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定市马铃薯脱毒种薯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

2015-04-13张东荣张杨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罗定市配套技术马铃薯

张东荣 张杨辉

摘 要:通过对罗定市脱毒马铃薯大西洋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与推广,并在防病、脱毒和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通过推广优质脱毒种薯,集成大垄双行、倒芽播种、机械化作业、微膜覆盖、免耕技术、晚疫病避病技术、配方施肥等一系列的生产配套技术,全面实施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冬种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马铃薯;脱毒种薯;配套技术;罗定市

中图分类号 S53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46-04

1 引言

马铃薯是一种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作物,既可以作鲜食蔬菜之用,也可用作工业加工原料,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经济价值可观。马铃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一定比重,随着农业发展的升级,农业产业化的逐渐推进,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在罗定市不断发展壮大。

罗定市地处广东西南部,全市总人口120.73万,耕地面积72.7万hm2。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东南部有适合冬种马铃薯的耕地面积达20多万hm2。过去对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及种植技术不够重视,种植观念不一,规模不大,栽培上粗耕粗放,出现品种引进、技术指导与管理服务不到位,致使产量不高,品质差,效益低。常年的栽培产量停滞不前,一般产量只有700kg/667m2,最高达1 000kg/667m2左右。自2007年开始,在罗定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彻底改变以往的品种不优、耕作技术落后与分散种植等习惯,实施高产栽培示范带动模式、促进全市冬种马铃薯生产的全面发展。

2 栽培技术

2.1 技术方案

2.1.1 推广优质高产脱毒良种 传统种植的马铃薯多是未脱毒种薯,所以马铃薯病害发生严重,死苗率高,产量低,品质差。要振兴罗定市冬种马铃薯产业,推广脱毒良种是唯一的出路。马铃薯脱毒种薯在生产上有很多的优越性:

(1)脱除了主要的马铃薯病毒,恢复了原品种的特征特性,达到了复壮的目的。同时,在脱毒过程中也将其所感染的真菌和细菌病原物一并脱除,所以,脱毒薯在一定时期内,没有病毒、细菌和真菌病害,其生活力特别旺盛。

(2)提高产量。因为没有各种病毒和病害,脱毒种薯的生长势头很强,原品种的特征特性能充分表现出来,增产十分显著,一般增产达30%~70%,甚至翻番。

(3)提高质量。脱毒种薯生产繁殖的马铃薯不仅薯块变大,而且商品薯率大幅度提高,极大地避免了种植感病种薯易引起的腐烂、尖头、龟裂、畸形、疮疤等现象,显著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我市主要推广的脱毒种薯品种有:荷兰15、大西洋、粤引85-38等品种。

2.1.2 配套技术优化集成 马铃薯生产要高产优质,除了要有优质的种薯,同时必须要有配套先进的栽培技术措施,我们根据罗定市的实际情况,集成推广多项先进技术。

(1)大垄双行栽培模式。所谓马铃薯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就是将传统的65cm小垄单行种植改为90cm的大垄且垄上种植2行,垄上行距30cm,株距30~35cm。据试验,这种栽培方式能够增加薯田的通风透光率,增加马铃薯植株的光合作用面积,同时大垄还能保墒,降低结薯部位的湿度,增加结薯空间,能结大薯、多结薯,能使薯田高产优质。同时采用大垄双行栽培可提高种植密度,达到合理密植的目的。密度是马铃薯高产的基础保证,我市马铃薯种植密度普遍偏低,个别地块密度低至3 000株/667m2左右,整体种植密度比适宜种植每667m2低500~2 000株;水田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在4 500~5 500株/667m2。据专家测算:如果每667m2增加500株,可增加马铃薯200~250kg,增收300元以上。

(2)倒芽播种。倒芽种植可提高产量。作为块茎作物,栽培就是要得到植株的块茎。要增加块茎,就必须要增加地下的匍匐茎;要增加地下的匍匐茎,就要增加地下部分的节数。所以,播种时将芽眼向下埋入土中,比芽眼向上的地下部分节数增多,长出的匍匐茎也变多了,块茎也就增加了。在同等肥力,同样管理的情况下,一般产量增加30%。

(3)机械化作业。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是机械深松整地、播种、中耕培土、追肥施药、适时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措施,使马铃薯单产增加20%~30%。

(4)微膜覆盖。地膜覆盖具有抗旱保水、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作用。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比习惯种植提高单产30%~50%,是一项高产高效、抗灾节水的现代农业栽培技术。

