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发挥中华“和”文化力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05-18韦宏思

商情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人类文明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着眼于人类未来向何处的中国智慧,不仅需要加强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更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力量;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和合”思想处处蕴含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之源,“天人合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生不息的生命动力之源;“协和万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和而不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心和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灵魂;深入理解并挖掘其蕴含的有益力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交流互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合文化

全球化深入推动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历史发展新的转折点,有学者称之为“新轴心时代”即认为当前时代可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人类智慧大突破的“轴心时代”相提并论。面对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与冲突,尤其是西方模式的失灵,整个世界都在呼唤新的治理与发展新理念,希望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与秩序,开辟人类发展的美好前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总书记着眼于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方案,一经提出迅速得到世界高度关注和重视,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并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历时过程,要想“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作为世界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深入推进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正逐步为全人类的基本价值,尤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加强文明对话

(一)何以要加强文明对话

习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它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融合的美丽画卷,正是由于不同文明、制度与道路间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第一,文明或文化多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明仍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又培育了不同价值和观念的民族,可以说文明或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遗产,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第二,文明或文化具有相对性、交融性,但并不是说文明或文化之间具有高低优劣、先进与落后之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它与其他国家的文明和价值是无法比较的。一切文明或文化的价值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价值标准,正如西方人吃饭使用刀叉与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只是传统不同而已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评价一种文明或文化的价值必须由该民族的价值体系来判断,不应该用别人的价值标准强加于此。文明或文化具有累积性,不同种类的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重要因素。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流传发展到今天,主要是因为文化的累积性,任何文化的形成、成长与发展都是经过长期的累计而成,无时无刻不在累积之中,只是累积的原因不同而已,但大都是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累计而起。可以说小到一个花朵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都离不开自由选择、自由流通的大趋势。

第三,文明或文化多样性创造了多姿多姿的世界,促进了不同文明或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和平共处。因此,保护文明或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与普遍要求。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单一文明主导世界,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民主和自由,更不会有和平与稳定。

第四,文明或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交流互鉴的基础,不是冲突的根源。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在闭门造车中前进的,都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动实现发展进步的。如果两种文明完全相似或相近就不会有互动也没必要互动,更不会有发展。因此,世界上各种文明都是不同文明交汇融合的产物,有自身的也有外来的嵌入,正如98年前著名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波特兰?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所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接触往往会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每一种文明都有长有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明交流互鉴奠定了良好人文基础、提供强劲发展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基础。世界各国一起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切实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互鉴,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互鉴才能更充分的认识到各种文明间只有差异和多样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只有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而非改造与取代才能真正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交流互鉴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交流互鉴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发展动力。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是在相互交流中保护了自己的特色,在竞争和比较中发展了自己,只有通过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首先,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之间互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人类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才有可能实现异质文明间的互鉴。正因为不同文明间的互鉴才有有可能实现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其次,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创新提供了前提。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是文明創新的源泉。正如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艺术作品都是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它们身上既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同时又体现着许多其他文明的精华所在。同时,历史也告诉了我们,凡是文化繁荣之地必是文化多元共存之地,凡是落后地区其必有文化单一、交流太少等因素。因此,任何一种文明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必须与时偕行、吸纳时代精华,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最后,文明交流互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遗产都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使旅游者欣赏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美好风光、风土人情,加深对不同文明或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认同和尊重,更起到相互借鉴的作用。如此,既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华文化力量

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厚重的“和”文化底蕴。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与中华“和”文化有着高度契合性。中华“和”文化其智慧神韵、价值导向、处世之道等处处蕴含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有助于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

1.何谓“天人合一”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较早,其中《易经》 “易,所以会天道,国共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观念最早的表述。同时,最早作为一种思想进行阐述的是庄子《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经董仲舒经过系统的研究之后形成“天人合一”思想并成为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天人合一”就是指“天”和“人”的关系。“天”是指整个天地,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自然而然即“天然”,“天”和“人”的关系就是人类的行为要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即所谓“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旨在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应该共生共荣。这种尊重自然,倡导人与和谐共处的思想是中国人民的生态智慧,它为全球范围内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体系,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达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寻到了一种必须具有的精神境界。

