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的花卉主题园构建探析

2020-05-18蓝蕾

广东园林 2020年2期
关键词:岭南花卉园林

蓝蕾

LAN Lei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动,人们对特色花卉观赏的需求日趋多元。构建花卉主题园是花事呈现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一座城市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以花卉为主题的公园、游园、园中园发展迅速,出现了形式新、种类多的花卉主题园。然而现今的花卉主题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缺乏深入思考,往往出现景观趋同化;园中多展示花卉品种,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景观缺乏内涵等。本文以深圳市龙华区清湖文化公园的月季园改造为例,在充分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特色花卉主题园,使地域文化与花卉景观在传承与创新中得以共生。

1 清湖文化公园概况

深圳清湖文化公园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清湖社区,场地北侧紧邻清湖三界庙及清湖村廖氏祠堂,南侧靠近工业区,东北侧紧临大和路文化游园,总面积约6.5 hm2,建园近8 年。园区为低山丘陵地形,现有景观风格糅杂,山体植被杂乱,郁闭度高但植物特色不凸显,公园缺乏文化特色风貌。

对项目场所及周边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研,结果表明清湖社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岭南地域文化资源,且根据上位绿地风貌规划,该公园的主题风貌定位为现代岭南风韵主题公园。为做好景观提升工作,并表现出对自然和场所的尊重,将多场所的“解读和书写”作为设计出发点,强调对场所的充分理解和深入体验[1]。

一座城市具备浓厚的地域文化尤为可贵,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城市发展的方向[2]。借助本次公园整体景观提升的契机,对地域文化—清湖三界庙的传说进行全面梳理与凝练,着重提取“清湖”地名传说与当地相传700 年的“三界羽化为神护清湖”的民间故事作为景观脉络的切入点,根据传说故事的发生序列,结合场地关系,以叙说的形式,将公园重新划分为“鹤舞清湖”“探花归田”“三界茗诗”“立庙赐福”4 个景观主题分区(图1),其中“鹤舞清湖”核心景观区为原有园中园,位于公园的西北侧,占地面积5 400 m2,现状地势平坦且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但具备最佳的造景基础条件,通过营建花卉主题园(图2),突出表现地域文化与公园主题花卉景观风貌。

2 花卉主题与设计原则

2.1 规划设计构思

植物主题园是主题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具有某一相同特质类型的植物以及植物符号元素为主要构景要素,以植物的品种展示、特色观赏为主要功能,兼具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的功能特性[3]。花卉主题园属植物主题园的范畴,基于项目地域文化的挖掘,花卉主题园选取月季Rosa chinensis 作为主题花卉,原因为:1)传统花卉应与地域的历史性相符。清湖村作为深圳最早有人群居住的村落,见证着城市文明发展的进步,也留存不少文化瑰宝。而月季是中国的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英国植物学家麦克因蒂尔的《蔷薇故事》[4]一书中,不但认为中国是月季的发源地,而且认为“在近代月季花的生命里,流着中国月季的一半‘血液’”。早在《贾氏说林》等文献记载,中国有栽培玫瑰Rosa rugosa、月季、木香花Rosa banksiae等野生蔷薇属植物的悠久历史[5]。故月季适用于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主题花卉。2)花卉的象征意义应与区域的人文精神相契合。月季素有“花中皇后”之称,又称“月月红”,因其有着四季有花、四时常开、适应性强等特征,寓意着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恰与一代代清湖人坚持“三界庙传说”的精神信仰,传承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良品德相契合。3)花卉气质应与园林风格相辅相成。月季是庭院的常用花材,其在中国的生长繁育历史上最早的记载是距今2 000 多年的汉武帝时代, 当时在上林苑中已种植了多种月季[6]。而且当今,传统文化正在重新获得尊重,因此,现代中国月季园的建设必然转向注重中国传统园林形式的营造。挖掘中国的月季文化,在运用现代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古典园林的语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月季园[7]。综上,清湖文化公园月季园是以“月季簇放粤园里,瑞鹤飞舞清湖中”为植物主题的具有现代岭南风韵特色的精品花卉主题园。

2.2 设计原则

2.2.1 多样性原则

月季的品种丰富,形态多样,不同类型的月季包含不同的品种,不仅在生态习性和生长状况特性上存在差异,花型、花色、花香等也有所区别。充分运用不同的月季品种,通过孤植、列植、组团种植等配置方式,提升主题花卉的观赏性。同时利用多种造园要素,围绕月季这一主题植物,营建园区内不同的景观功能空间。

2.2.2 生态性原则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环境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综合影响,尤其是关注影响月季在华南地区景观表现的关键因子,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为设计指导,构建科学的植物生态群落,保证花卉主题园景观可持续性。

