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止园植物景观及其审美分析*

2020-05-18徐晓晴胡运宏

广东园林 2020年2期
关键词:园主芍药植物

徐晓晴 胡运宏

XU Xiao-qing,HU Yun-hong*

江苏常州止园,是明代望族吴氏家族的园林产业之一,园主人吴亮字采于,号严所,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①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二十九[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影印本.,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止步官场,回籍退隐,全心营造止园②吴亮.止园集[M].明天启元年刻本.卷首《止园集自叙》有“出塞迨挂冠归,治园青山门外,畅怀舒啸,或嘲弄风月,品题花鸟”,可见回籍退隐是营造止园的直接原因。。作为市隐之园,由《真止堂二首》中“即日弃其官,行行至斯里”“吾生行归休,今朝真止矣”③吴亮.止园集[M].明天启元年刻本.卷五至卷七为《园居诗》,收录吴亮居住止园时所作的诗篇;卷十七收录《止园记》,详细描述了止园的建造与经营。后文所引有关止园的园诗、园记,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此书。可看出,止园之“止”蕴涵着止步官场、归入山林的寓意。基于决意归隐的心境,园主对于自然真朴颇为崇尚,止园景观整体呈疏朗之态,但在植物营造方面却并未排斥艳丽之色,从而形成淡妆浓抹共相存的植物特色,繁丽与恬淡在植物风光的营造中达到了平衡。在这种视觉基础上,止园的植物景观还营造了多重意境,统一于“以止为美”的理念之下。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解读《止园集》中的园记和数十首园居诗,结合明代画家张宏《止园图册》中的画面呈现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止园植物的景观特色和审美意境。

1 止园复原概况

止园位于武进城北的青山门外,即今江苏常州关河中路以北、晋陵中路以东的区域,旧址内止园已踪迹全无,现为常州新天地花苑和怡康花园小区。止园虽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不辨痕迹,但遗留下来的丰富图像和文献材料为园林研究者提供了复原依据。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围绕明代画家张宏绘制的《止园图册》进行园林绘画研究,在多部著作中深入分析了图册的构图方法和绘画技巧[1~3];2010年园主吴亮著作—《止园集》的发现,推动了止园的复原工作;2015年中国园林博物馆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对已经消失的止园进行复原研究,由上海工艺美术大师阚三喜制作止园模型并展出。黄晓、程炜、刘珊珊等学者以《止园集》《止园图册》和常州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为复原依据,制作了止园复原平面图,出版《消失的园林:明代常州止园》[4]一书详细记录了复原过程,复原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园主吴亮本身爱好造园,园记中提到“余性好园居,为园者屡矣”,在修葺止园之前吴亮曾建造多个园林,包括小园、白鹤园、嘉树园,止园与其父生前居住的嘉树园隔水相望。依照《止园记》中的描述,止园面积约五十亩(约3.33 hm2),“水得十之四,土石三之,庐舍二之,竹树一之”,水景占比十分之四,假山置石占十分之三,园林建筑占十分之二,植物占比十分之一。虽然这四类要素的面积比例不完全准确,但由《止园全景图》(图1)来看,园林三面环水,因园主人偏爱营造水景,在规划上“弃土为池”,全园确是水域面积占比最大。根据复原的平面图,止园分为西区、中区和东区3 部分,以规、矩二池及中坻为中区,其西为西区,其东为东区,建筑多集中在西区和东区。西区主体为真止—清止—坐止三堂和华滋馆,以及龙珠池、芍药圃、鹿柴等景点,体现园主生活意趣;中区南北为池,中坻置梨云楼,楼四周环植梅树,为观景宴饮之所;东区在布置上有明显的南北轴线序列,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怀归别墅、水周堂、鸿磬轩和大慈悲阁,轴线东部为水岛和稻田。全园以水景贯穿,建筑布置疏朗,美石佳树皆因境而生,表现出隐居田园、悠然自得的氛围。

2 植物种类与分布

《止园记》和《园居诗》中记载了止园部分植物的位置及相关描述(表1),根据文字叙述以及《止园图册》展现的植物特征,推断并绘制部分植物分布图(图2)。园中大部分为乡土适生植物,竹、松、柏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植物在园中频繁使用,色叶树种和花卉如桃、梅、芍药、木芙蓉等,为园景增添了光彩。

