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2020-05-18林雪梅
林雪梅
摘 要: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到数。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去感知数,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亲自观察、体验、操作、猜想等对数进行感知,让学生从中产生数感、发展数感。
关键词:观察;体验;操作;猜想;数感
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生每天都要接触数。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力差,容易对新奇事物、游戏产生兴趣的特点,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培养数感意识,在教学中,应该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去感知数,使他们对数感有一定的认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的意义,又培养学生的数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固定数的概念。
一、在观察中建立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的观察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身边数的存在,拉近与数的距离感,然后教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如在教学认识“0”时,首先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的信息,它有什么作用;然后分小組进行数的分享,交流过程中,学生纷纷列举出:在直尺上有0,在电话号码上有0,在车牌上有0,在温度计上有0,在球赛上有0……学生通过观察和搜集,直观地体会到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之外,还可以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号码、车牌上与其他数字组成一组号码,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等等。学生通过挖掘数的存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他们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从而建立了数感。
二、在体验中形成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应该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与数相关的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身感受、亲自体验,成为像朋友一样熟悉的感觉,从而形成数感。
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让学生在教室里量一量、测一测、走一走,让他们感受一下1厘米、1米的实际距离。又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拿着人民币到小组长那里模拟购买东西,实际感受一下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有了“亲近数学”的行为,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使他们在体验中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三、在操作中增强数感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让低年级学生从数字运用发展到数学概念的运用,是需要从操作实例中进行的。实践证明,学生动手操作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而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具体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了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再是以前的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感受到了“数”的趣味和作用,增强了数感。
如在教学“统计”时,由学生熟悉的“六一”儿童节导入联欢活动,需要准备各种礼品,让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学生对各种礼品进行先分类,再统计。学生在分类、统计的过程中,先思考、后操作,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对“统计”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了数感。
四、在猜想中发展数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思维的动力,而让学生有意识地猜想又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地引导学生用猜想的方法探讨普通的数学问题,既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在教学“数豆子”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人抓一把豆子,先猜猜有多少粒,然后两人数一数有多少粒,看谁的答案最接近,然后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读一读、说一说。学生必须考虑豆子大小与手掌大小的比例猜测豆子的数目,从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明显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这样的猜想中发展了数感,获得了知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猜想等对数进行感知,亲身体验,便会从中产生数感、发展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