2.2.3 艺术性原则

花卉主题园应加强植物造景手法和空间布局的艺术性,力求做到小巧且精致。在植物配置方面,应通过对比调和、多样统一、节奏韵律等原则突出植物的自然艺术美;在空间布局方面,传承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关注点、线、面等景观序列的艺术处理,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创造无限的意境美。

2.2.4 文化性原则

基于地域特色的花卉主题园应重点突出文化性,关联月季文化和本土文化,将花卉主题园作为文化展示的平台,使月季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并以游赏、科普和宣传传统文化为主旨,通过花卉展示与园林造景满足大众的视觉享受,同时营造舒适的心理氛围,提升大众的幸福指数,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3 造景手法

3.1 还原“清湖”地理山水特征

水景是园林的灵魂,可为月季的观赏带来光影变幻的形声之美。清湖如今已无一处湖水,花卉主题园以还原清湖的地理山水特征为背景,紧扣“山、水、园”等景观元素,在全园中心区域挖湖还水,参照岭南园林的传统叠山理水手法,设一开阔水池景区,并通过收集雨水,增设水循环系统,实现水清如镜的效果。月季不耐水湿,不宜种植在邻水处,但可利用缓坡或高地片植丰花月季或茶香月季[8],结合树形优美的其他植物,于水面产生若隐若现的倒影,从视觉上扩大景观空间。同时将静水与动水相结合,以清远英石为原材料,在牧鹤亭塑造假山叠水。山石造景力求突出观赏性,工艺精细,剔透玲珑,正所谓“不看真山看假山”[9];并在活水源头处辅以月季等植物组团,通过水体的流动性增添景观活力,丰富空间层次。山石水景为“鹤舞清湖”月季园奠定山水格局,并重塑历史传说中清湖的意境脉络(图3)。

3.2 岭南园林的传承

岭南园林是地域文化载体,同时也是“鹤舞清湖”月季园的表现形式。岭南园林建筑、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四位一体,互相依存[10],所以结合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根据地形、建筑、山石等造园要素来营造悠远意境的园林空间,恰可烘托形态多样的月季。场地现有的连廊及周边的三界庙、老旧民房已凸显了岭南建筑风格特色,本次景观提升进一步明确全园的岭南园林风格,在现有回廊形成的围合式空间的基础上,增设轻盈的牧鹤亭、精巧的栈桥、景墙漏窗等,通过障景、框景、对景等古典园林手法,增加空间趣味性与观赏月季的体验感。折桥斜卧水岸,湖光潋滟;设置在视觉焦点处的亲水景亭,半隐在英石假山背后,含蓄自然。以岭南建筑风格为基调、丰富实用的园林空间最终实现,突显岭南园林“畅朗轻盈、兼容实用、精巧艳丽”[9]的特色。

3.3 现代技术的运用

为了使地域文化具有活灵活现的表现效果,融入创新理念与技术,在湖岸边设群鹤戏水的仙鹤铜雕,巧妙地结合现代雾喷系统,既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又为主题园增添若隐若现、恍如仙境的雾化视觉效果,从视觉感官上实现“鹤舞清湖”的空间画意(图4)。同时,以一面“鹤舞清湖”的现代工艺仿古主题浮雕景墙呼应地域文化(图5),描绘历史,重现“鹤舞清湖”的场景,寄予对古典山水园林的美好向往,为月季园游园增添文化韵味。

4 主题花卉“三境结合”的实践

4.1 注重改善植物生境

花卉主题园尤其重视植物的生境基础,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地形、生物因子等,通过现代园林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应用,提高植物的生长指数,保证小型环境生态的可持续性,也为其画境及意境的营造打下基础。

4.1.1 土壤生境改良

月季喜光但忌烈日,耐旱、忌积水,喜温暖气候,冬季气温低于5℃进入休眠,夏季持续高于30℃进入半休眠。因此应选择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排水良好的环境,并以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pH6 ~6.5)为佳[11]。为确保花卉主题园具备良好生境,在现状土壤检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研究与论证,根据月季生长特性,选用熟园土:有机肥:泥炭土:牛粪物:树枝粉碎物=5:2:1:1:1 的种植基质,为月季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并在地势低洼的土壤底部设盲管以加强排水效果。

4.1.2 地表覆盖物应用

花卉主题园融入了现代园林技术处理手法,使用草石隔根带将留白的草坪与果壳生态覆盖物收边隔离,在果壳生态覆盖物的基础下层铺设植草格,一定程度防止冲刷下陷,且作为观赏月季的驻足区域,加强游人与景观的互动。同时运用果壳对乔木、树状月季及古桩月季的树穴进行覆盖围堰,起到了保水保肥作用,改善植物生境。

