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结合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治疗眼病
2020-05-18李德罗文玉
李德,罗文玉
(1.西充年高眼科 门诊部,四川 南充 637202;2.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0 引言
干眼症是临床产检一类眼科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眼角膜泪液减少,发生干燥,特征为泪液质变或量变,进而导致动力学异常,产生泪膜不稳、表皮损伤等情况[1]。此类疾病的病理机制和原因仍然没有完全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与用眼过度、眼疲劳和长期错误使用电子产品有着密切联系,尤其近年来此类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趋势。目前临床干眼病治疗时没有一个彻底性治愈方式,仅有利用外用方法进行治疗,而在中医领域中,此类疾病可以采取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诊治,辅助效果方面的优化[2]。本次研究就此类疾病治疗中病证结合辩证治疗方法的效果情况进行简单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所收治干眼病患者中,选取70 例作为研究群体,并利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在观察组之中,患者年龄在31-72 岁,平均(59.2±7.7)岁,证候具体包括肺肾阴虚、肺阴不足、气阴两虚、湿热伤阴四种。在对照组之中,患者年龄在30-73 岁,平均(59.8±7.9)岁,证候具体包括肺肾阴虚、肺阴不足、气阴两虚、湿热伤阴四种。所有受试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存在着干涩、异物感和疲劳,并伴有灼烧感,第一次来进行治疗,之前没有过治疗,也没有结膜炎或相关疾病造成继发干眼症,全都是原发性疾病患者,没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中医药治疗禁忌症,排除不符合以上标准及治疗不耐受、不依从患者。所有资料对比时可以发现,两组受试者基础资料之间没有较明显的不同之处(P<0.05),可以进行不同方法的效果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进行人工泪液治疗,利用右旋糖酐70 滴眼液治疗,每日进行局部点滴三次,每次一到两滴,双眼都是如此[3]。观察组则在这样的治疗方法之外,再利用中医辨证治疗。如肝肾阴虚则辅以使用祀菊地黄汤加减,包括枸杞、菊花、女贞子、桑葚、茯苓、党参、当归、丹参、龟板、山药、获神、木贼、密蒙花、灸甘草各10 g,其中龟板要先煎,并采取熟地20 g,龙骨和牡蛎各30 g,也需先煎。如肺阴不足则采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包括白芍、玄参、牡丹皮、生地黄、麦门冬各10 g,而甘草3 g、薄荷6 g。如气阴两虚则利用生脉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包括太子参、茯苓、枸杞、麦门冬、牡丹皮、熟地黄、山茱萸各10 g,菊花和五味子各6 g,甘草3 g。湿热伤阴则采用甘露饮加减,包括生地黄、天门冬、石斛、茵陈蒿、麦门冬、赤芍各10 g,炒黄芩、枳壳各6 g,甘草3 g。如患者伴有眼胀则增加使用先煎石决明20 g,决明子10 g。如伴有眼红,则增加桑白皮10 g。存有眼痒则增加使用地肤子、白鲜皮各10 g。出现角膜染色则增加使用蝉蜕6 g,密蒙花10 g。所有中药方剂都利用水煎,每天早晚口服,连续使用四周最后进行疗效的观察。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治疗后的泪液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实验(SIT)、角膜荧光染色(FL)、中医证候积分、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和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情况进行一个观察,从而分析治疗效果方面有无不同之处。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都利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客观录入,准确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泪液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实验(SIT)、角膜荧光染色(FL)、中医证候积分、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和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利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采用t 和χ2检验,当P<0.05 时,表示差异较为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UT、SIT、FL 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对比。采取治疗措施之后最终结果对比则可以发现,观察组在BUT、SIT、FL 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都相对较好(P<0.05),效果更加可观,临床治疗后成效更优。两组患者BUT、SIT、FL 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对比,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UT、SIT、FL 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BUT、SIT、FL 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BUT(s) SIT(mm) FL(分) 中医证候积分对照组 35 5.02±0.75 3.52±0.41 2.12±0.14 5.46±1.24观察组 35 5.81±0.73 4.39±0.51 1.59±0.12 3.47±1.12 P -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SRI 和SAI 情况对比。进行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SRI 情况与SAI 情况相对更好一些,明显要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临床治疗效果相对更加可观。两组患者SRI 和SAI 情况对比,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RI 和SAI 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SRI 和SAI 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SRI SAI对照组 35 0.71±0.39 0.59±0.41观察组 35 0.46±0.27 0.42±0.13 P - <0.05 <0.05
3 结论
近年来临床干眼症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趋势,由于病理改变复杂,与遗传、内分泌、外部环境、眼疲劳等有着密切联系,传统西医治疗过程中都会采用人工泪液润滑滴眼,进而代替分泌不足的泪液,但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4]。就目前的临床治疗来说,西医所采取治疗都属于对症治疗,而缺乏真独行的治疗,特效或特殊疗法相对较少,一般都是采用人工泪液进行滴眼,代替分泌不足的眼泪。但就此类治疗方法及相关治疗药物来看,此类药物属于泪液的替代,缺乏自然性等特点,长期使用也会面临一定副作用,容易对结膜上皮细胞带来一定刺激和损伤,从而加重眼部刺激破坏泪膜。而中医在这方面则具备着一定针对性,中医干眼症治疗时,可以充分起到一个病证结合、辩证治疗的作用,更加具备针对性。一般此类疾病在中医领域中归为神水将枯、神气枯卒和燥症的范畴,与肺、肾、肝、脾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认为肾是水下源,肺是水上源,而脾则主要是用来运化水湿。由于肝肾同源,而肝开窍于目,所以中医认为泪液也是肝之液,与肝脏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与肾脏和肺脏有着密切关联。而在临床辩证过程中,则可以具体分为肝肾阴虚、肺阴不足、气阴两虚和湿热伤阴四种,这四种是相对常见的证候类型,一般肝肾不足则出现肝脏血亏,从而导致化生之源不足[5]。
如上所述,对于干眼症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而言,病证结合可以较好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从而起到一个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也相对更为可观一些,可以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