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前景
2020-05-18何一鸣
何一鸣,于 婷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中俄在开发北极油气资源方面的合作对加强中俄双方能源互补、扩大两国的经济影响力以及提高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参与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中国早在“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前就表现出对北极地区的浓厚兴趣,但直到2017年6月,中国相关组织机构在《“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提到要促进共同建设一条经过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1],北极才开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随后,中俄两国达成协议,共建“北极丝绸之路”,并着手落实北极合作相关项目。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就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身份定位、政策主张等做了明确表述[2],表明中国对北极的关注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虽然中俄在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将会给两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技术条件以及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等都是中俄北极合作进程中的巨大难题。在中俄共同推进北极合作开发的新时期,亟须对中俄北极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的前景、挑战进行详尽的梳理,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中俄北极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时机已成熟
(一)全球升温为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北极的平均气温上升速度远超其他地区。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1℃,北极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将上升3℃,小部分冰原融化较快的区域平均气温上升超过5℃。[3]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的面积大约已经缩减到400~500万平方公里。[4]北极地区的大范围融冰除了为油气资源开发提供必要的开采条件外,还有利于东北、西北两条国际航道的开通,能够为北极地区开发的油气资源提供更加便利的输送条件。[5]
(二)中国不断加深对北极事务的参与度
相比于大部分非北极国家,中国的地理位置更加接近北极,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相关者。1925年,中国加入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根据条约有关规定,开始正式参与北极事务。[6]1993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并按需求改造完工,“雪龙号”成为中国最大的、能够破冰前行的极地考察船只。1996年,中国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已有92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7]自1999年起,以“雪龙号”为平台,中国进行了多次北极科考活动。2003年,中远集团永盛轮成为中国第一艘经过东北航道到达欧洲的商船,完成了北极东北航道的首航任务。[8]2004年,中国依据《斯瓦尔巴条约》缔约国地位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成首个北极科考站。[9]2013年,北极理事会部长会议召开时宣布,接受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2018年9月,我国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航行12 500海里左右,完成了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10]
(三)俄罗斯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态度的转变
2008年以前,部分俄罗斯社会精英层面、知识界及少数媒体仍持有“中国威胁论”等观点,中国作为非北极国家表现出的对参与北极事务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俄方疑虑。俄罗斯在与中国合作能源项目的同时,也与其他国家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以使中国受到制衡。
从2008年开始,由于油价下跌,俄罗斯的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同时,叙利亚内战及中东地区冲突导致俄美关系严重恶化,“新冷战”局面形成,给俄罗斯国内经济和国际地缘政治造成巨大压力。此外,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吞并克里米亚以及在乌克兰东部的军事行动,导致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对俄罗斯实施多轮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重创,俄罗斯的能源公司不仅无法获得西方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也无法获得页岩烃开发与北极深水钻探的技术转让。
石油价格的不断下跌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使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意愿愈发增强。一方面,中俄经贸合作加速提质升级。201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为期25年、价值2 700亿美元的石油合同;2016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贷款120亿美元,在该项目的总费用中占比44.44%;2017年夏,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将使用中国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8 号”对喀拉海列宁格勒茨科耶领域进行勘探[11];2019年,中俄签署北极LNG-2合作项目协议,并签约成立北极海运公司。另一方面,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稳步提升。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普京总统来华参加上合组织峰会期间,向其颁授“友谊勋章”——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2019年6月5日,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达到历史最高点。
二、中俄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一)缓解中国国内能源短缺的问题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其越来越依赖于能源的进口。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从22 439.3万吨增加到58 744.8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82%;天然气的消费量从245亿立方米增加到2 393.7亿立方米,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4.35%,而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却增长缓慢,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十几年来,中国进口油气总量不断攀升,其中从俄罗斯进口的油气总量也在逐年上涨(见图1,数据来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同时,为了解决近年来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提到,计划到2020年将煤炭消费量限制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2%以下[12],这一举动将大大提高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
图1 2000—2017年中国进口油气总量和从俄进口油气量
北极能源已发现及待发现油气资源均以天然气为主,且俄罗斯在俄属北极地区的油气勘探等工作方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中俄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不仅能够增加中国原油的进口渠道,还能为中国清洁能源供应提供支持。
