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罗定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2020-05-18梁文静
梁文静
(罗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罗定 527200)
1 前言
2018 年12 月29 日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条定义“食源性疾病”为“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据学者吕恭进等[1]的调查,我国每年超过7×108人发生急性肠胃炎,约30%的急性肠胃炎属于食源性疾病[2]。为了解罗定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特点与流行特征,本文对2018 年罗定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为罗定市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来源于2018 年罗定市各哨点医院监测数据,其中,罗定市人民医院报告15 例,罗定市中医院报告10 例,罗定市妇幼保健院报告11 例,罗定市红十字会医院报告10 例,13 家镇卫生院报告51例,3 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8 例,合计105 例。
2.2 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个案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结果、可疑食品暴露信息、进食场所等。
2.3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 2007 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Origin 2017 软件绘制柱状图。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105 例病例中,男 56 例,占比 53.33%;女 49 例,占比46.67%;男女比为1.14。
3.2 年龄分布
105 例患者的年龄为 2~85 岁,平均(31.4±25.7)岁,中位数 22.00 岁。0~5 岁 17 例,占比 16.19%;5~20 岁32 例,占比 30.48%;20~35 岁 17 例,占比 16.19%;35~50 岁 6 例,占比 5.71%;50~65 岁 16 例,占比 15.24%;65~80 岁 15 例,占比 14.29%;≥80 岁 2 例,占比 1.90%。
3.3 职业分布
105 例患者中,农民38 例,占比36.19%;学生27例,占比25.71%;散居儿童14 例,占比13.33%;无业5 例,占比4.76%;托幼儿童5 例,占比4.76%;工人4 例,占比3.81%;外来务工者1 例,占比0.95%;离退休人员1 例,占比0.95%;其他职业3 例,占比2.86%;职业不详7 例,占比6.67%。
3.4 时间分布
11 月患者数最多,达26 例,占比24.76%;其次,12 月 17 例,占比 16.19%;第三,9 月 15 例,占比 14.29%;4 月最少,0 例。详见图1。
图1 2018 年罗定市各月份食源性疾病例数
3.5 可疑食品分布
105 例患者中,报告可疑食品例数最多的是蔬菜类及其制品,有18 例,占比17.14%;其次是肉与肉制品17 例,占比16.19%;第三是粮食类及其制品(含淀粉糖类、焙烤类及各类主食)16 例,占比15.24%;第四是水果类及其制品(包括果脯和蜜饯)10 例,占比9.52%;报告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豆及豆制品、饮料与冷冻饮品类分别有4 例、4 例和3 例,占比3.81%、3.81%和2.86%;菌类及其制品、酒类及其制品、糖果及其制品(包括巧克力、蜂蜜)各有1 例,各占比0.95%;混合或多种食品有15 例,占比14.29%;其他食品(辣条、蚕蛹、甲鱼汤等)有8 例,占比7.62%;不明食品(中草药汤)7 例,占比 6.67%。
3.6 进食场所分布
105 例患者中报告最多的进食场所是家庭,有87 例,占比82.86%;其次为餐饮业和农贸市场,分别为4 例和3 例,占比为3.81%和2.86%;零售、街头食品、学校食堂各有1 例,占比比各为0.95%;还有8 例为其他,占比比为7.62%。
3.7 临床症状与体征分布
105 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全身症状与体征为主,分别出现89 例(84.76%)和58 例(55.24%);其次为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分别出现 17 例(16.19%)和 13 例(12.38%);呼吸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泌尿系统也分别出现6 例(5.71%)、4 例(3.81%)、3 例(2.86%)。在消化系统症状中,腹痛、呕吐、腹泻、恶心为主要症状;全身症状与体征中,乏力、面色苍白、发热是主要症状。详见表1。
3.8 疾病诊断与治疗
在105 例病例中,初步诊断为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感染性腹泻的有80 例,占比76.19%,其中急性胃肠炎有72 例(占比68.57%);诊断为食物(包括中草药)中毒、过敏的病例有24 例,占比22.86%;诊断为其他上腹痛的有1 例,占比0.95%;需住院治疗的有27 例,占比25.71%。
4 讨论
2018 年罗定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显示,患病男女比为 1.14,而据《罗定统计年鉴-2018》[3],罗定市人口男女比亦为1.14,说明性别与食源性疾病关系不大。年龄分布以5~19 岁组占比较高,可能与青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求旺盛,但食品卫生意识不强有关,所以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大。李振华[4]认为该年龄段群体多在快餐店、路边摊等卫生条件较差场所就餐,所以发病概率较高,但本研究显示家庭进餐占比绝大多数,并不符合这种情况。职业分布以农民占比最高,这种情况与前文吕恭进等的报道一致,可能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卫生习惯较差有关。陆汉明等[5]认为应对这部分人群普及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
本研究时间分布与全国、广东省的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明显不一致[6],这可能与地方性烹饪、饮食习惯有关,真实原因有待详查。可疑食品分布以蔬菜类、肉类、粮食类食品居多,其加工及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散装为主,原因可能是未烧熟煮透(如菜豆)、储存不当(放置时间长、器具不洁)等。进食场所中家庭占多数,这个情况与国内、省内的情况基本一致,但本研究比例更高,达到了绝对多数,说明家庭内食源性疾病需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李佳雨等[7]的研究,家庭内食源性疾病主要与微生物污染、化学性污染、有毒动植物有关,即与食品选材、加工、储存等有关,本研究了解到 2 个案例,一例是 2018年3 月 10 日 6 人误服钩吻中毒,因村民采集草药时混进钩吻引起;另一例发生在2018 年5 月29 日,村民自行做中草药煲引起中毒,与李佳雨等的研究结果吻合,说明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品安全教育。
表1 2018 年罗定市食源性疾病临床症状与体征分布
由于本研究中的病例未采集样本,无法对病因进行进一步判断,今后应加强病原体检测,以提高食源性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加强疾病防控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