各处植物景观的营造随园内大小水面、层叠假山各有不同。沿大片水域多植柳树、梧桐、竹子、柏树等树形优美的植物,突出枝叶姿态,与平静的水面互为衬托;而在规池、芙蓉溪和水周堂前的3 片小水域,沿岸以莲、木芙蓉装点修饰,营造亲水的休闲环境。园内有芍药圃、狮子座、鸿磬轩、飞云峰4 处假山:芍药圃种植大量芍药参差于石间;狮子座的植物景观则删繁就简,以竹林烘托佛国的幽静氛围;鸿磬轩院落的假山较为平缓,多植杂木;而飞云峰则凭三两松树立于其间,以享受登山“抚松”之趣。止园虽以归隐为主题,园主崇尚自然,追求清新高雅的文人风格,但不会拘泥于营造平淡素净的视觉效果,而是将含蓄与华艳、纯朴与绮丽结合,营造出亲切自然又富含生机的独特风景。

3 植物主要功能

园记中对中区植物功能作了总结,“南树桃数百,花时繁艳,即远望足饱吾目;北植松竹梧柳,以障市氛;中树梅亦百计,皆取其干老枝樛,可拱而把者”,将植物按南、北、中位置,分别赋予观望、障隔和把玩的功能。同时,《止园记》中提到因园中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凡园中有隙地可艺蔬”,园主人在最初规划时就计划在园中的空余地域种植果蔬。综上,将止园内的植物功能总结为观景饱目、把玩细品、屏障分隔和蔬食生产,进行分析。

3.1 观景饱目

《长物志》中有云“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记”[5],止园中植物的大面积群植是最突出的配置手法,成为园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以梅花、桃花最为特色。吴亮对桃、

梅有着异于其他植物的喜爱,园记中记载先前每到春季桃花和梅花盛放时,外出赏花的游人如蚁,名胜景点内的花木时常呈狼藉之态,吴亮“无奈沉湎之狼戾,恶少之摧折,正恐数年之后,无梅并无桃矣。”于是在止园内群植大量桃、梅,以抚慰忧虑之心。吴亮将梨云楼处的梅花林归为“拱而把者”,南岸桃坞才是观景佳处,在矩池南岸堆土成冈,植以数百桃花作为梨云楼南望之对景,春日繁艳,足以饱目。

表1 止园植物位置及相关描述

园中有显著观景效果的植物景点还有西区的芍药圃和东区的水周堂、鸿磬轩、芙蓉溪、柏屿等等。芍药圃中的芍药,在春日花开季节尤为绚丽,犹如平铺的帷帐,灿然盈目。东区水周堂面水而设,水中莳植荷花,堂两旁植桂花数丛,吴亮诗《桂林》中提到“丛桂森森未可攀,天香万斛满空山”,可见桂花种植繁密、香气扑鼻之壮景。水周堂后为鸿磬轩,轩前植有“玉兰、海桐、橙柏、杂树,皆盘郁”等繁茂花木,点缀于假山奇石之中,为山石增添灵韵。芙蓉溪沿池遍植木芙蓉,《止园记》中记载“秋深花盛开,望之若锦”,每到深秋从北部石台上俯瞰,灿如锦缎。柏屿三面为水,为园东一半岛,中有数十株老柏树,作为北水榭的对景隔水相望,岛上列柏葱倩,如同画笔在日光下挥染阵阵青晖。

3.2 把玩细品

自古以来,民俗文化中就有“折柳送别”“端午插艾”“重阳佩茱萸”的传统,而核桃Juqlans regia、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 等植物果实也常作为文房雅玩之上品,置于案牍几架上为文人赏玩,可见植物的折取玩弄对于古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娱乐活动,富有强烈的文化寓意。明代张谦德的《瓶花谱》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其中第三节《折枝》便详细记载了折取花枝的注意要点,除此之外还有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王象晋的《群芳谱》等著作涉及植物的采集和玩赏,由此可窥当时花木品玩之风的盛行,而止园诗文中亦有所记载。