(5)免耕技术。马铃薯免耕栽培是晚稻收割后,不经过翻耕土层,直接施肥于土层表面,播上马铃薯块茎后覆盖稻草的栽培方法。此法能节省翻耕人工和减轻劳动强度,并由于稻草和马铃薯茎叶还田,起到了肥田的作用,是一种省工、省力、节本、增收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耕作模式。

(6)晚疫病避病技术。马铃薯晚疫病避病技术是在充分掌握本地区历年气候变化规律和所种植的马铃薯生育性状的前提下,选择马铃薯最适生长的生态环境,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或采取人为的调控措施,将马铃薯晚疫病敏感发病时期与当地雨、湿、露、雾出现高峰期避开,从而减轻病害发生,降低产量损失的一项技术。

(7)马铃薯配方施肥技术是按照马铃薯需肥量,即:生产1 000kg/667m2马铃薯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5.5kg,磷(P2O5)2.2kg,钾(K2O)10.2kg和耕地的土壤肥力,有针对性的计算出各种肥料配合的施用比例。应用马铃薯配方施肥技术,使肥料当季养分利用率提高5%~15%,增产15%左右,一般平均每hm2节本增收50元以上。

2.2 技术措施 为了实现马铃薯高产稳产的生产目标,除了要选择优良的品种之外,还要有突出的配套栽培技术支撑。在大力推广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同时,切实做到以下的一系列配套生产技术措施。

2.2.1 选用优良品种 马铃薯产量与品质与种薯质量有很大关系,在同样条件下品种不同或同一种不同种薯质量和产量也不同。优良品种比普通品种增产10%~15%,健康脱毒种薯比退化种薯增产20%~80%,退化严重时几乎绝收,所以用优良品种和健康种薯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农户在购买种薯时应选择具有经营资质高、信誉较好的专业供种单位。购买种薯前先查看是否有检疫证、合格证。选择品种的特征是:无病虫害、表皮光滑、个体相对较大的健壮的脱毒良种薯。种薯买回后选择在下午4:00~5:00后比较柔和的阳光下晒2~4h,清除病烂薯、杂薯和杂质。如果购回的种薯烂得较多,则最好先用72%农用链霉素1 500倍+50%烯酰吗啉1 500倍液,将好薯洗净后再转移到柔和的阳光下晒干。待薯皮表面干爽后转移到干净、阴凉、通风、透光、干爽的室内,用竹箩装好保存,以便种植。

2.2.2 选地整地,大垄双行 不是任何地方的土壤都适宜种植马铃薯,应要选择耕作层深厚的土壤(20~30cm),并且质地较松、肥沃,排灌与交通方便的地方为种植基地。种植要求一定要合理密植:采用起垄作畦播种,畦高25cm,畦面宽80cm,畦沟30cm,实施大垄双行种植。

2.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马铃薯生长发育适宜温度16~22℃,怕霜冻。因此,冬种马铃薯时应避开2℃以下的低温和26℃以上的高温时段(罗定市的东片与南片地区选择在11月上旬至中旬播种为宜)。一般品种以每667m2播种4 500~5 500株为宜,采取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合理增加种植密度,行距28cm,株距22cm。

2.2.4 种薯切块,实施倒芽播种 切块前每个人准备切刀2把,准备好75%的酒精或0.5%的高锰酸钾消毒液1盆,将切刀浸入消毒液消毒,切块时每把刀切完1个种薯后浸入消毒液消毒1次,换用另1把刀切下1个种薯,2把刀轮换消毒使用。切块时要尽量利用顶芽优势和切成方形减少伤口面积,保证每个薯块上有1~2个芽眼,重约27~30g。切块在播前1~2d进行,切后按切块在母薯上部位或出芽情况分类,为减少田间或催芽过程中烂薯,可在切块后约30min,伤口仍潮湿时用4∶4∶100的72%甲基托布津+滑石粉配成的消毒粉封闭伤口。然后摊开在阴凉干燥有散射光处,待伤口愈合即可催芽或直接播种。

播种时采用倒芽播种方法:即将种薯的切面向上放,将种薯的芽眼向下放。这种方法是先扎根后长芽,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实现早生快发的目的,从而达到高产稳产。

2.2.5 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 机械化生产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特别是马铃薯种植。大面积生产种植,推广农业机械化,一方面可节省劳动力,节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

2.2.6 微膜覆盖技术 马铃薯在放完种后,过去的生产习惯是不作任何覆盖的,这对马铃薯的正常生长不利。因为南方的冬天也有霜冻的时候,出现严重的低温霜冻必然会受到冻害。但采用微膜覆盖,可以防止霜冻为害,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加速长根发芽,提高成苗率,同时控制杂草生长。具体方法是:(1)采用人工播种的,放完种薯后先覆盖少量泥土1次,整平畦面,再盖微膜。盖膜后跟着就覆盖1次泥土压着微膜,以免风吹开。(2)采用机械化作业的则用播种机一边播种,一边盖膜覆土。全程配套播种、盖膜、覆土相关集成技术同时完成。