4.2 突出植物画境营造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腊前月季》一诗中描绘了月季的形、色、香、韵,对月季花的赞赏入木三分:“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12]。而画境就是植物景观美学的外在形式[13]。本次月季园的植物配置对植物本身的美进行深入挖掘,围绕“形、色、香”表现月季美学特征,意在加强月季园的观赏性及体验性,凸显月季的精致美感。

世界优秀月季园如英国贝尔法斯特的国际月季园(Sir Thomas&Lady Dixon Park),日本大阪城公园(Utsubo Koen Baraen),国内的北京植物园月季园、深圳人民公园等,多采用传统的规则种植方式,在构图上呈几何体或具象形状,表现出人为控制下的图案美。清湖文化公园月季园的植物配置采用别具一格的自然式花境配置手法,通过结合岭南庭院空间塑造微地形,丰富竖向变化。同时充分运用树桩型或树状型月季、杂交茶香(大花)型月季、微型月季、地被型月季、藤本状月季等,选择适应华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的客观气候环境,抗性好、花期长的28 个月季品种(表1),尤其是加强对古树桩型、树状月季的运用,强化月季层次表现力,在注重预留月季生长空间的基础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实现“形”的丰富性。在花色的选择方面,为呈现月季花境的清新韵律,色彩大体呼应岭南园林精巧艳丽的特点,以粉色(占32%)、复色(占25%)、橙黄色(占18%)、红色(占14%)为主,辅以紫色(占7%)、白色(占4%)等,同时点缀丛生的狐尾天门冬Asparagus densif lorus ‘Myersii’ 及蓝色的鼠尾草Salvia japonica 收边,达到冷暖色彩平衡。在花香体验方面,注重花香品种的分布,其中‘绯扇’‘粉扇’等5 个品种均为浓香型,‘和平’‘金奖章’等5 个品种为中等香,‘电子表’及‘花车’2 个品种为微香。

表1 月季园中主要月季品种选择

在画境的构图上,不局限于仅对主题植物本身特色与质感的运用,同时加强与其他植物、园林建筑等的搭配,丰富层次,结合游览路线形成开闭有致的植物空间。进园初,即通过景墙、漏窗的障景手法,先抑后扬,两侧列植树状月季,形成垂直空间;而后至中心景观区域,为突出“清湖”,植物以开敞空间为主,两侧结合不同形态的月季品种,辅以微地形、草坪、地表覆盖物构成半开敞空间与开敞空间(图6),达到步移景异的植物景观效果。

4.3 构建植物意境

意境是基于画境,在实境的基础上“以有限空间,营无限意境”,强调植物文化及构建山水意境,使其更富有诗情画意,构成有别于西方传统园林的古典中国园林独特之处。

在植物文化运用方面,作为主题植物,月季代表“持之以恒、等待希望、美艳长新”,故在华南地区高温多湿的夏季怒放的月季,乃如张耒诗云“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荣谢色常同”(图7)。而植于湖岸边装点假山的石榴Punica granatum,则寓意“富贵、子孙满堂、无私与付出”,“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花也越发显得鲜艳妩媚。作为花卉主题园的点景树铁冬青Ilex rotunda,属乡土树种,因满树红色硕果又名“万紫千红”,进一步呼应岭南园林的植物意境。

清湖文化公园的月季园改造,以还原地理山水为背景,结合亭廊水岸构成以岭南建筑风格为基调的园林空间,整体注重植物群落色彩搭配、植物文化的应用,并营造“朝华抽曲沼,夕蕊压芳台”的月季景观,最终提供给游人多种观赏和体验的空间,勾勒“月季簇放粤园里,瑞鹤飞舞清湖中”山水画构图意境。

5 结语

花卉主题园作为集休闲、娱乐和观赏于一体的综合体,日益成为广大市民的关注点[14],发展花卉主题园时融入地域文化,加强地域文化的刻画,能提升花卉主题园的吸引力。文化主题植物园要创新,就需要在植物的文化意境和地域文化的挖掘上下功夫,只有将文化渗透到植物园中的各个景点,才能形成具有文化气息的旅游景观[15]。深圳清湖文化公园的月季花卉主题园,针对地域文化进行收集、提炼、运用及整合,通过岭南园林的造景手法,探究植物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联系,以现代的技术实践主题花卉的“三境结合”,营造了一处特色显著、具有文化韵味的花卉主题观赏景点,从设计构思与原则、造景手法、生境营造技术、品种选择与植物意境营造等方面为花卉主题园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岭南花卉园林
岭南荔枝红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花卉之二》
《静物花卉》
不辞长作岭南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