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语应用能力训练为导向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思考与探索
2020-05-18林莉铭
林 莉 铭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州 350002)
一、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求,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写作是人类精神产品生产的过程,独立性和实践性很强,是个人自觉参与的用文字等符号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活动。应用写作是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办理公务以及个人事务而使用具有特定形式或惯用格式的文字、图表、数字、符号等表述信息的行为过程。应用写作主要是教会学生写一些常见的应用文,例如公务文书和常用的事务文书。信息化时代知识密集,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交际工具日益多样化和电子化,应用文体的社会性愈发凸显。大到社会的管理、整治、前进,小至个人的生存、交往、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具备应用写作的技能。因此,应用写作课程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并将其作为训练逻辑思维,提高教育对象综合素养的方法和途经。目前,已有近千所本科院校开设此类课程。
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良好的汉语应用能力在个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把“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其汉语应用能力不仅反映了当下国人的汉语水平,对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24-26。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应重视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训练提升为导向,开展应用写作教学,是凸显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促进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适应日益增多的社会需求,是众多高校持续探索和实践的主题。劳动部确定的八种核心技能中,交流和表达的语言技能排在首位。语言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核心技能。应用写作具备社会性、科学性和工具性,涵盖角色意识的培养,逻辑思维的锻炼,沟通协调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扩建更加全面的写作视角,不仅提高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锻炼了工作思路和方法。基于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训练并提高大学生汉语应用水平,势必可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当前应用写作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贪大求全
高校普遍开设应用写作课程,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第一或第二学年,配给的课时通常是32学时。应用写作课程设置的初衷与目的通常这样表述:“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素养、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掌握公文写作、事务文书及各类日常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熟练运用应用文有效进行信息交流,开展业务工作的相关能力,能够按照社会需求撰写主题正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语言通顺、标点正确的应用文。”[2]169-172
按照目的的不同,写作主要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反映审美经验的文学写作,一类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应用写作。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多是文学写作范畴的名篇名作,对文学写作比较熟悉。而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差别甚远,它的目的直接明确,或部署安排工作,或指导指挥行动,或汇报交流事项,或传播告知信息,行使着行政管理的社会职能,直接作用于公私事务的解决。它往往采用朴实简练、真实准确、实录直书的表现方式,靠事实和事理宣明主旨,文本结构具有规定性和格式化的鲜明特征。应用写作对作者的知识素养和政治素养有很多要求,这些素养并非是一二年级的大学生所具备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应用写作教学加以培养。
尽管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在基础语言知识和学习习惯上有优势,但缺乏社会经验,对应用文的使用环境较少体验,经验的缺失或不足弱化了学习的内在动机。一篇应用文质量的高低,并非仅仅用文字水平和逻辑推理的标准来衡量,更要兼顾涉及到的具体事项,看写作能力能否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会做事往往是会作文的前提,俗话说“心中有数,笔下有路”,若对具体的业务工作不甚理解,即便掌握了应用文体的格式,恐怕也难以写出有实效性的文章。
作为一门两个学分的通识文化课,不应承担过多过量的目标,什么都教,等于什么也没有教。
(二)教与学的隔膜,两败俱伤
应用写作的任课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不易讲授,几乎都是理论性的知识,没有可以发挥个人教学风格之处,从格式规范到文种写作,从行文到处理程序,到处都是固定的规则与规范,到处都是限定性的要求与特点。这样的教学内容比之大学语文或经典选读,缺乏内容趣味,也不具备知识体系应有的深度,更难以引申发挥而形成创造性的教学[2]169-172。
学生更是叫苦连天,认为应用写作课程理论知识多,难以理解记忆。语言冗长生硬,无法产生听课兴趣。公文的格式一成不变,死板乏味。少数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确实获得了一定的应用写作的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应用写作技能,但学习态度上不够端正认真,没有学习兴趣,完全是为了拿到高分而已。
应用写作课程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万万不能。这门基础必修课程的尴尬处境必须受到应有的关注,高校和教师也必须探索解决尴尬症结之道。
三、以训练汉语应用能力为导向探索应用写作课程的新模式
