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2020-05-18梁晗清
梁晗清
摘 要:唐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高峰阶段,现以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为例,撷选其中几面典型铜镜,与大家共同欣赏。文章通过对铜镜的类型、纹饰等方面的解读,诠释唐代铜镜的特点,以飨读者。
关键词:铜镜;唐代
1 唐双兽双鸾绕花枝铜镜(图1)
此镜1984年入藏于扶沟县博物馆,2011年拨交至周口市博物馆;直径13.5厘米,厚0.9厘米,重671克;呈八瓣菱花形,伏兽纽,内切圆形,整枚镜形似盛开的花瓣。镜纽外有两兽、两鸾,它们相间绕纽环列,瑞兽仰首翘尾,呈撒腿奔驰状,双鸾回首翘尾,双脚踏在花枝上。鸾兽间有四株花枝纹,边缘八瓣处为鸟纹及蜂花纹。此镜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展示出来,正面修饰,手法真实,笔法疏浚流畅,饱满而富有生气
2 唐瑞兽花鸟纹铜镜(图2)
此镜原藏于周口市文物管理所,直径18厘米,厚0.7厘米,重834克;呈八瓣菱花形,圆纽,内切圆形,镜纽外有两鸟两兽,鸟儿呈展翅飞翔状,禽则静立不语;鸟禽之间隔有折枝花,外圈莲花瓣内有花蝶纹饰。此镜图案清晰,纹饰内容丰富、清新、活泼,生机盎然,充分体现着唐代风雅的文化情怀。此镜体态厚重,镜面光滑,是一件很有厚重感的上乘佳作。
3 唐花鸟菱花镜(图3)
此镜原藏于鹿邑县博物馆,直径12厘米,厚0.9厘米,重543克;呈八瓣菱花形,圆纽,内切圆形,整枚镜形似盛开的花瓣。镜纽外有四禽鸟,两鹊做展翅飞翔状,拖着长长的尾巴,两雁双脚站立,羽翼未张。四禽鸟之间隔有形状稍异的折枝花,边缘装饰流云图案。铜质,银灰色。此镜从形制、纹饰上都具备盛唐时期铜镜的特点。保存完好,历千年依然光可鉴人,是一件难得佳作。
4 唐凤鸟衔绶纹铜镜(图4)
此镜原藏于鹿邑县博物馆,圆形,直径13.5厘米,厚0.3厘米,重294克。纽两侧各一凤鸟,它们首尾相对,都是双翅张起,羽尾细长,羽翅劲挺,各衔一长绶带,绶带中间打成花结,两端有连珠。其素窄缘凸,正面锈蚀。
5 唐鸾鸟牡丹葵式镜(图5)
此镜原藏于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口径21厘米,厚0.7厘米,重1480克;八出葵花形,柿蒂形纽,纽外有鸾鸟牡丹及花卉绕列,鸾鸟脚踏牡丹花瓣,拖着长尾,呈展翅欲飞状。素缘。镜面漆黑光亮,但有划痕。
唐代十分盛行鸾鸟睹影而鸣的求偶特性,铜镜上出现鸾鸟从其社会民俗功能上来看,其表达的主题是求偶、求知音,也是中华民族对婚姻的理解及其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此题材在唐代地域传播上非常广泛,流行时间也较为久远。
6 唐宝相花镜(图6)
此镜原藏于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直径18.5厘米,厚0.5厘米,重579克;六出葵花形,圆形纽,花瓣形纽座。座外一圈连珠纹带,主题纹饰为两种不同纹饰的花卉纹,各三朵相间环绕,一组为六瓣莲花,圆圈中间一黑点,外围六黑点表示花蕊,圆圈外一圈连珠纹带,一组为四瓣简单的花卉,素缘。造型富丽华贵,故称“宝相花”。此镜纹饰盛唐时期盛行。
7 唐海兽葡萄镜(图7)
此镜原藏于淮阳县博物馆,圆形,直径14厘米,厚1.2厘米,重647克。伏兽纽,一周凸棱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葡萄枝叶缠绕,六瑞兽或伏或仰,姿态各异,旋绕于枝蔓丛中。外区葡萄串交错排列,不同形态的瑞兽禽鸟环绕其中,云花纹缘。
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其形体主要有圆形,也有部分呈菱花形、方形。镜背是高浮雕纹饰,主体图案由葡萄和海兽组成。这里所说的“海兽”其实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海洋中的动物”,而是指“外来的狮子”。海兽,这里的“海”代表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观念,因为这些动物不是本国所有,而是来自疆域之外,故在前面加“海”,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海外之意。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很多的珍奇异宝,同时也将狮子等珍贵动物相继引进中国内地。皇家广设兽圈,供贵族们观赏享乐。唐代铜镜图案上的狮子形象采用了浮雕的手法,突出狮子的形象特征。它们往往头部夸张,造型非常灵动活泼。“葡萄”也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它们的枝条曲折绵长,寓意延年长寿;葡萄果实累累,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寓意多子多福,符合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愿望。在人类的历史上,只有当国家繁荣昌盛,万民敬仰之的时期,才会有其他外族人来进贡珍奇异兽,所以这些野兽出现在唐代铜镜上往往被看作是唐朝国力强盛、国富民强,也是祥瑞至极的好事。因此这些野兽的外形被工匠们加以改造后,雕刻在铜镜之上。将吉祥瑞气的海兽,巧妙地设置于枝蔓绵长而弯转的的葡萄蔓之中,在营造和谐氛围的同时,也寄托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海兽葡萄镜蕴含着深厚内涵,以瑞兽寓意祥瑞的出现,以颗粒众多的葡萄寓意多子多福,更以贯穿两者之间长长的枝蔓,表达对长寿的向往。唐代的海兽葡萄镜被人们珍视至今,受到后人的普遍喜爱与欢迎。
