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低段数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0-05-18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富阳校区

青年心理 2020年31期
关键词:思达读思达上衣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富阳校区 陈 英

“读思达”是阅读、思考、表达的缩写。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即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初步掌握知识;思考是一个加工的过程,即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能够消化、理解,与其他信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知识;表达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即学生在重新组合信息之后,能够表达并应用出来。小学低段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才刚刚萌芽,而且数学有其独特的语言与思维逻辑,“读思达”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对他们是一种挑战,也是培养他们良好习惯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应用 “读思达”教学法开展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 提升。

“读思达”是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研究的教学策略,对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着积极作用,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个性化表达呢?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利用数形结合,降低阅读难度

数学语言逻辑性比较强,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降低阅读难度。直到十三四岁,儿童的思考都是以画面和图景为主的。如果想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图景可以起到激发他们的作用;如果希望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画面则能吸引他们去聆听并记住。因而当教师备课时,可问问自己:“我为我想教给他们的内容找到了合适的图景吗?”

以“做了24 件上衣和35 条裤子,还要做多少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为一套”一题为例。在这一题中,学生需要了解裤子与上衣的配套数据关系,再进行计算。虽然许多学生能够列出“35-24=11”的式子,却不明白其中的关系,只是因为这一部分正好学习的是《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道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问题的含意。比如,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上衣与裤子配为一套,在学生得出裤子数量与上衣数量相等的结论之后,再让学生分别用圆圈代表上衣,用竖线代表裤子,直观展现出上衣与裤子数量之间的差距,进而引导学生计算。当然,当数字更大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10 为单位,引导学生画图。教师引导学生以数形结合的方式阅读数学语言,不同的图示承载了不同的功能,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培养阅读习惯,做到咬文嚼字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做到咬文嚼字,抓住关键字圈一圈。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如在学习除法的定义时,学生要将“平均”两个字圈出来。以“把18 个西红柿分成9 份,每份有两个”为例。许多学生在读到这个问题时,一般会判断为正确,但在没有“平均”的前提下,可以1 份中有一个,1 份中有三个。再如在“男生有4 人,女生是男生的5 倍,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学生需要将“女生”“5 倍”和“一共”这三个词圈出来。其中“女生” “5 倍”指的是女生的数量,而“一共”指的是男生女生总体数量,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出现计算出女生数量就停笔的问题;或者出现要求求出女生数量,学生却求出总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可以使学生读懂问题,正确解答问题。

教师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读问题的正确率,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创设趣味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可以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生动鲜活的画面和绘声绘色的视听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本课的重点就是“余数都比除数小”,其他问题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这一定理时,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在动画中,小熊在修改作业,作业中的三个错误分别是“13÷2=5…3” “13÷2=7…1”和“15÷3=4…3”,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小熊找出其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并就修改的内容说一说为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在趣味视频的背景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了除数、余数、商和被除数在有余数的除法中的关系及意义,帮助小熊解决了问题,同时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又如在《万以内的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设计了“猜宝箱密码”的情境(见图1):三个宝箱的密码都是由6、7、0、0 四个数组成的四位数。解决问题从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乐思、善思,巩固数的组成和读写法,促进数感的形成。可见,趣味的情境更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

图1

四、培养提问习惯,促进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培养学生提问习惯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元、角、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有的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在超市中一些零食旁边标价9.9 元,9.9 元是什么意思?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在该学生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提出问题:爸爸给了20 元,买了一支冰淇淋花了15 元9 角,应该怎么计算;超市还有折扣活动,折扣活动是什么;等等。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表扬学生,然后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知识。提问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进行思考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地设计开放性提问的题型,如二年级的《认识除法》一课,可设计:有24个小朋友要坐船,每只大船可以坐4人,每只小船可以坐3 人,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提出:如果都坐大船要几只?都坐小船呢?或大船和小船一起坐,可以怎样安排?等等。围绕主题合理提问,层层深入,以达到深入研究问题、探清问题本质的目的。教师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和勇气,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五、分享解题思路,培养表达能力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表达的过程是学生整理思路的过程,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了解,使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更能对症下药。比如,在探究“小明家养的鸡比鸭多15 只,后来又买来15 只鸡和10 只鸭,现在是鸡多还是鸭多,多多少?”这一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有的学生假设最开始鸭有1 只,鸡就有16 只,再加上买回来的数量,鸡有31 只,鸭有11只,鸡比鸭多20 只。从学生的解题思路可以看出学生的智慧之处在于先假设一个数量。而有的学生则是直接思考第二次鸡比鸭子多5 只,第一次多15 只,一共多出20 只。从学生的解题思路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逻辑思维比较强,还有的学生始终难以厘清鸡和鸭之间的关系。因而教师要适时引领,让学生打破顺向思维定式,让学生的思维真正优化,不断地学会“数学地思考”,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求异求新。

教师让学生在想、说、辩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说清道理,在反思质疑、思维碰撞和智慧分享中逐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思路,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时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分享思路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最终有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学会等待,让学生“无所顾忌”。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有了适当的舞台,一只鸭子也会是一个顶呱呱的角色。

“读思达”教学法涉及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教师要把握读的策略、思的方法、达的技巧,提升自我的问题引思、倾听捕捉和引领提升能力的培养,让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真正落地。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读思达”扎根于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思达读思达上衣
好多字
浅谈搭配的学问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汽车轴承的疲劳耐久分析与研究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姜思达的人生三路向
胸前印字T恤 “怒刷”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