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分析
2020-05-16姚楠
姚 楠
(句容市人民医院综合科,江苏 镇江 212400)
骨科手术实施后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较高,直接对术后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时可能改变治疗结局,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干预和控制,防止对患者造成的影响。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实施,将多种护理措施进行集中,并进行一体化实施,通过该方法的使用,对于术后患者的恢复等进行更加全面的干预,可以对术后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护理,全面的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护理的有效率[1]。本文就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进行分析,现将结果展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基础数据调查发现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72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基础,按照分组方式展开研究,采用盲选法分为两个小组:常规组(n=36)和护理组(n=36);常规组36例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3~67岁,平均(45.61±1.33)岁;护理组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1~69岁,平均(45.63±1.26)岁。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之后实施,患者同意并签署了同意书,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日常基础护理措施。术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定时分发药物、进行翻身等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术后的各项检查和康复工作。
护理组:集束化护理措施。具体步骤包括:①成立专业化的集束化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医生、护理人员组成,设组长1人,统筹协调护理工作。小组成立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发生的原因,建立综合的评估系统,结合不同的护理措施,制定适宜的预防和护理规范,并且在护理之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制定适宜的护理措施[2]。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问题进行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自手术结束后立即展开,在术后12 h即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降低进行下肢静脉穿刺采血或者输液累的频次,提醒和监督患者饮水,将饮水量控制在250 ml/d以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③及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关注,骨科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康复,周期较长,并且活动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及时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进行调整,进行心理疏导,积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工作联系,将治疗的整个过程详细的讲解,提升疾病治愈的信心,进而逐渐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④对患者进行适宜的运动护理,在术后将患肢进行抬高,及时进行按摩,按照2h/次的频率进行翻身,保持肢体处于活动的状态,在术后2 d如患者疼痛状态不明显,可借助助行器行走,对肢体的功能进行恢复,待患者恢复至一定的阶段后,可进行背部伸直、髋关节外旋等,促进关节各项功能的恢复。同时在运动期间配合进行科学的药物质量,将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告知,提醒患者按时、按照剂量进行药物使用,与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提升治疗和康复的规范性[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P检验,P<0.05。
2 结 果
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为2.78%,对于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骨科患者在手术之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恢复,进而影响护理的整体进程,因此需要在术后对整体的护理质量进行关注。上文数据资料可以看出,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为2.78%,对于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为: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实施,将基础护理、询证护理进行结合,秉承科学性的原则,对下肢深经脉血栓的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提升了护理的整体规范性[4]。
综上,骨科手术之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较高,而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实施,有效对术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进行分析,及时掌握科学的治疗措施,降低发生概率,全面提升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