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尊师重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策略

2020-05-17蒋书同潘国文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尊师重教教师职业身份

蒋书同,潘国文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5)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政府历来都尊师重教。然而,在价值多元、社会变革的当下,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尊师重教这一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识,在社会上有了相当程度式微甚至消解。在新时代,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亟需重新审视尊师重教问题,重振优秀尊师文化。

一、新时代尊师重教存在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 年,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1]然而,当下社会尊师重教文化氛围不浓厚,尊师重教观念有所淡化,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偏低。

(一) 教师政治地位偏低

教师政治地位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人在社会上的政治处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界定明确了教师的专业人员身份,但没有提及教师的政治身份。由于各地对专业人员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导致教师应有的政治权利也落实不到位。而西方发达国家大都给予了教师类似公务员的政治身份。比如,代表欧洲教育水平的德国,教师的政治身份等同于国家级公务员的政治身份[2]。日本则将中小学教师单独纳入教育公务员职系,并制定单行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来规范教师的权益和义务,教师的政治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和保障。上述国家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提供了法理依据,改善了教师的政治处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政治深入推进,人们追求政治权利的观念与行为逐步增强。相比公务员、医生,教师在追求自身政治权利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传统观念的挑战。对于教师群体而言,“由于传统教师观的影响,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积极追求自己正当利益的行为不是给予支持和鼓励,而是抱以怀疑的态度看待教师的行为,甚而对教师产生误解,使教师群体陷入困惑和矛盾”[3]。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师群体应有的政治地位难以保证,教师群体追求政治地位提升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导致教师群体的政治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升反降,“将教师推上最崇高的地位”的理想与“九等公民是教员”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反差曾经成为社会的客观现象。自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到201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这种以公务员待遇比较教师待遇的参照标准,业已说明公务员是一个优于教师的职业。当教师努力追求公务员待遇标准时,其实我们的教师已经在“仰望”公务员这一职业了,这透视了教师集体自卑的窘况[4]。近年来“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热点提案中,常有呼吁“法律认定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非常必要而且相当迫切”的内容,这也佐证了教师群体希望转变为“教师公务员身份”,以此来改善自身政治地位偏低的窘境。

(二) 教师社会地位偏低

与社会其他职业或阶层相比,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较低,教师职业远没有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刘爱玉完成的职业声望研究数据显示,在社会76 个职业排名中,中小学教师职业在1999 年位列第22 位,到2005 年则降至第38 位[5]6-7。这说明现实社会中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只是人们的愿景。2013 年,田志鹏等开展的职业声望评价数据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在86 种职业排名中位列第29位,综合地位位列第40 位[5]4,突出反映了近年来教师社会地位偏低的状况一直没有大的改观。这与国外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日本称教师职业为‘圣职’,日本的全部职业种类中无论是教职工还是校长的排名都名列前茅”[6]。教师社会地位偏低,教师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师生关系,引发师生冲突事件。2019 年10 月24 日,仁寿县某中学学生因对老师日常管理不满,在教室内用砖头将老师黄某头部打伤[7]。诸如此类的冲突事件,折射出教师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教师教书育人的底气与尊严受到打击,教师应有的权威受到挑战,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 教师职业地位偏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科技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与此同时,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亦越来越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最高”权威。较之以前,以知识拥有和传播来维护教师职业地位的影响力在降低,人们不再把教师看得那么“神圣”,对教师的重视程度逐渐变低,教师的职业地位也随之下降。《广西师范大学2017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普通师范类专业学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比率为56.35%,职教师资类专业学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比率为25%,而去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不足10%。乡村教师工作得不到社会认同,缺乏师道尊严,家访反被家长讽刺:“孩子出去打工收入都比你们高,读书有啥用?”[8]2019 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报名遇冷,为期5 天的报名,截至最后1 天(3 月29日)12:00,尚有1835 个教师岗位无人问津[9];截至当天15:15,仍有4612 个教师岗位报名不足3人,达不到1:3 的开考比例[10]。这反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的现实。教师职业地位偏低的现象已引起中央的重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职业地位偏低,师道尊严在人们心目中走向衰落,重振师道尊严的呼声日益高涨。2018 年3 月,陈宝生部长在两会“部长通道”上提出,“重振师道尊严”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重大举措[11]。立足当前社会现状,迫切需要深入探究新时代尊师重教遭遇困境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振师道尊严。

二、新时代尊师重教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通过梳理以往尊师重教主题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当下尊师重教的社会舆情导向,我们针对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社会人士等进行了330 份问卷调查和12 位人士的深度访谈调研,发现新时代尊师重教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体系、身份认同、媒体报道等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偏差。

(一) 政策体系不健全影响尊师重教

近年来,党和国家进一步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尊师重教新时代风尚。2018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1]。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12]。尊师重教的相关条文时常出现在国家宏观教育文件中,但鲜见尊师重教主题的专项政策文件,更缺乏系统完整的尊师重教政策体系。尊师重教政策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尊师重教往往停留在政策宣传层面,尤其是“尊师”具体措施不明确,导致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执行不到位或难以执行。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8.18%的人认为政府有必要出台尊师重教的专项文件(具体情况见图1)。同时,仅有29.7%的人认为已有的尊师重教相关文件政策执行得“比较到位或很到位”(具体情况见图2)。