由于中区梅林植于梨云楼两侧,对比桃坞更为近人,易于接触,由园主归纳成为“拱而把者”。《止园记》中有大量篇幅描写赏梅风光,《园居诗》中更是有《梅花九首和高太史韵》,与明初著名诗人高启的《梅花九首》相唱和,以表达对梅的喜爱。诗中曰“何郎欲问春消息,探取琼枝几处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吴亮用探取花枝的方式,跨越时空与咏梅知音对话,告知春回大地的消息。园中的生活情趣不仅于此,园记中还提到“木末有藤花下垂,春来斐亶可玩”,指园主时常抚弄古木末梢的藤蔓花朵,可见妙趣横生,颇为可爱。

3.3 屏障分隔

根据前人对止园地理位置的推定可知,止园离市中心“瓮城”仅约3 km,但由于其外部交织水网而人迹罕至[4]117。《止园全景图》中可隐约窥见园林西南部繁华的街市景象,同时园西部至西南部边界有大面积竹林,可推测竹林有隔离喧嚣的作用。《竹香庵五首》中有“旁舍连高竹,风吹细细香”“修纤无限竹,处处待高人”的描写,“修纤”可见竹子的形态细而长,“连”和“无限”表现竹林种植非常繁密,连绵无际,符合屏障视听的功能需求。同时,《止园记》中直接指出“北植松竹梧柳,以障市氛”,明确了园北也与市井相邻,易受噪音干扰,因此才植松树、竹林、梧桐、群柳,障隔外部喧闹的氛围。

3.4 蔬食生产

园记提到,园主将园林东侧整理为平地,将矮墙撤除换为篱笆,集中种植农田15 亩(1 hm2),中区土地的“弃耕为池”得到了一定弥补。除了集中种植农田,在庭前院后还植有大量可供食用的瓜果,如狮子座以北植有梨、枣,竹香庵前植香橼,这3 种都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黄晓等[4]134在对止园的复原中,推断出真止堂前的4 株高大乔木为杨梅Morella rubra,四月开花,夏季结果,同样具备生产效用。除此之外,园中富含药用价值的植物也不少,芍药圃中有百株芍药,在间隙处以紫茄、白芥、鸿荟、罂粟等布置其中,这些植物都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6]中有详细的药效记载:紫茄蒂可治疗紫癫;白芥能消减反胃和毒疮的病痛;鸿荟有治疗胸痹、咽喉肿痛的功效;罂粟对治疗反胃、胸闷痰滞有一定效果。

4 植物审美意境

园记中记载“顷从塞上挂冠归,拟卜筑荆溪万山中,而以太宜人在堂,不得违咫尺,则宿舍兹园何适焉。”吴亮本有归隐于山水的初衷,奈何母亲在堂,只能选择修葺旧园,作为“市隐”之地。“但得止中趣,荣名如敝屣”,他将荣誉功名比作破烂的鞋子,只愿“一归万事毕,脱屣向山林”,褪去功名,归于自然,将止园当作退隐的最终居所,“向”字饱含了身心对“山林”的渴望,而“山林”二字所具的植物意象,正是象征了园主理想的整个精神家园。

4.1 避居理想之美

明代晚期,朝政黑暗,内忧外患,辞官回乡的官员倍多,建园避居也成为退隐生活的一个普遍选择。止园的诗文中,对于园景意境的描写常常体现隐居之美,使人追求远离世俗的境界。水周堂前丛桂森森,幽香的桂花味惹人流连,吴亮在园诗《桂林》中感叹“何须招隐?”登柏屿,岛中有飞鸟盘旋,衔取枝叶以集“林薄”,“林薄”指交错纵生的草木,在《晋书•束晳传》中有“忠不足以卫己,祸不可以预度,是士讳登朝而竞赴林薄”[7],可见其中的“林薄”与“朝堂”相对,暗指隐居之所。

