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法在普外科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5-16黄新红谢美燕覃志晶
黄新红,谢美燕,卢 晓,覃志晶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埌东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9)
伴随医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有研究提出[1],采取高质量的管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医疗护理工作中的风险,而PDCA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其主要包括P(计划)、D(实行、)C(检查)、A(处理)四个步骤,能使整个管理模式服务力度更高,更加完整。本文探讨我院在普外科中应用PDCA循环法开展护理管理,成效显著,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04月01日~2019年08月15日我科接收的13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女79例,男56例。年龄17~84岁,平均(42.58±12.36)岁。将2019年08月16日~2019年12月31日我科接收的13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女81例,男55例。年龄18~85岁,平均(42.60±12.35)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按常规行护理管理,即根据护理部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和职责等,由质量改进小组的人员依据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文书书写等不同职责开展质量管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运用PDCA循环法开展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P(计划):组织科室内护士开展学习,充分明确护理安全管理及质量改进的重点与方法,并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在科室内选出4名质控员进行统一培训,并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参考等级医院的评审标准和要求,并与临床护理中重点要求相结合,发现科室内护理质量的重点问题,并对护理质量数据和指标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出现原因,同时确定需改进的问题。(2)D(实行):护士评价不以当班发生不良事件挂钩,护士的个人绩效指标倾向工作岗位与表现。对于不良事件,应建立主动上报机制和护理质量改进方案,例如对于非计划性拔管,应按照以下流程管理:①管道规范管理培训;②修订管道作业指导及维护流程;③集束化预防措施;④非计划性拔管跟踪管理;⑤质量监控与改进。(3)C(检查):科室内设立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质控网,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收集记录,依据重点问题,及时分析后提出改进措施。护理质量改进小组定期检查,对存在的重点问题开展2-3次循环检查,并进行分析和评估。(4)A(处理):每月定期在科室内召开会议,对存在问题开展点评,总结成功原因和失败经验等,同时将上个循环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个循环中。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执行用药医嘱错误、高危药物外渗、非计划性拔管、患者身份识别合格、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合格、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在执行用药医嘱错误、高危药物外渗、非计划性拔管、患者身份识别合格、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合格、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有关指标情况[n(%)]
3 讨 论
PDCA循环法属于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其分成四个阶段,实施的过程中各环节间互相关联,各循环周而复始,紧密连接,其核心就是质量持续改进,采取PDCA循环法开展护理管理,能加强护理质量监控力度,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2]。
梁婉红等研究中对644例外科住院患者开展研究[3],一组予以常规质量管理设为对照组,一组予以PDCA循环管理设为观察组,结果发现,管理后观察组口腔护理合格、药物应用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压疮和跌倒发生均较对照组优。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执行用药医嘱错误、高危药物外渗、非计划性拔管、患者身份识别合格、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合格、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PDCA管理法能保障护理安全,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此外,护士在实施的过程中,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能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与工作效率,进而达到护理质量改进的目标。开展护理工作的程中,可以准确发现护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总之,在普外科行PDCA循环管理法效果显著,能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