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隋续作《邠志》考略

2020-05-18杨文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5期

杨文娜

摘 要:历代书目多载凌准《邠志》,唯《宋史·艺文志》另有路隋《邠志》三卷。文章认为凌准《邠志》为确论,《宋史·艺文志》所载路隋《邠志》或是路隋的续书,但后人莫辨。

关键词:《邠志》;凌准;路隋

《邠志》记唐邠宁、朔方军将帅征伐之事,史料价值颇高,或云欧阳修撰《新唐书》,访之不得,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频引此书,今已散佚。历代书目多载凌准《邠志》,唯《宋史·艺文志》于凌准书外又录有路隋(笔者按:史籍或作“路隋”,或作“路随”,本文据所引资料而定,不做统一书写)《邠志》。凌准因邠宁军幕府经历,作《邠志》当属确论。《宋史·艺文志》路隋《平淮西记》一卷下載《邠志》三卷,恐非简单讹误,不排除路隋续作《邠志》可能性。

凌准及其《邠志》的研究,笔者只搜集到卞孝萱《凌准与〈邠志〉》①、曹剑《凌准与〈邠志〉考》②及孙永如《凌准〈邠志〉及其史料价值》③三篇相关文章。卞孝萱文章主要是通过举例对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与《资治通鉴考异》索引凌准《邠志》进行对比分析,辨孰是孰非,文章开头有对凌准其人及《邠志》的简单介绍。曹剑文章虽对凌准其人及《邠志》的成书、主要内容、写作特色、流传去向均有写及,但所引资料有限,如对凌准其人,只引两《唐书·王叔文传》的附传,对其籍贯、生卒年都是推测④;对《邠志》的考察,以其流传为线,认为自北宋以后已亡佚,并云《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不见记载,实不尽然。孙永如文章主要论述《邠志》极高之史料价值,并引相关资料,认为凌准是书之所以史料价值极高,乃因凌准从事邠宁军幕府十二三年之经历见闻,并简单梳理邠宁、朔方二节度的密切关系。以上诸文对凌准及其《邠志》考论仍有补充之处,且均未提及《宋史·艺文志》所载路隋《邠志》三卷,故《邠志》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试做考辨如下。

凌准之作《邠志》先见于《旧唐书》,后《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与《旧唐书》同,均作二卷。凌淮从事《邠志》写作,盖始于任职幕府之时,具体成书时间或在任殿中侍御史期间。据《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杂史类》“《邠志》三卷”条下注曰:“唐殿中侍御史凌准、宗一撰,邠军即朔方军也。此本从旴江晁氏借录,其末题曰:‘文忠修唐史求此书,不获。今得于忠宪范公之孙伯高,其中尚多误,当访求正之。绍兴乙丑晁公酇。”⑤《文献通考》与《陕西通志》均从陈氏之说。至于《崇文总目》,收《邠志》一卷,不著作者;尤袤《遂初堂书目》只存目,不提撰人及卷数。凌准作《邠志》属确论,然观《旧唐书》,是书二卷,陈振孙觅得原书却为三卷。陈氏所得之书恐非凌准原书,又《宋史·艺文志》有路隋《邠志》三卷,对此学者少有解释,故此处略做探究。

观路随之生平,曾授润州参军,后东都留守韦夏卿重而辟之,此外并无多年幕府僚佐的经历,亦不见与邠宁、朔方军有交往,路随续《邠志》似无稽之谈。⑥其实不然,笔者以为路随续《邠志》的可能性尚能立足,原因有三:一是路随之父与邠宁、朔方的关系;二是路随对其父之感情;三是路随的史才。

路随本人虽与邠宁、朔方无过多牵涉,但其父路泌实与邠宁大有渊源。《旧唐书·路随传》记载:

父泌字安期,……属德宗违难奉天,泌时在京师,弃妻子潜诣行在所。又从幸梁州,排溃军而出,再为流矢所中,裂裳濡血。以策说浑瑊,瑊深重之,辟为从事。瑊讨怀光,累奏为副元帅判官、检校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河中平,随瑊与吐蕃会盟于平凉,因劫盟陷蕃。在绝域累年,栖心于释氏之教,为赞普所重,待以宾礼,卒于戎鹿。①

《新唐书》所云与此略同。据上文,朱泚叛乱,德宗出长安避难,路泌只身诣行在所,奔走于乱军之间,力劝浑瑊平叛护驾,功莫大焉,也因此受浑瑊的重视,充为幕僚。自建中四年(783)“奉天之难”时路泌为浑瑊僚佐至贞元三年(787)唐蕃会盟路泌被掳,泌从事幕府近五年,必深悉邠宁、朔方之事。路泌陷于吐蕃,经年不归,后卒。元和“五年五月,吐蕃遣使论思颊热来朝,并归郑叔矩、路泌之柩,及叔矩男武延等一十三人”②。笔者以为,路泌居藩地之时,或有忆当年戎幕僚佐经历的文字留存,此次并归,其子路随据此续成《邠志》亦在情理之中。

自路随对其父之感情观之,当有记其父经历之情由。据《旧唐书·路随传》:“泌?蕃之岁,随方在孩提。后稍长成,知父在蕃,乃日夜啼号,坐必西向,馔不食肉。母氏言其形貌肖先君,遂终身不照镜。”③《新唐书》所载略同。后居官,每遇吐蕃求和,辄上书请求允之,以图父归:“贞元十九年(803),吐蕃遗边将书求和,随哀泣上疏,愿允其请。表三上,德宗命中使谕旨。朝廷惩其宿诈,俟更要于后信,讫数岁不报。元和中,蕃使复款塞,随复五献封章,请修和好。又上书于宰执哀诉,裴垍、李藩皆协力敷奏,宪宗可之。”④《新唐书》亦载:“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书宜许,不报。”“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⑤

再观路随有史才,续《邠志》力能胜之。穆宗时,与韦处厚同入翰林,为侍讲学士,“采三代皇王兴衰,著《六经法言》二十卷奏之”,“将修《宪宗实录》,复命兼充史职”,“太和二年,处厚薨,随代为相,拜中书侍郎,加监修国史”,后修《宪宗实录》《穆宗实录》。⑥文宗欲改韩愈所撰《顺宗实录》,随建言曰:“臣伏以史册之作,劝诫所存,事有当书,理宜归实,匹夫美恶尚不可诬,人君得失无容虚载。圣旨以前件《实录》记贞元末数事,稍非摭实,盖出传闻,审知差舛,便令刊正。”⑦由此观之,路随确为良史之才。

综上所述,凌准作《邠志》为确论,是书记载“安史之乱”至贞元中期40余年间邠宁、朔方将帅之戎马征战之史事,反映了唐王朝40余年间政局的风起云涌。作者以史家之笔将其真切的经历闻见凝成历史,书成此书,给后世学者留下宝贵材料。《宋史·艺文志》载路隋《邠志》三卷,恐非修史之疏误。笔者通过梳理路随之父路泌之幕府经历,路随对其父的笃厚感情及路随本人的深厚史学修养,认为路随确有续《邠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