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话语中中国特色词汇的韩译问题及翻译方法探析*
——以《中国关键词:第一辑(汉韩对照)》为例
2020-05-18徐一婵
⊙ 郑 杰 徐一婵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一、引言
本文以《中国关键词》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为理论指导,通过个案分析《中国关键词》中韩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翻译策略,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以期为今后中国外宣翻译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生态翻译理论与“三维”转换翻译方法
(一)生态翻译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01年,胡庚申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发表了题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的论文,这篇论文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理念,探讨了译者的适应选择行为及翻译的过程、原则和方法,为生态翻译学奠定了基础。[1]之后生态翻译学理论几经修正,但核心理念比较稳定且日趋完善。其以进化论为基础,将“适应·选择”学说应用到翻译学研究,即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原文与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翻译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是“三维”转化。
胡庚申对生态翻译学的最新表述为:生态翻译学以新生态主义为理论主导,以生态翻译的喻指和实指为研究取向,以发掘和揭示翻译文本和翻译活动中的生态理性和生态意义为学术要务,其目标是以生态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统领和观照翻译行为和翻译研究,是一种从新生态主义理论视角综观和描述翻译的研究范式。[2]简言之,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生态主义翻译观主导下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旨在为人类生态文明进步而“译有所为”。
(二)“三维”转换翻译方法
翻译过程是繁冗复杂的,这一性质决定了翻译方法的多维性。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是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转换。语言维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
三、《中国关键词》的生态环境
(一)语言环境
《中国关键词》是中国外宣政治文本,其语言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首先,这些关键词四字格居多、句式整洁,如“中国精神”“顶层设计”“美丽中国”“从严治党”“精准扶贫”“生态红线”等,高度凝练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其次,修辞上具有排比、比拟、比喻、引用等特点,如“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属于排比,“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属于比拟,“打好扶贫攻坚战”属于比喻,“大道至简”“治大国若烹小鲜”等属于引用修辞。再次,具有善用数字的特点,如“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三严三实”“两个一百年”“五大发展理念”等。最后,具有善用动宾短语的特点,如“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创新驱动反战战略”等。
(二)文化环境
中国领导人讲话喜欢引经据典,其中包含丰富的中国文化,通过领导人讲话得以传播到海外。如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雅图讲话中谈到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时说的“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出自《鬼谷子·决篇第十一》,意思是作为领导者,观察问题时就要用变动的眼光、发展的眼光,不可墨守成规。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的演讲中,又引用了唐代孟郊《答姚怤见寄》一诗中的两联:“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意思是尽管太阳和月亮在不同的时间发出不同的光辉,却都能为人类世界带来好处。该用典喻指中美关系十分贴切。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讲话中引用“国虽大,好战必亡”来阐释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自古就提出的理念。类似的还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讲话用典不仅能传达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且使讲话内涵深刻、底蕴深厚。
(三)政治环境
《中国关键词》中收录的关键词,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凝练表达,例如“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网络强国战略”“命运共同体”“中国核安全观”等。这些关键词向韩国读者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国政策,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真正的中国,为促进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思想的外在体现。《中国关键词》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关键词都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中国关键词》的“三维”适应与选择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指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具体需要译者考虑原文和译文在词汇、语法上的差异。汉语和韩国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具有不同的形态、句法特征,甚至在修辞手法等方面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一层面的差异,避免因误译而使翻译效果大打折扣。
例1: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4]128
例2:顶层设计[4]18
例3: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4]124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中韩两国虽然地理相邻,但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各不相同,加上世界处于不断发展中,中韩两国文化的差异也日益显著,国民的思想、意识形态都难免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文化层面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避免受固有韩国文化的影响,曲解中文的原意。同时要重视韩国语的文化含义,结合韩国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翻译,确保让韩国语具有与汉语相等的表达效果。
例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22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小康”的解释是“家庭经济状况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要求,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大部分韩国读者很难理解“小康社会”的准确内涵,而采用“音译+汉字注释”的翻译策略,会让关心中国的韩国读者亲自去接触关于“小康”的文化信息,加深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政治理念的对外传播。
例5:治大国若烹小鲜[4]74
例6:大道至简[4]80
千百年来,中韩两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地缘文化等,而中国独有的谚语、俗语、古语典故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有些文化对于韩国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尤其在俗语的翻译中。因此,需要充分地考虑中韩两国的文化差异,并结合韩国文化,进行适当的释译,较好地实现文化维度转换。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的适应转换基础上,更要着重关注交际层面的转换。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辅助性工具,目的是让受众获得准确的信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证译文读者能够获得和原文读者等量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够完成交际维度的适应与选择。
例7:简政放权[4]82
“简政放权”是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状况,为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简政放权”属于缩略语,译文采用了释译的方法,对“简政放权”的内涵进行了充分解释说明,韩国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这是有关中国政府制度方面的政策,成功实现了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例8:四个自信[4]34
例9:对非“真、实、亲、诚”[4]230
例10:九二共识[4]104
五、结论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官方话语因其特殊性,不仅要做到翻译准确,还要考虑到能够“深入人心”,实现有效传播和良好的交际功能。“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可以有效指导官方话语的翻译活动,译者应该把握好两种语言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上各自的特点,在两种语言的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上做出适当转换。生态翻译的宗旨在于追求翻译环境中生态的平衡,而平衡的维系需要不断地做出适应和选择,这就注定很难有整齐划一的方法,因此译者需要不断地在众多翻译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方案,达到动态的平衡。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政治话语翻译研究与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编号:19YJA74002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