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甘蔗产业 推进西盟山区扶贫
2020-05-16吴海峰
吴海峰
(云南省植保植检站,云南昆明 650034)
西盟佤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的阿佤山区,地跨东经99°18′~99°43′,北纬 22°25′~22°57′,其东、东北、东南部与澜沧县接壤,南部与孟连县相连,西、西北部与缅甸联邦共和国山水相依,国境线长达89.33 km,县城驻地距省会昆明864 km,距普洱市293 km,境内东西横距40 km,南北纵距60 km,国土总面积 1353.57 km2,99.9% 为山区。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降水量1840.6 mm。西盟县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县,全县总人口9.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5万人。
一、产业发展现状
西盟县甘蔗产业主要分布于海拔1200 m以下的河谷区域,境内建有西盟昌裕糖业有限公司加工厂1座,2017年完成设备技术改造提升。2018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3040 hm2,产量18.54万t,与5263户22 811位(其中建档立卡户2419户8584人)蔗农建立起紧密稳定的订单联结关系,成为持续稳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甘蔗产业是西盟县的五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引进高产、高糖、丰产、抗旱性强的优良品种和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从而提高甘蔗抗灾能力,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稳固西盟县的脱贫成效。
二、产业扶贫带来的效益
(一)提高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甘蔗作为西盟县主要的经济作物,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据统计,2018年甘蔗的平均收购价格为440元/t,相比五年前增幅翻了一倍。西盟县政府也针对甘蔗种植,实施“甘蔗订单+保险+期货”政策,让农民在种植成本减少的同时,增加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他朗村是西盟县的一个佤族村落,是山区贫困村,村委会位于西盟县西南,距镇政府27 km、县城 25 km,国土面积 30.8 km2,海拔 800 ~ 1800 m,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2558~3200 mm,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适中。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2018年末,全村常住人口560户146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0户600人。2017年以前,该村村民主要依靠销售干玉米和割胶增收,由于水资源限制,玉米的产量不高,扣除成本,收入微薄。从2017年开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种植甘蔗,通过种植甘蔗,村民发现收入比种植玉米增加许多,种植甘蔗采取订单种植模式,村民种植的甘蔗由糖厂直接收购,不用自找销路,更没有后顾之忧。
(二)产业带动发展,稳固脱贫成效
目前,西盟县依托当地糖厂,将甘蔗产业作为一种稳定有效的支撑产业不断做强。通过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培训,农户的意识和观念不断得到提升,也使得种植甘蔗的农民信心大增。通过引导和带动,2019年他朗村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甘蔗23.2 hm2,按照440元/t的收购价,平均每个种植户增加了收入12 000元;2020年全村有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甘蔗23.3 hm2,预计每户能增加收入15 000元,通过产业的带动发展,稳固了脱贫成效。
三、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基础设施落后
近几年来,干旱、病虫害等灾害使甘蔗受损比较严重,导致甘蔗大面积减产;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加之当地农民对种植甘蔗的风险无法把控,导致部分农户种植的甘蔗因白蚁灾害,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
(二)甘蔗生产经营水平低,效益低
目前,西盟县甘蔗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管理粗放,种植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高。政府部门针对甘蔗生产经营也提出相应的政策,比如按照“良种推广、全膜覆盖、深耕深松、控缓释肥”的提质增效思路,实施“甘蔗订单+保险+期货”政策,但是推广力度不够,甘蔗种植的机械化程度也不高。
四、扶贫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预测预报分析能力。形成农户、市场和政府之间整合结构管理模式,政府在甘蔗生产与种植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以往传统的家庭甘蔗种植模式,不仅面积小和管理水平差,而且种植甘蔗经济效益低,蔗农种植积极性不高。为提高蔗农的收益和种植积极性,可以把蔗农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组成多个甘蔗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好地进行良种推广和机械化作业,做到科学种植,降低成本,提高甘蔗种植效益,增加蔗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