我们尝试把应用写作课程放在汉语应用能力的架构中,重设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学科知识体系,能够通过简单模仿,把常用应用文体的写作规范和格式运用到实践中,通过理解写作原理,能熟练地结构布局,撰写常用应用文种。课程旨在通过科学化的训练使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得到培养、维持和提高。
(一)汉语应用能力的构成
汉语应用能力是运用口头或书面汉语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包括普通话的使用,常用汉字的运用,文通字顺地表达成文,也就是俗称的听说读写能力。汉语能力的评价可从正确性、规范性和得体性三方面开展。正确性是指正确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沟通,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并正确使用,在表达中表情达意恰如其分,语意正确无歧义。规范性是指,语言表达合乎语法、合乎逻辑、合乎语言习惯和规范标准,没有语病。得体性指注意口语和书面语、文言和白话的区别,不乱用。表达适合时间、地点、对象、场合等语境[3]1-9。
(二)以“有用”为导向,优化组合课程内容
应用写作作为一门课程,应该是科学性的理论体系与实战性的训练体系的有机结合,更要能为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我们尝试以应用文的功能为主线,划分三大教学模块。
一应用写作的定义和分类二五大功能,涵盖八大文种,三种行文方向。 奖惩(决定 通报) 知照(通报 通知 纪要) 部署(决定 通知) 报请(报告 请示 批复) 商洽(函)三应用写作的四体和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块是先介绍写作基础知识,再分文体讲述文体知识和格式、写法,附以例文,最后设若干练习题。这种教学体例的特点是重理论和格式,轻思维。情景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和项目导向式(又名任务驱动)的教学,是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中的两个重要尝试。以情景或项目为核心,把一些文体扭结在一起,形成教学模块。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景或项目有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但单个情景或项目中牵涉的文体有限,情景或项目之间需要合理搭配,难免造成某些重要文体的缺漏。情景的变化千差万别,项目的设计带有偶然性,学科知识体系的有序得不到应有保证。
我们把应用写作基础知识分成前后两部分。首先应界定应用写作的学科概念,通过与文学写作在文章构成四大要素即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的区别,把握其内涵。这也符合从旧知到新知,从熟悉到陌生的学习规律。八大文种的选择是基于使用频率和适用性的考量,围绕“表彰、批评、事项、请求、商洽”五大常规工作主题。文种知识和写作技法规范结合到具体文例分析中。在完成八大文种的学习和练习之后,从主体、客体、受体和载体四个方面理清应用写作的三大特征,中介性、社会性和科学性。这一从“术”到“学”,由“技”探“道”的过程,是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
文种的学习必然包含格式的学习。格式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不能片面看待格式。文章格式,到文类格式,再到文种格式,并结合主题表现的常规格式,构成一个格式体系。完整的应用文应遵循“标题-受文对象-正文-落款”这一文章格式。公文正文的逻辑结构是“缘由-事项-要求”,不同的文种在具体内容上表现不同。例如奖惩性的公文,缘由表现为奖惩的事实,知照类的公文,缘由表现为发文的目的、依据、原因等。而每一种主题的呈现也都有常规的写作思路,例如:“表彰”的主题由事实、事实评价、表彰措施、希望号召四个层次组成;“批评”的主题则由事实、事实分析、批评措施、要求规范组成;“事项”的主题需要依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事实、步骤、方法、要求进行分主题的分解。格式体系的学习,有利于材料的归整分类,确保写作内容的集中有序,详略有别,避免杂乱无章、颠三倒四。纵观常用应用文,格式的相同处往往大于不同处,变化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同类合并,大大简化格式,让学生去学习具有实战价值的格式[4]41-44。
(三)以“案例”为主线,勾连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
有意思是有意义的前提,学生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是认为课程没意思。我们可以尝试用“案例”填充教学内容,缓解学生的枯燥感,也减轻教师自己也觉得“无味”的尴尬心理。案例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综合的知识体系,知识容量大,对教学者而言容易驾驭,但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较高要求。为了更好平衡二者,需要集中讲授的知识点可以遵循知识点前行、案例后随的原则,如公文的文面格式。而综合性的知识点,如某个文种,可以通过案例先行、知识融会的形式。听说读写是最直接的汉语应用能力。听说的媒介是语言,读写的媒介是文字,说写必然涉及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我们把案例融入到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以读为先,以听为辅,引导说,训练写。我们的理想境界是让学生能够将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自然地协调运作,在听说读写中善于思考、辨别,又能够把自己思考所形成的思想通过说与写流畅连贯地表达出来。
1.读案例,初步建立知识点的感性认知
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时代丰富的教学资源,树立信息观,帮助学生提高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锻炼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材料,把课堂外的阅读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如学习表彰性的公文,要求学生收集表彰性的命令、决定和通报,进行比较式的研读,分析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结果综合,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目前,高校应用写作课程的电子资源一般仅限于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络平台尚处于开发或建设状态。有部分高校正在尝试利用雨课堂实现实时的资料共享。未来,当我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数字化,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直现案例的搜索,组织学生口头或文字讨论,及自己总结点评会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节约了教学时间,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2.听讲解,准确掌握知识点的内涵要求