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镜子,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鉴”。《说文解字》中说:“鉴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铜镜在中国古代属于青铜器类,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产生的生活实用器物。1975年,甘肃省齐家文化墓中出土的一枚素面铜镜被认定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镜。铜镜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从齐家文化金石并用的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4000多年,期间没有断线。它的形制、纹饰、铭文、铸造工艺都与所处时代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艺术风格和艺术水平息息相关,在方寸空间里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因此,铜镜较其他的器物更能体现时代特征。我国铜镜的发展一般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早期铜镜,古拙简朴,春秋战国铜镜精灵轻巧,秦汉、魏晋南北朝铜镜丰满奇异,唐代铜镜富丽堂皇,宋元明清铜镜秀色纤纤。明清时期,随着现在玻璃工艺的诞生和发展,铜镜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中唐代是继春秋战国和汉代之后,中国铜镜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它不仅继承了春秋战国以及汉代的文化特点,而且随着汉代社会的对外开放,还吸收了边疆一些民族的艺术特征,对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兼收并蓄。
中国的隋唐社会,是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非常繁荣的社会,特别是唐朝前期出现了一百多年的社会安定的状态。唐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使兴旺发达的手工业各部门都纷至沓来,青铜铸造业也接踵而至,其中的铜镜制造业发展最为突出。中国南部的扬州和北部山西的并州,成为唐代的制镜中心。唐代制镜的官员向朝廷朝贡铜镜,皇帝向臣下赏赐铜镜,作为加强联络、密切群众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時将铜镜作为对外交流的高级礼品。统治者对铜镜的重视与推进为制镜工匠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唐代铜镜也出现了发展繁荣的新气象。唐代铜镜突破了前朝铜镜的束缚和严谨的传统。将自由、豪放、新颖的时代精神纳入铜镜有限天地之内,造型多样,种类繁多,繁花似锦,题材新颖,纹饰华美,从中可以领略到大唐社会的华美风韵,唐人的开放与典雅。唐代铜镜在体量上出现了一些巨型镜,《资治通鉴·唐纪·高宗皇帝》载:“匪舒又为上(高宗)造镜殿成,上与仁轨观之,仁轨惊趋下殿,上问其故,对曰‘天无二日,士无二王,适视四壁有数天子,不祥孰甚焉。上遽令剔去。”由此可知,这种铜镜体制巨大,环壁而立,故有“镜殿”之称。造型上突破了圆形、方形格式,出现了各种花式镜、有柄镜。从镜背纹饰来看,盛唐时期铜镜大量采用瑞兽、凤凰、鸳鸯、花鸟、鸾凤、团花、宝相花及人物故事等新纹饰。此外,唐镜还吸取了中亚和西亚的因素。镜背内外出现了忍冬、葡萄纹等,其中海兽葡萄镜的出现,把中国的传统纹饰,即从汉代以来的吉祥瑞兽和西方传来的葡萄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被誉为“连接亚欧文明之镜”。
唐代铜镜是中国制镜史上的一曲华丽的乐章、一枝耀眼的奇葩!让后人叹为观止。周口市博物馆铜镜的画面内容健康活泼,无拘无束,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呈现出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展现出浓烈、率真、自由奔放的盛唐气象,是我们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的金属制造技术和古代的铜镜等均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