还是同学、同事、良友,更是惺惺相惜的文章知己。“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千帆对于祖棻的才气、人品由衷的欣赏钦佩,如他所说:痛惜和怀念祖棻,不独私情耳。千帆、祖棻夫妇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正是他们生命中永不磨灭的人性与文学之光。

猜你喜欢

千帆高文
也曾少年
民营企业家学历背景、研发创新与企业绩效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广州市番禺区石暮镇小龙小学作品集
北斗三号组网建成并开通
千帆竞渡
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