(二)通过北极新航道延伸中国的经济影响力
海运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了大约90%的运输量,而中国目前从非洲、中东进口资源或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的航线不仅距离长、耗时长、经济成本高,而且途径诸多国家,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能得到保证。
新航道包括通过俄罗斯北部沿海的东北航道(即北方海航道)和通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的西北航道。中俄通过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能够为北极新航道的建设提供宝贵的技术经验和设备支持,推动新航道的开发利用。即将正式开通的东北航道将大大减少亚洲、欧洲和北美之间的航行距离和成本,在增加中欧经贸往来的基础之上,还有助于减少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战略挤压效应,推动中国、欧洲及俄罗斯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建立支点
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受到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稳定等因素的巨大影响。但是,与北极国家不同,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主要为“共享性利益”,并不具备主导北极事务的地位。中国需要通过国际平台,特别是与北极国家的合作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俄罗斯作为北极国家之一,其与中国密切的政治关系和资源互补性的经济关系都意味着其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最佳伙伴。中国与俄罗斯开展在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合作,能够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提供合理的依据,同时能够进一步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三、中俄北极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前景广阔
(一)俄北极油气资源储量丰富
根据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调查,在北极地区待发现的4 120亿桶油气资源总量中,78%预计为天然气和天然气液体(LNG)。[13]据俄能源部评估及统计,俄属北极地区可开采油气总量预计为1 000亿吨油气当量,包括130亿吨石油和87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基里尔·莫洛佐夫指出,俄属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凝析油约占俄罗斯总储量的四分之一,天然气占俄总储量的七成以上,且近年北极地区天然气开采量趋于稳定。[14]2007—2017年,北极地区的石油开采量占全俄石油总开采量的比例从11.8%上升至17.6%,专家预测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26%。
2017年12月8日,中俄重大能源合作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这个大型上游投资开发项目集成了凝析油开采、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液化天然气的制造、销售及运输等环节,主要面向东北亚市场。项目目前已探明可开采天然气储量约1.3万亿立方米,凝析油储量约6 018万吨,将开采分布于19个开采区的208口天然气井。到2019年将建成3条550万吨/年LNG生产线,项目完全建成后每年可产天然气1 650万吨和凝析油120万吨,届时俄罗斯在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的份额将提升一倍以上。根据中俄签署的长期购销协议,在2019年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第二、三条生产线投产后,中国每年将进口该项目300万吨LNG。[15]
(二)中俄油气资源运输能力不断提升
1.油气管道输送量增加
中俄原油管道于2011年1月投产进油,是我国在东北方向进口油气资源的一条重要战略通道。从俄罗斯的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到中国的大庆末站,全长约1 000公里,设计运输能力为1 500万吨。[16]2018年1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中俄原油管道二线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其起自黑龙江漠河首站,到达大庆市林源输油站,基本沿原有的漠大线并行敷设。管道全长约941.8公里,设计年输油量为1 500万吨。[17]
中俄天然气管道分为东线和西线,东线从东西伯利亚地区至黑龙江,西线从西西伯利亚地区至新疆。2015年6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18],西线也处在项目建设的认证阶段,设计输送量为300亿方/年。
2.海运输送量增加
北极航道的开辟为中俄油气资源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运输路线。2017年,北极航道夏季通航期的延长及俄属北极地区过境运输需求的增加,使得经东北航道运输的总航次、总货运量均打破原有记录,穿过东北航道的过境货运量有近20万吨,而经过东北航道的境内货运量达到近974万吨。根据俄罗斯的规划,预计在建设阿尔汉格尔斯克港、摩尔曼斯克港以及萨别塔港项目上共投入23.7亿美元,使东北航道的年货运量在15年内在400万吨基础上提升20倍。
(三)北极能源市场广阔
2018年3月26日,中国在上海开通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指定了7个可交割原油期货的品种,其对应的装运港分别为:迪拜原油(法特港)、上扎库姆原油(兹尔库岛)、阿曼原油(费赫勒港)、卡塔尔海洋油(哈卢尔岛)、马西拉原油(席赫尔)、巴士拉轻油(巴士拉油码头或者单点系泊浮筒)、胜利原油(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营原油库)。[19]中俄开展北极油气合作开发,对于俄罗斯来说,能够增加北极原油期货交割市场,促进原油出口贸易;对于中国来说,有利于扩大石油期货来源的地理范围从而增大市场容量,提高上海石油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地位,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原油贸易中的使用率,增强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持有意愿,进一步加速产油国去美元化进程。
除此之外,中俄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有利于俄罗斯打开第三方油气市场。以印度为例,EIA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05年,印度原油进口总量在原油总需求量中所占的比例从42%提升到了75%左右。与此同时,印度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与俄、美等其他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因此天然气的国内产量远无法满足国内需求。2015年,印度成为仅次于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世界第四大LNG进口国,其进口天然气数量达到全球天然气交易总量的7%。[20]印度进口油气资源的地区主要为西非、中东和中南美等地缘政治复杂的地区。在中东和阿富汗等地区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印度的石油供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这一情况恰好为俄罗斯提供了开发第三方市场的机会。俄印中可通过修建一条途径中国、将欧亚大陆与印度连接起来的油气管道,将中俄合作开采的北极油气资源经过中国新疆运往印度,从而使三国利益最大化。
四、中俄北极油气资源开发面临的障碍因素
(一)自然条件恶劣,技术条件落后
一方面,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环境受到破坏后的自我修复能力很低。开发北极资源必然会使来往船舶密度大幅度增加,若发生溢油事故将对北极海域造成严重污染。同时,船舶航行时在北极地区大气中排出的碳氧化物、硫化物等物质会对该地区臭氧层产生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北极地区极端恶劣的天气需要特殊设备来保证油气开发的安全性和持续性,例如先进的监控系统,用以检测和跟踪冰山的运动,以避免船只与其发生碰撞。北极地区位置偏僻,地广人稀、环境恶劣等特点导致了其生产和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石油和天然气运输到最终市场成为一个重大挑战。
(二)北极开发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