2.2.7 免耕栽培技术 在2010年冬季,该项生产技术在我市属首次试点推广,地点在罗平镇黄牛木村桥头垌,面积1.23hm2。试验品种为粤引85-38脱毒种薯,播种时间11月15日,收获时间2011年3月5日。具体技术要点是:不需耕耘与整地,按照上述要求的株、行距放种,在放种前施足基肥(700kg/hm2有机质肥料)。放完种后按畦面宽80cm覆盖稻草10cm厚度,跟着在畦沟中挑一部分泥土覆盖在稻草上面,以防被风吹走。泥土的压力以风不能吹走为宜。整个生长期的施肥、用水、防治病虫害都与对照区的常规栽培方法要点相同,但长相与产量则不同,增产率达14.9%。

2.2.8 晚疫病避病技术 在选择脱毒种薯的基础上,改进不同的栽培要点,创新高产栽培技术,有利品种趋利避害,以实现避免或减少晚疫病的发生为害。

(1)突出早播。改变过去传统种植观念,抓主动,抢时间,早播种,为来年的早稻春播、春插提供有效的时间准备,从而达到全年“稻、稻、薯”双丰收的目的。抓紧在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气温16~18℃的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提高其生长发育的有利因素,避开高温阶段季节,从而营造减少或避免有利于晚疫病发生的自然条件。

(2)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改善土壤环境小气候,为马铃薯早生快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土壤养分的情况,我市适宜种植马铃薯条件的土壤大部分都缺乏钾元素,其次是磷元素。针对这个情况,在基肥施用过程中要坚持重施钾肥和磷肥,苗期肥水管理适当增钾补磷的施肥原则。整个生长期施肥标准是:生产目标1 000kg/667m2马铃薯产量,纯氮∶磷∶钾为5.5kg∶3kg∶12kg。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能使马铃薯稳健生长,从而提高其植株的抗病、抗旱、抗寒能力。

(3)科学用水。马铃薯的一生中既喜欢水,但又怕水。当遇旱时,会影响地下部的薯块澎大,地上部的植株受到抑制生长,此时病害感染也较易发生。水多会出现根系腐烂,植株枯萎。所以,马铃薯的生长对水特别敏感,即使遇旱,只采用灌入半沟的跑马水,使其慢慢渗透,以达到最佳的需水量,供其正常生长。

2.3 项目效益分析

2.3.1 经济效益 近年来,罗定市委及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狠抓冬种生产,将马铃薯生产发展当作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项目来抓。通过高产示范、以点带面,全市从2007年的几百hm2,2010年发展到26 000hm2,2007-2010年全市累计推广面积4.8万hm2,总产值达到1.598 8亿元,纯收入达8 707.15万元,经济效益巨大。

2.3.2 社会效益 通过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一是带动农民增加收入。2007-2010年带动12 000户农民合计增收8 707.15万元,平均每户增收7 256元;二是增加务工就业率;三是推动运输服务行业,从而带动了农业、商业、工贸等各项服务的互动,促进了各项业的经济发展;四是提高脱毒种薯覆盖率,占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的95%以上。

2.3.3 生态效益 为实现我市“稻、稻、薯”3熟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理念,推广种植马铃薯生产,一方面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因为马铃薯属地下果实作物,全身是“宝”。当薯块膨大生时,其根系生长力强,可加速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小气候环境。另一方面,马铃薯的茎秆、叶片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且易腐烂,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将其茎秆叶回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后茬作物提供全价的土壤肥力。

3 与当前国内外同类技术主要参数的比较

3.1 脱毒种薯增产明显 本项目针对我市脱毒马铃薯良种覆盖率低,配套技术措施不完善等实际情况,提出加大脱毒种薯配套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脱毒种薯的覆盖率,扩大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通过2007-2010年4a在我市试验示范推广,证明了脱毒种薯与未脱毒各种薯比较增产20.5%~31.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3.2 配套优化集成技术措施先进 项目优化集成大垄双行、倒芽播种、机械化作业、微膜覆盖、免耕技术、晚疫病避病技术、配方施肥等先进栽培技术。这些技术有些在我市市是首次推广应用,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马铃薯综合增产率达到20%~35%。

3.3 探索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产业带动的有效形式。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以公司为技术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带动”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为脱毒马铃薯及集成技术的快速推广提供有效的手段。