案例的讲解不仅仅要呈现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的过程。应用写作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但只模仿结果容易生搬硬套,模仿过程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对文章的认识。如教导事项性通知,首先创设情境“某单位要开展卫生大检查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关于开展卫生大检查活动的通知》的生成,包括文种的选择,主题的分解,结构的安排。进而与《关于开展卫生大检查活动的通报》比较,区辨同一主题不同文种的适用,文种之间的关联与转换。也可以讲解病例文,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较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病例文修改的过程一般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说思路,模仿案例口述习作提纲;说区别,鉴赏良莠分清优劣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它是表达主旨,说明事理,解决现实问题,构成应用文的物质形式。口语表达是思维活动的成果,是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的过程,只有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才能有条理,也只有思维严密,语言表达才会严谨。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是言说者良好思维品质的体现。但是从“有话可说”到“说恰当的话”再到“说好话”需要大量练习。课堂上,在案例知识点讲解之后,通过案例的模仿,口述习作提纲,能够帮助学生有效避免“无话可说”,并引导学生说出恰当合理的话。例如下面的练习设计:
请阅读《关于表彰第五届优秀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的决定》一文,以“2019年度”“十佳辅导员”两个关键词,口述这一篇表彰性的决定的写作提纲。
优劣文章的对比,容易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深刻和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学生自己写的应用文,教师可以通过导读,以提问、点拨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优劣之处,并以流畅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
4.写成文,按照习作的规范格式表达成文
写作是一种技能,“在做中学”才能凸显写作的过程。设计这一模块时应注意三点:一是训练的对应性。习作要紧贴知识点和案例,避免互相脱节,以利于学生借鉴模仿。二是训练的多样性。设计的题型过于单一不容易调动学习的动机,要从横向纵向拓展练习的广度和深度。三是训练的渐进性。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开展练习,以期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为此,可以考虑设计以下练习:
(1)供料写作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可以适当弥补学生工作经验和对具体事务了解的不足。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难以适应应用写作的规定性,应用写作规定的不仅仅是适用的文种、格式、写作规范,首先规定的是事实、需要和目的,如果不把握好这些内容,就难以进入预定的写作情境。如一则商洽中文系三年级学生参观某秘书事务所的函,要引导学生搜索资料,了解“秘书事务所”的工作内容,探究学校安排此项工作的目的何在。不能只从切身体验出发,而要尝试把个人意识上升到组织意识,以“代言人”的身份撰写。在情境中学与练,教者从给予指导,到少给予指导,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最终获得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2)病例修改
通过发现或修改易错之处,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对于一些课堂上难以提供材料情境的文种,提供病例,加以改正,会比只提供正例更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训练中的病例不能停留在改造正例,教师应该走出本本,走向基层,深入实际。基层单位和各种企业的应用文,难免会有不规范、不正确的实践情况,这些问题正是开展教学的契机。从实践中来再回实践中去,应付生活,用于实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鲜活的应用写作。
(四)聚焦汉语应用过程的准确、得体、规范,探索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传统的考核把作业成绩和期末分数按照一定的比例,或三七,或四六进行划分,倾向于重视学习的结果。教学评价聚焦过程,意味着评价的权重向学习过程倾斜,基本的做法是:一要适当弱化理论考核,强化平时训练的成绩;二是在习作评改中,由重结果转变成重过程;三要重视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把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表现纳入考核范畴[5]113-114。目前笔者的授课班级人数一般在60-80之间,以10人为一组,采用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课堂纪律、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四大模块,听说读写相互交融,对学生准确、得体、规范使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提出了挑战,不仅考核学生写作学习及训练的过程结果,也考核了学生的汉语综合素质。
四、在应用写作课程中训练汉语应用能力的可行性
汉语应用能力是一种融合性的能力,是将字、词、句、修辞与听、说、读、写相融相通。而应用写作是一门具备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的基础课程,包括应用文写作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各类常见应用文的撰写格式及写作要求。在课程中训练汉语应用能力具备可行性。
(一)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表现为交际口语能力、语境能力、动态话语能力。应用写作课程“说”的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用词准确,用语得体,并通过语速、语调、语气等的变化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在合作学习如小组讨论中,需要随机组织语言表达观点或说服受众,锻炼了学生适应语境的能力。知识点的讲授,案例的分析所提供的都是动态的语境,听后回答,听后评论,注重话语的准确、得体、及时、有逻辑性,进而使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以读为先,以听为辅,引导说,训练写,充分落实“讲练一体、精讲多练”的教学观,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汉语学习方式。书面表达成文的练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的格式模仿入手,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快速写作的应变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应用文结构,如按时间先后顺序或逻辑顺序或分条列项谋篇布局,以提高文章的构思能力。继而学习应用文的书面语体,力求语言的简洁庄重,言简意赅,并恰当使用一些惯用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上机教学,增强学生“工作”的实践感,在文字处理、文本格式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的操作更直观。也便于教师设计各种训练包,突出过程指导,随堂批阅和评价更及时有效。