图1 是否有必要出台尊师重教专项文件

图2 尊师重教相关文件政策执行情况

(二) 身份认同不足制约尊师重教

教师身份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身份认同与尊师重教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增强教师身份认同有利于尊师重教氛围的形成,而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又有利于增强教师身份认同。然而,当前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度不高,加之教师身份社会认同度的失衡,制约着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营造和形成。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6.97%的人认为教师职业有很高的地位,而24.25%的人认为教师职业地位“一般或比较低”(具体情况见图3)。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当前教师经济待遇、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偏低,导致教师身份认同度不高。其中教师政治经济地位偏低,职务职称提升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经济待遇得不到足够保障等是主要原因。问卷中,仅有15.16%的人认为当下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很高或比较高”,而50.91%的人则认为“很低或比较低”(具体情况见图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偏低的经济待遇影响教师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影响教师的身份认同。

图3 教师职业在您心目中的地位情况

图4 当前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情况

(三) 媒体报道的失范有损尊师重教

图5 媒体对教师的宣传报道情况

图6 学校对教师的工作生活宣传力度

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与媒体的正面宣传报道息息相关。媒体对教师群体及教育事件秉持客观公正或积极正面的报道取向,对倡导社会尊师重教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领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传播媒介多样化、信息碎片化,部分媒体报道教育事件出现偏差,“捕风捉影”“火上浇油”“无限放大”者层出不穷,误扬“重教”而不提“尊师”时而有之。更有甚者,个别媒体为追求阅读量,吸引读者眼球,不惜因个别事件而“妖魔化”教师群体,丢失了媒体报道应有的公心,造成社会对教育和教师产生误解。调查显示,53.33%的人认为当前媒体(报刊、电视、自媒体等)对教师的“负面报道太多或比较多”,误导了社会对教师群体形象的解读,而认为媒体能够“客观公正”地对教师进行宣传报道的仅占28.79%,“正面报道很多”的仅有1.82%(具体情况见图5),这说明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起到引领社会舆论弘扬尊师重教的作用。同时,作为宣传教师、弘扬尊师重教天然阵地的学校,对教师工作生活正面宣传力度也严重不够,仅13.52%的人认为学校对教师的工作生活宣传力度“比较大或很大”,而“比较小或很小”的比例占到了46.06%(具体情况见图6),说明当前学校还没有充分发挥引领社会维护教师良好形象的主渠道作用。

三、新时代尊师重教的治理策略

为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重振优秀尊师文化,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破解新时代尊师重教的主要“瓶颈”,亟需建立健全新时代尊师重教的政策体系,不断增强新时代教师的身份认同,着力规范新时代媒体对教育和教师的报道。

(一) 建立健全新时代尊师重教政策体系

认真做好尊师重教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尊师重教宏观政策的具体操作细则,让尊师重教政策落地落实。一是出台尊师重教专项政策文件。已有尊师重教的相关政策大多散见于国家宏观教育文件之中,系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制定出台尊师重教专项文件对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意义重大。二是完善尊师重教特殊政策。研究制定新时代尊师重教特殊政策,如:比照现役军人,试点建立教师工作学习生活出行“绿色通道”等礼遇制度,在医院、车站、港口、飞机场等场所特辟教师窗口,在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旅游景点等地方实施教师优惠制度,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教师优先”的风气,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三是健全尊师重教表彰体系。“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健全教师荣誉表彰奖励体系,丰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教师荣誉,提高教师表彰人数比例,加强教师荣誉配套待遇保障,带给教师更多获得感,提升教师幸福指数,激发社会尊师风尚。

(二) 不断增强新时代教师身份认同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递进。教师身份认同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表现为尊重的需要,即“自我尊重”和“被他人尊重”。如果尊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进而提升自我身份认同。一是要确保和提高教师的应有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后,教师的认同感、荣誉感、幸福感迅速被激发,后续亟需相应政策措施跟进,确保和提高教师的应有地位。建议完善地方党政“一把手工程”,在“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指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督导考核) 中单列“尊师重教”,同部署同检查,层层压实责任,强调结果运用,实行“一票否决”,让广大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二是要落实和提升教师的经济待遇。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是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关键,必须建立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不断改善教师待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联合组织开展教师经济权益保障专项督查,把教师经济待遇的落实与提升作为定期督查和问责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三是要加强和夯实教师的职后培训。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建议以国培、省培、市培、校本培训为载体,送培到校,送教上门;开辟专项培训,加强教师身份认同知识体系教育,切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师风水平,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提高人们对教师的认可。

(三) 着力规范新时代媒体报道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媒体报道的偏差必须得到扭转,损害尊师重教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遏制。当前倡导尊师重教,亟需全面加强“正面宣传”,及时纠正“失实报道”,全方位展示教师形象。一方面,全面加强对教师群体的正面宣传。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通过专栏、专版、系列通讯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教师群体的正面形象和真实的工作与生活。建议在每年教师节前后,设立“尊师重教宣传活动周”,全方位、多层次展示教师群体先进集体、典型个案,引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同时,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剧院、街道板报、新媒体等多种渠道,营造全社会尊师光荣、鄙师可耻的浓厚氛围;通过“讲师团”开展尊师重教社会宣讲活动,纠正社会“重教”不“尊师”的认知偏差;学校加强对教师工作生活的正面宣传,尝试每学期设置“尊师重教月”。另一方面,着力减少对教师群体的负面报道。个别师德师风事件的发生往往影响整个教师群体,必须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师风整肃查处,从源头上遏制“伤师”“败师”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快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以“四有好老师”标准锻造教师队伍,培育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此外,敦促媒体审慎对待个别校园事件,不“捕风捉影”,不“火上浇油”,不“无限放大”,对有意歪曲事实、以讹传讹的媒体和个人,运用行政和法律的“两手”进行监管,强令整改,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狠刹歪风邪气。

猜你喜欢

尊师重教教师职业身份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尊师重教永远在路上
尊师重教,每天都是教师节
跟踪导练(三)(5)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