止园致敬了许多陶渊明返乡的经典诗篇。《梅花九首和高太史韵》中“问年惟有松偕老,开径还同菊未荒”致敬了《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8]460,“三径”指“退隐居所”,松菊亦是忠贞坚强之物。中坻“桃源问津”的设计思路是来源于《桃花源记》这一不朽佳作。桃花寓意着理想世界,已经成为了避世隐居的文化符号。吴亮企图在自家私园中创造一个世外桃源,作为自己避居的精神家园,营造出一片理想之境。

4.2 礼佛禅思之美

止园东区轴线的北端,于石台上建三层楼阙大慈悲阁,作为吴亮母亲的礼佛之所,阁内置观音大士像。大慈悲阁是止园景观的高潮和标志,在园中多处景点都可欣赏到,同时也成为登高观景佳处,周边多植梧桐、翠竹等植物以烘托宗教氛围。

“苍梧翠竹”皆为清韵之物,植于大慈悲阁前后。梧桐木具有良好的共鸣性,自西晋起就有人将桐木刻成鱼形,制成击鼓用具,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有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打之,则鸣矣”[9]。“桐鱼”即“木鱼”,常作为诵经礼佛时所扣的佛教法器,毛滂《陪曹使君饮郭别乘舍夜归奉寄》诗中的“回头一笑堕渺茫,卧听桐鱼唤僧粥”[10]就是用来描绘佛家的生活场景。

止园中植有大片竹林,园主有意将建筑建于其中,如竹香庵、清止堂、清籁斋面竹而设,大慈悲阁“前后皆梧竹,有清樾”,由此可见“竹海听风”已然成为园主的一项重要的园林活动。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竹境通于禅境的艺术构思,园记中“从竹中入,有阁翼然”与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1]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竹常用于佛教园林造景,置身竹林、耳闻青色,则如同远离尘嚣,觅得禅境之美。

4.3 文人雅植之美

止园也是吴亮和友人们吟诗作赋、饮酒浩歌的场所,植有松、柏、梅、菊等饱受文人喜爱的清雅植株。松和柏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于表现品质的坚贞和不屈不饶的品格,止园中也有多植。同时,诗文中多次提到“抚松”这一高洁志趣,手抚孤松,仰天长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也提到“抚孤松而盘桓”[8]461之举,可见“抚松”是古代文人理想生活状态的一个共同缩影。

诗《梨云楼》中曰“尽道迷花不事君,酒徒歌伴长为群”,梨云楼两旁,梅花的盛放成就了吴亮与友人的相聚。梅花的生命力极强,严寒之中为百花之先,对梅的称颂大量体现在赏梅创作的诗文中,如“翠微独傲千寻雪”的高傲不屈,“香魂独自伴苍苔”的朴华无实,“不向玄冥怅夕晖”的心胸开阔。将梅景作为止园中坻的主要景点来布置,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象,表达了园主自身对这些高洁品质的追求。

4.4 田园野趣之美

止园中的造景不见华丽奢靡,而是营造一派富含乡野情趣的自然美,除了大面积的果蔬种植,还有青苔、菉葹、枯藤、野竹这类天然植被。园中青苔数量非常多,在水边、墙壁、小路上都长有,常常沾染到衣袍上,惹人注目、富于野趣。诗《由别墅小轩过石门历芍药径》中道“荒涂横菉葹,呼童荷锄删”,芍药径周边的荒涂地中荩草和苍耳横生,需要吴亮时时呼喊孩童用锄头清理,这种人与自然间的互动为止园更增添了一抹生机。

动物在止园内也是重要的景观元素。园诗和园图描绘了莺、黄鹂、鱼、鹿、蛇、鹤、蜗牛、鸭、鹅等动物,它们在园中或是圈养观赏,或是留迹云游,与园中“深树”“曲藤”等植物景观相辅相成,一同展现出山林的自然朴实之态。

5 结语

“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12],在中国古典造园中,植物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姿态、色彩随时间动态变换,为山水园亭增添光彩。本文通过总结《止园集》《止园图册》中的植物描绘,来探析止园植物的景观及意境营造。止园的植物材料不求奇花异草,华丽与质朴相协调,不仅满足视觉层面的审美需求,还把园主的隐逸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止园植物的聚焦,可窥得数百年前的故园盛况,探索园主“知止则止”“以止为美”的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园主芍药植物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芍药为谁生
还原
生活的三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