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再加上航运和军事等潜在价值,吸引了北极国家及非北极国家越来越多的注意,对北极地区资源的争夺将会引起各北极国家之间在大陆架划界、专属经济区和航线通行制度等问题上的尖锐对抗。
在所有北极国家之中,挪威制订北极战略并对外公布的时间最早,其于1996年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称《公约》),并于十年之后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扩展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自1907年起,加拿大就对北极及其周边海域不断提出主权要求,2003年,加拿大批准了《公约》。加拿大政府极力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与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相连,并主张北极区域中约有1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主权为其所有。俄罗斯于1997年批准了《公约》,并在2001年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CLCS)提交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中,主张门捷列夫海岭和罗蒙诺索夫海岭都为俄西伯利亚大陆架的自然延伸。[21]丹麦于2004年11月批准《公约》,并于同年向CLCS提交正式文件,认为根据《公约》,格陵兰岛海岸线之外的约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主权由丹麦所有。美国白宫于2013年发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报告》,在明确美国在北极的核心利益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同时,提及其计划申请阿拉斯加以北的600多海里的北极区域为美所属,并希望在北极点周围约300万平方公里处划分一个区域为“中立领土”,此区域的自然资源可以为所有国家和地区所利用。特朗普上任后,解除了阿拉斯加北岸的油气勘探禁令,这也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倾向开发北极资源。
伴随着近期俄美欧关系的不断紧张,俄罗斯加紧在北极地区进行各项军事部署,美国也把北极作为重要的国防建设区域,进一步增加在北极地区进行军事演习的频率。俄美欧围绕北极的军事活动不断增加不仅给北极国家甚至非北极国家带来安全威胁,而且给北极油气资源的开采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油气定价问题亟待解决
天然气进出口的定价问题可能会成为阻碍中俄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石油的公开市场价格不同,天然气交易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主要实行区域定价,存在较大的议价空间。2014年,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跌的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就《中俄东线管道供气购销合同》的天然气价格问题难以达成一致:中国提出以其进口天然气价格(100美元左右/千立方米)为参考标准,而俄罗斯提出以其向欧洲各国出口的天然气价格(230美元左右/千立方米)为参考标准。由于两国提出的参考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该项合同久拖不决,并最终导致天然气西线建设规划的搁置。
由于能源价格易受到国家政策、政府举措的影响,其价格制定体系中的市场配置效率被弱化,此时能源价格不仅不能充分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而且极易形成垄断价格,不利于中俄能源产业合作的实现。
五、对策建议
(一)中俄应通过资金、技术优势互补,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正在稳步提升,外汇储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一。多余的资金用于开发北极油气资源项目不仅可以弥补西方对俄经济制裁造成的资金短缺情况,还可以缓解中国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汇率、通货膨胀和财政等风险。
北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对能源开采及运输等工作提出了十分严苛的技术要求,中国近年来在航线开发、港口建设以及天然气液化、运输和存储方面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结构,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22]在低温液化存储领域中国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并且能够独立设计、制造和应用天然气装置。但是中国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运营标准体系,缺少运营管理相关方面的经验和人才,也尚未形成相关的技术群,与俄罗斯合作将会丰富中国在相关方面的经验。同时,苏联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分析和气象学研究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科研实力,俄罗斯继承了苏联这一丰硕的科研遗产,具备相对完善的北极自然与人文信息数据库,可以与中国共同克服北极资源开发面临的环境和技术问题。
(二)中俄应增进政治、经济互信,以提高双边贸易规模
互信在实践中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领域。与中俄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不同,中俄在经济和人文领域的合作更多是非互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供新的抓手,注入新的动力,挖掘新的增长点,以两国高水平的政治互信促成两国高水平的经济和人文互信。
首先,要打破“中国威胁论”。中国通过《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阐释了中国在北极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政策目标和主要政策主张[2],其与后续的政策文件将会共同起到增信释疑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进中俄经济互信。其次,充分利用好政府间各级别、各层次的合作机制,加强磋商协调,通过专家会谈等形式建立合理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提高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要避免新的产业和贸易政策对能源开发合作的不利影响,防止形成过高的贸易和投资壁垒。最后,从政策、资金、投资环境等方面鼓励和支持两国骨干企业加强合作,坚定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的信心。
(三)中俄应大力开展北极科学外交
北极科考活动政治敏感度低,因此不易引致其他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消极态度,且中俄积极开展北极科学外交,可以为日后两国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提供指导,在提高资源开采效率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为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中国与各国已经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2004年,中国在挪威建立了北极科考站——“黄河站”;2011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海洋法与极地事务纳入讨论范围,中国进行极地研究的相关机构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交流愈加密切;2013年,中国的5家科研机构与北欧国家的6家科研机构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该中心每年选取具有重大意义的北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年,中国和冰岛的极地研究中心达成共识,决定建立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2016年,中国首次联合俄罗斯进行北极科学考察活动,在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等区域,中俄联合科考队进行了多项综合考察[23]。
中俄北极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的前景是广阔的,但道路并不平坦,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正确的政策方针为指导,坚定信心,灵活应对国际关系和国际事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完善机制,共同推动中俄北极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的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