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应对“新冠肺炎”防与守
2020-05-18董玲鲁翔
董玲 鲁翔
这个春天,被一种叫“新型冠状病毒”的小东西搅得一团糟。已经有很多人因它而发热、咳嗽,甚至死亡。
这种病毒虽小,传染性却惊人。老年人免疫功能减弱,且多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老年人感染后病情常较重,死亡患者多为老年人和合并基础疾病者。
防范新冠病毒感染,是当前老年人最重要、最急迫的健康功课。面对如此强悍的病毒,老年人该如何防守呢?
〇 防飞来横“沫”
空气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日常面对面说话、打喷嚏、咳嗽都可造成飞沫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在空气中短时间存活,可形成通过空气传播的颗粒,长距离散播后传播。
正确地佩戴口罩是减少飞沫传播的有效方式。口罩首先选择医用外科口罩,如果买不到,普通的医用口罩也可以。多层无纺布口罩、纱布口罩、面部口罩虽然不如上述那种口罩防护效果好,但是戴口罩就能挡住一部分飞沫。
除了戴口罩以防被别人感染外,自己要注意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用餐巾纸遮挡,也是减少飞沫传播的可靠途径。一些患病的老年人排痰能力下降,有时需要辅助排痰,严格遵守辅助排痰操作流程,可减少感染的发生。
另外,最近检测发现,患者粪便可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故不能排除粪口传播的可能。使用马桶后,注意先盖好马桶盖,然后再冲水,防止马桶冲水时形成的“水气雾”把病毒播散到空气中而造成感染。在不需要出水的时候,地漏最好堵上,可以用干净的塑料袋,装上水,盖在地漏盖上,起到密封作用。
〇 防接触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皮肤、结膜等接触传播。
减少接触传播,首先要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这段时间,广场舞暂停,减少去超市、菜场的次数,不去棋牌室,不参加聚餐聚会,均为有效减少感染机会的方法。
做好室内清洁,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减少室内环境污染,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及污物。保持环境通风,注意避免通风引起室内温度变化过大。对经常接触的物品,用酒精消毒可有效灭活病毒。
有些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需要陪护,难以实现绝对的自我隔离,陪护人员的防护也非常重要。
〇 防病从手入
我们双手每天有意识、无意识地会触碰很多东西。做好手卫生,不单单是防护新冠肺炎的需要,也是平常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
在公共场所,尽量减少接触公共物品。在医院接触门把手、窗帘、医生白大衣等物品后,尽量使用手部消毒液,如果不能及时手消,不要接触口、眼、鼻。当然,除非迫不得已,尽量减少在医院等公共场合停留。
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都要用流水冲洗,再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的时间长度要保证,洗手液或者皂液停留15秒以上,手背、指缝、指甲处等容易忽视的地方都要洗到。非一次性擦手巾要经常清洗晾晒。
〇 守住“菜篮子”
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仍未能明确,有证据提示中华菊头蝠可能为其自然宿主,其他野生动物也可能参与传播。
所以,老年人要提醒家里的年轻人,一起做到不食用野生动物;接触禽畜后要洗手;不直接接触病畜、病禽;一定要到超市或者商铺,买经检疫合格的禽畜肉;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禽畜肉。
老年人生活饮食起居往往有陪护协助完成,因此,防范的对象应包括老年人的陪护。
疾病的发生与否跟人体的抵抗力很有关系。老年人,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营养不良的老年人,更容易罹患疾病,遭受病毒袭击。
老年人每天要均衡地摄入热量、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等,合理的高蛋白类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很关键。少食多餐,进食容易消化或帮助消化的食品,勤喝水。对于进食困难的老年人,可遵从营养师的建议,行鼻饲进食,必要时可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老年人进食过程中都应避免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发生。
〇 守住“精气神”
此次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老年人中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过于恐惧担忧,不敢迈出大门一步,有一两声咳嗽,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感染了;另一种是掉以轻心,觉得病毒没什么可怕,自己身体好,不可能“中招”,还像平时一样东奔西跑。
这两种都不对。老年人应该主动多学习健康知识,了解如何科学防范,理性对待,既不轻敌,也不恐慌。
保证每日睡眠,注意保暖。选择合理的锻炼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提高抵抗力。可以在家里、阳台上走一走,或者在客厅做一些运动,如太极拳、广播体操、健身操等。
主动做好个人健康监测,怀疑有发热时主动测量体温。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的老年人,应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定期翻身,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褥疮。
有些老年人活动范围减小,加上感覺、运动、认知等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特征也发生改变,表现为安全感下降、适应能力减退,容易出现失落感、自卑感、空虚感等。此时要主动寻求家人的关照和帮助,多与朋友交流,调适自己的心理。
老年人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是本次疫情危重症及死亡病例的高发群体。因此,原来患有基础疾病的,须遵从医生的医嘱正常吃药,不能因为害怕去医院而擅自停药。同时,学会评估自己的病情,监测自己的一般情况,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正确地描述病情,不乱投医,不讳疾忌医。
(编辑 王 幸)
(投稿邮箱:wx02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