2.“天人合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生不息的生命动力之源

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也一直都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实现其生产、生活与发展。其中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演进。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生态环境的好坏既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必须处理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目标就是不断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如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否能够成为现实的的基础和保障。

“天人合一”的理念作为古代中国的宇宙观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等质朴睿智的自然观、“顺时”、“以时”、“不违时”等尊重、顺应与保护自然的思想为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天人合一”首先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人作为自然的、内在的、感性的、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切条件与基础,没有自然界,人类什么也做不了。因此,人类所有的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并尽我们所能去改变与修缮那些被破坏的人化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有国家都有义务和责任,“天人合一”理念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有助于突破人类中心思维,整体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和谐以及天人和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有助于构建型世界秩序

1.何谓“协和万邦”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其中“协和万邦”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原文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原文意思是尧通过弘扬“大德”让家庭、家族、社会与邦国实现和谐合作,主张家族乃至整个国家都和谐一体,这是一个从小到大、由近到远的思想体系,其中“协和万邦”延伸到当代是指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倡导所有国家都要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与共同发展。

“协和万邦”是儒家的思想,但同时又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思想,因为和平与发展同样是当代的主题,永恒的主题,“协和万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最佳体现。这种积极倡导和平,从小体系到大体系都要和平的古代价值观,在新时代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发挥积极作用。

2.“协和万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加上民族种类之多,所以在上古时代就是小邦林立。到了尧舜时代,在“天下万邦”的现实背景下,尧提出了“协和万邦”理念,主张从先由家族和谐再到社会乃至不同邦国之间的和谐,由此“协和万邦”便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从此,在“协和万邦”理念指引下,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多次分分合合但最终都保持了民族的融合和“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从中西历史发展比较看,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可以堪称为世界的典范。而西方却从真正实现民族融合的大一统局面。如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虽然有与我国一样的城邦林立的现实,但历经贵族政治、共和政治、代议政治等一直都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只有所谓“城邦政治”。整个希腊如此,那么从希腊一路下来的欧洲文化传统,更加没有向中国自古代以来和平的大一统“天下观”。可以说“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正如习总书记所讲:“强国只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人类命運共同体”作为一种代表着新世界秩序的美好理想,立志于建立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己国与邻国的关系,进而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可以说,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否建立和谐友善的伙伴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相互友善共同信赖才能进一步合作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在处理国家关系上就坚持“中和之道”,倡导不偏不倚的中庸精神,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正是由于这种“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我们才有了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认同中国的和平崛起并相继与中国建立友好伙伴关系。这种始终贯穿“和”文化的“协和万邦”理念和智慧,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世界人民,必会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础,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朋友圈,努力引领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这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三)“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有助于更好地处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处理差异和冲突

1.何谓“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最早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庸》中也提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的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被广泛认可。其中“和”是指不同性质的各因素的和谐统一,“同”指人云亦云,随意附和等意思。“和而不同”首先揭示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统一的对立关系具有对立统一、“度”规定范围内的稳定、美美与共、联系与发展等基本属性和特征。“和而不同”其次揭示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统一体具有整体性、包容性和适应性等基本属性和特征。“和而不同”还揭示了人类社会实践中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性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的,其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趋利避害,达至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

2.“和而不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前人类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诸多严峻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问题、金融危机后遗症问题、发展鸿沟日益突出问题、局部战争时有发生,还有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云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与重大传染性疾病问题、氣候异常等非传统安排持续蔓延等,如何回应这些挑战?解决这些困难?从西方文明中找答案吗?“西方模式”的失效与失灵已经证明无法再走西方道路,原因也再明白不过,西方文明经过近代五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积弊太深,如过分强调天人相分、推行霸权政治、为整个世界带来了诸多危机与不安定;而中华文明历来都崇尚天人合一,推行以理服人,倡导和而不同,这为整个世界的长久和平提供了积极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为人处世哲学,其中“和而不同”是较多使用的处世准则。“和而不同”立足于差异基础上,允许差异存在并咋差异中寻求和谐统一,其实质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强调通过“度”的把握实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基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整体性视角,积极倡导在面对他物、异质性要素的强力冲击时要理解、包容、消化,而非战胜、取代。在这种既坚持自己又包容他者的实践过程中,中华文明变化日新但又不忘本源,始终保持长久而又旺盛生命力,逐步形成一种由中心的包容、有原则的开放、有差异的拓展,成长为人类文明中的精神高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很长时期内对其他文明形成强大向心力,为整个人类世界秩序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推动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不同文明成果的互动交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特征让整个世界多姿多彩,让整个世界在交流互动中实现融合进步。正因为此,“和而不同”被屡次运用到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成绩显著,承载着共生共存和文化的中华文明必定能以“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智慧和经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的和谐共存共赢作出应有贡献。

