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术后肢体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
2020-05-16吕建萍
吕建萍
(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五科,河北 沧州 061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颇为常见的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步态不稳、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高死亡率与高致残率成为了困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严峻问题[1]。手术是抢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治疗措施,但在术后如果不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将可能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2-3]。为此,本研究中,笔者选取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术后的实施效果,旨在为临床护理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笔者医院收治脑梗死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发病至手术时间在24 h以内,经头颅CT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干梗死、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功能异常、严重并发症等,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备案后,取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例)与对照组(n=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9岁,平均(58.3±6.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0.5~14 h,平均(4.5±1.6)h。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6~79岁,平均(58.2±6.7)岁;发病至手术时间0.5~13 h,平均(4.4±1.5)h。两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口头健康教育、遵医嘱实施护理操作、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予以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包括:①术后第1d,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责任护士、康复护师、营养师会同患者与家属,共同制定明确的康复目标,结合患者病情与习惯,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形成个性化的早期康复路径图表;②责任护士根据路径图表,按时督促患者及家属完成对应的临床用药、营养支持及功能康复训练等,并在实施表单中进行详细记录;③训练内容在康复护师的指导下进行,包括体位摆放、局部肌肉拉伸、关节活动、Bobath训练等,注重早期反复、循序渐进、逐步强化,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下床运动,3次/d,每次持续20 min;④每周责任护士、康复护师、营养师进行一次会诊,根据患者健康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康复护理的相关措施,直至患者符合出院标准;⑤出院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在家属的协助和督促下,坚持开展康复训练;⑥患者出院后,每周进行2次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家属更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康复护理。两组患者皆在护理12周后,进行复诊复查。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肢体功能及自理能力情况之间的差异。临床疗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进行评价,具体判断标准:①显效: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50%以上,无病残或者轻微病残;②有效: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25%-50%,轻中度病残;③无效: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在25%以下,重度病残。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简表(FMA)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肢体功能越好。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秩和检验、t检验分析,统计学意义以P<0.05确定。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用药依从性比较(n)
2.2 治疗前与护理12周复查的FMA与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12周后复查的FMA与ADL评分皆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与护理12周复查的FMA与ADL评分比较(分,±s)
表2 治疗前与护理12周复查的FMA与ADL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FMA ADL治疗前 护理12周复查 治疗前 护理12周复查观察组 30 18.4±3.2 50.7±6.2 27.7±4.5 62.9±8.7对照组 30 18.2±3.5 42.8±5.4 27.9±4.9 51.4±7.5 t - 0.231 5.263 0.165 5.484 P - 0.818 0.000 0.870 0.000
3 讨 论
脑梗死是脑血管急危重症之一,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病情进展非常迅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生命安全[5]。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梗死症状,术后护理措施则是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后情况的关键所在[6]。路径式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通过对护理服务内容有计划的进行分解细化,具体到每日的护理工作标准,有着较强的预见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护理操作的落实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服务理念[7-8]。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在脑梗死术后应用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通过明确康复目标、制定康复护理措施、形成个性化早期康复路径图、责任护士督促实施、康复护师指导训练、会诊调整康复护理措施、出院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坚持康复训练、每周2次电话随访等措施,能够极为有效的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评分,大幅的减轻患者可能发生的病残程度,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12周后复查的FMA与ADL评分皆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了早期路径式康复护理的实施,能够更大程度的脑梗死患者术后的肢体功能及自理能力情况,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