(三)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发现并解决问题与应用写作密不可分。应用文本身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置的情境要符合现实的工作情况,选择案例要注重适用性。把课堂与生活和工作直接或间接关联起来,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比如整治当前学生携带食物进入教室的现象,应该以学校哪个部门的名义使用哪个文种发文?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的对策可以有什么?类似这种写作情境的设计颇具现实意义,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营造校园的文明风气。学生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学习的体验感和动机骤增。
(四)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
应用文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写作的文体,它与强调形象思维的文艺写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偏重对事物的系统分析与论述,以事实和事理为依据,通过综合、归类、分析与判断,形成条分缕析的书面语言。应用写作在写作内容、文章应用及行文思维层面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这源于应用写作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在非文学专业中的广泛使用。现代社会是各行各业知识交互融合、人才互通合作的时代,应用文是各行各业交流表达的重要工具。课程的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如协议类的文书离不开经济知识,公文写作必然会涉及党团、行政机关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五、构建多元化训练汉语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
当前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状况令人忧虑,具体表现为汉语的书写、感受和表达能力的下降。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过于依赖计算机输入文字,间接导致书写能力的减弱。在汉语书面语的使用中,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不遵循基本语法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信息网络媒体技术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为汉语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场域,新的语言文本和语言现象以碎片化的形式层出不穷,对汉语的规范性产生了影响。同时,读图时代的到来和快餐式的阅读也弱化了汉语应用能力,汉语的表达日益粗鄙,无法彰显汉语的美感。因此,提升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迫在眉睫。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使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得到更全面的训练。首先要从制度上将汉语言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仅开设一门应用写作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应开设经典选读和口语表达与交流。其次,要科学定位课程。经典选读在文本鉴赏的基础上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伦理道德的守护,并大力提倡阅读和诵读。口语表达与交流除了包含基础的现代汉语知识之外,应加强和深化普通话训练。最后,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之外,要单独建立一套汉语应用能力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应充分考虑汉语的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不同。基础能力是基本要求,可以从普通话、常用字词、基本语法三方面进行书面考核。应用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我国目前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家级测试有“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和“汉语能力测试”,可尝试参照这两种测试卷进行汉语应用能力的考核[5]113-114。
六、结语
会讲汉语并不等于能恰当、准确地使用汉语。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受了长达12年的系统的汉语教育,大学阶段的汉语能力应该侧重于汉语的应用,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不仅要维持住,更需要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既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应用写作作为高校通识课程,渗透文理科领域,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工具性,是连接专业和其他学科的纽带。在未来的职场上,应用写作技能是毕业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充分挖掘利用当前普遍开设的应用写作课程资源,构建一个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课堂教学体系,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多方位投入教学活动中,不再仅仅是教学的接受者,而成为不同程度的教学完成者。这不仅能够使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得到密集性的训练,在掌握应用写作技能的同时扩大知识面,也丰富了汉语应用的内涵。当然,汉语应用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方位的共同配合,从知识本位到表达本位的转换,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要从学生的汉语实际能力出发,遵循学习的规律,继续积极探索切实提高汉语应用能力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