(四)“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有助于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价值支撑

1.何谓“人心和善”

“人心和善”作为中华民族“和善”文化的集中表达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从中华传统文化整体来看,“人心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与核心价值。关于“人心和善”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哲学鼻祖、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上羌若水”理念,之后孟子的“性善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历代先贤都对什么是“善”进行了重点阐述,总的来说,“人心和善”一直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核心与全体人民的美好追求,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和善文化;其次,“人心和善”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一种信仰、智慧、境界,还可以是一种美德与财富,同时还可以是修炼与欢乐。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心和善”就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和善”既是先天固有的同时也是后天习得的。中国先哲历来都认为人是有善端的,但要想达至真善,需要后天的努力。

2.“人心和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灵魂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这是习总书记在第十七界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所讲,但这里所说的“共同价值”非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本质上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主动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相配套的意识形态,目的在于为资本在全世界的流动提供依据和支持,从而维护其资本利益。经过几百年的殖民扩张,“普世价值”从登上历史峰顶大行其道又到今天的迅速跌落神坛,尤其是现实世界的西方模式治理失效与失灵更加证明了“普世价值”的虚伪性。与此相反,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自主性、独特性、差异性,注重集众家所长。如在思想观念上积极推崇“人之初性本善”、“仁者爱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在理想信念方面积极推崇 “君子”、“真人”等;在价值取向上积极倡导“谈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民无信不立”等;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知行合一,强调“中庸”、“中和”、“圆融”等;在行为规范上主张“和为贵”、“与人为善”、“从善如流”、“欲而不贪”等。上述思想无不体现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意蕴,总之,只有积极融合中西文明之所长,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正确导航。从个人成长与为人处世角度看,“和善”作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与美好追求,它守住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道德底线,更指引人们本着一颗和善之心去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从而为整个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必然是安全的,内心也是安定的。正是因为有了这颗“和善”之心才安定了社会,安定了人心;也正是这颗“和善”之心教导人心向善、真诚从而在根本上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有助于家庭和睦、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正所谓人心善一切万物就善,人心和一切矛盾就容易解决。以“和善”文化教化人心,才能从根本上安定人心,才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起到“定海神针”作用。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可缺失文化的维度,尤其不可缺少“和善”文化基因的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想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未来,在价值引领方面最需要的是一种超越个人、血缘、阶级、文化、种族、国家的大“善”。这个精神灵魂,需要所有的个体与共同体共同去呵护与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会才会越来越真实,全人类才会真正结成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由人联合体”。

三、结语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对于化解当前社会矛盾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具有重要的借鑒意义,本文所探讨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光梳理这些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深入“和合”思想中所蕴藏的价值和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钥匙”,打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之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全文) [N].人民日报,2019-05-25.

[2]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N].人民日报,2019-05-02.

[3]习近平.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 蕴涵着人心和善的道德观[N].人民日报,2014-05-15.

[4]习近平.论持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55页.

[5]习近平.论持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

[6]张立文.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03).

[7]李玉用、施晓逸伦.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和合文化的运用和超越[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0).

[8]汪守军.中国和合文化的核心意涵及其时代价值[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1).

[9]李景平、刘阳科.试析中国“和”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构建[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10]石书臣、张金福.中华“和合”文化的当代阐发与实践[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4).

[11]樊锦诗.坚持文明交流对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1-18.

[12]陈富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2-22.

[13]张立文.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7-11-06.

基金项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柳铁职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C27。

作者简介:韦宏思,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