3.4 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 几年来,我市通过引导本地公司和引进外地公司大力发展冬种马铃薯生产,采取公司与当地农民签订马铃薯生产合同的订单生产合作模式,公司负责产品收购,农户负责生产,全面推广马铃薯订单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理念实行连片种植,产销对接,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为马铃薯脱毒种薯大面积推广种植保驾护航。

4 应用情况

2007~2010年全市累计推广种植马铃薯脱毒种薯4.8万hm2,4a累计平均产量1 725kg/667m2。累计示范点24个,示范面积1.24万hm2。举办科技培训班20期,共培训农民0.41万人次,共发放技术资料1.05万份。2007年,引进荷兰15、大西洋2个品种的脱毒种薯在太平等镇建立示范点进行示范,其中荷兰15引种面积200 hm2,大西洋300 hm2。当年荷兰15平均产量1 430kg/667m2,大西洋平均产量1 217kg/667m2。当年全市推广面积500 hm2,平均产时1 302kg/667m2。举办科技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 500份。2008年,全市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荷兰15种植面积达3 000hm2,大西洋种植面积达5 000hm2,全市在罗镜、太平等镇设立6个示范点。当年荷兰15平均产量达1 550kg/667m2,大西洋1 246kg/667m2。当年全市推广面积8 000hm2,平均产量1 360kg/667m2。举办科技培训班5期,培训农民8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 500份。2009年荷兰15引种面积5 000hm2,大西洋8 000hm2,粤引85-38引种500hm2。荷兰15平均产量达1 620kg/667m2,大西洋平均产量达1 320kg/667m2,粤引85-38 1 930kg。当年全市推广面积13 500hm2。举办科技培训班5期,培训农民达到1 2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 000份。2010年全市进一步扩大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荷兰15种植10 000hm2,大西洋种植9 000hm2,粤引85-38种植7 000hm2。全市举办6个高产示范点,面积6 000hm2,各镇也分别兴办100hm2以上的高产示范点,包括分界镇等。同时在示范点中还兴办高产攻关田(1块667m2以上)。通过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促进了我市马铃薯大面积平衡生产。2011年3月10至15日,由市农业局组织验收专家组分别对各高产示范片、攻关田进行核查验收。通过对品种的实地丈量验收:太平镇埒口村高产示范片平均产量达2 305.8kg/667m2,攻关田粤引85-38种植1.18hm2,总产达3 856.1kg,产量达3 267.9kg/667m2,获全市第一名。罗平镇营下村种植大户彭红梅,种植荷兰15连片100hm2,平均产量达2 119.5kg/667m2。罗镜镇椽安村攻关田粤引85-38种植1.08hm2,总产达3 068.7kg,产量达2 841.1kg/667m2。罗平镇黄牛木村攻关田粤引85-38种植面积1.17hm2,总产达3 063.1kg,产量达2 618kg/667m2。

5 项目技术的创新点

5.1 集成创新先进生产技术 为了项目顺利实施,达到效益最大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集成创新了包括大垄双行、倒芽播种、机械化作业、微膜覆盖、免耕技术、晚疫病避病技术、配方施肥等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

5.2 探索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产业带动的有效形式。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以公司为技术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带动”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鉴于目前我市科技推广人员数量小、面对面、手把手的推广模式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在探索和创建新型推广模式过程中,实施以下4种技术推广方式:一是有组织的传播,通过示范单位、推广点、农业科研单位等进行技术推动;二是传统的个人传播、通过示范推广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身教言传进行传播;三是通过全市1 000户科技示范户的传播;四是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包括电视、广播、咨询电话科技服务热线、发放技术资料和技术光盘等。

5.3 引入激励机制 为了加快脱毒种薯的推广速度,鼓励科学种植,我市制定了创建示范点和高产攻关田奖励方案,对当年创建示范点和攻关田达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5.4 建立生产新模式 为了促进马铃薯产供销一体化生产,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

6 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1)马铃薯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市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仍以鲜食菜用的品种为主,用途单一。马铃薯产品主要依靠外地客商订购,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带动。建议大力引进推广加工型的马铃薯新品种。同时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建立“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把我市马铃薯产业做强做大。

(2)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今后应多举办技术培训班,特别是病虫害防治和新栽培技术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冬种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为我市粮食生产上新台阶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罗定市配套技术马铃薯
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
马铃薯有功劳
桑树穴盘育苗组合配套技术要点
罗定市2015-2017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效果比较
定边马铃薯
胖胖的马铃薯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
气象因素对罗定市主要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罗定市海洛因吸毒人群应用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生活质量调查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徐薯22号种植配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