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
2020-05-16罗秋里曾敏怡
罗秋里 曾敏怡
脑卒中后癫痫主要是指在脑卒中发病前并没有癫痫病史,而发生脑卒中后,出现了癫痫这一反应,同时经过确诊,判定为癫痫[1]。作为脑卒中严重的并发症,根据临床数据证实,年龄>60 岁的患者中[2],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更高。当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一般免疫系统基本处于活化状态,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不平衡,导致局部神经组织出现异常性放电。脑卒中后癫痫会加重神经功能临床反应以及脑部组织伤害,因此一旦发生脑卒中后癫痫情况,则可以短期服用抗癫痫药物[3]。根据于此,本文将70 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纳入研究中,评定丙戊酸钠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 年2 月~2018 年3 月接收的70 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 例。观察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龄46~81 岁,平均年龄(60.2±7.0)岁。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龄45~83 岁,平均年龄(60.2±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颅内肿瘤;脑炎;肝肾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导致的癫痫。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基础治疗,观察组行丙戊酸钠(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874,规格:0.2 g×100 片)治疗,按体重15 mg/(kg·d)或600~1200 mg/d,分2~3次口服。开始时按5~10 mg/(kg·d),1 周后递增,至能控制发作为止。当用量>250 mg/d 时应分次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每日最大剂量按体重≤30 mg/kg 或1.8~2.4 g。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记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癫痫症状,包含癫痫发作次数[4]、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是1 年的发作情况,发作持续时间为每次发作持续时间。②记录对比两组治疗后痫样放电[5]、累及导联数,应用脑电图设备测定。③对比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测定PT、DDI、FIB、TXB2、PAI-1 水平。④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参考文献[6]将本次治疗效果分为有效、改善、无效,总有效率=(有效+改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癫痫症状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癫痫发作次数(2.56±1.02)次/年、癫痫发作持续时间(4.57±1.70)min/次和对照组的(2.61±1.20)次/年、(4.60±1.81)min/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8、0.0715,P=0.8516、0.9432>0.05);治疗后,观察组癫痫发作次数(0.84±0.01)次/年少于对照组的(1.12±0.06)次/年,癫痫发作持续时间(2.26±0.04)min/次短于对照组的(3.01±0.07)min/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2327、55.0350,P=0.0000、0.0000<0.05)。
2.2 两组治疗后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痫样放电(8.4±1.1)t/180 s、累及导联数(5.5±0.5)180 s 均低于对照组的(9.7±1.4)t/180 s、(6.3±0.4)180 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196、7.3915,P=0.0000、0.0000<0.05)。
2.3 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PT、FIB、DDI、TXB2、PAI-1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出现皮疹2 例(5.71%)、头痛1 例(2.86%)、恶心3 例(8.5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观察组出现皮疹1 例(2.86%)、头痛3 例(8.57%)、恶心2 例(5.71%)、嗜睡1 例(2.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5,P=0.7585>0.05)。
3 讨论
治疗癫痫的主要目的是对发作时间以及发作情况进行控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6]。因此临床医师在对脑卒中后癫痫患者治疗时,改善临床指标、减少癫痫发作次数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研究关键[7]。
作为神经内科的多发病症,癫痫的主要特征是脑部神经元出现异常性放电,从而造成癫痫不断发作[8]。目前在脑卒中发病率逐年提升的状态下,部分患者出现脑卒中后癫痫,形成机理相对复杂。数据证实[9],神经元损伤导致细胞膜稳定度降低,从而神经细胞兴奋度显著提升,神经元细胞坏死,这些病变情况会导致癫痫再次出现,以此发生恶性循环。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该药物作为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抗癫痫药物,能够对全身强直痉挛发作进行调节,以此达到最为显著的抗癫痫效果,特别是对于全面性癫痫以及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来说,能够通过降低氨基丁酸水平,达到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癫痫发作次数、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癫痫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FIB、DDI、TXB2、PAI-1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上述数据证实,丙戊酸钠具有较好的治疗价值,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脑部炎性反应以及神经元损伤情况,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也说明丙戊酸钠的应用不会对患者产生伤害,安全性较显著。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行丙戊酸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同时改善炎性因子,具有较为显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研究与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