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2020-05-16胡嫚
胡 嫚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江苏 苏州 21500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表现在深静脉腔血液无法正常凝结方面,阻塞管腔的同时,会造成静脉回流的阻碍,从而引发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1]。在相同年龄人群中,妊娠期妇女静脉血栓(VTE)具有较高发病率,因多数风险因子影响,造成静脉血栓患病率持续上升,风险因子有手术和创伤等,除了需要进行药物预防之外,还应该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方式进行加强。本文选取130例妊娠期高危孕产妇进行研究,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130例妊娠期高危孕产妇,随机划分方式,将患者具体划分为2组,即甲组65例、乙组65例,患者妊娠合并症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甲组年龄20~41岁,平均30.5岁,体重45~80 kg,平均62.5 kg,身高152~170 cm,平均161 cm。乙组年龄21~43岁,平均32岁,体重46~80 kg,平均63 kg,身高154~171 cm,平均162.5 cm。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具体包括:告知患者DVT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讲解常见临床症状与预防措施,确定术后早期恢复的重要作用。提升患者DVT警惕性,对其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完成临床治疗与护理[2]。在饮食方面,应引导患者进食清单和易消化等食物,告知患者下肢活动方法。如果患者采取剖宫产术,术后六小时需要特别注意,即患者家属需要按摩下肢肌肉,告知患者主动与被动运动方法,例如:足背屈和膝踝关节伸屈等,并按照机械预防方式进行加强。在麻醉完全消退后,应尽早暂停导尿管的留置,引导患者排空膀胱,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3]。乙组患者是以围手术护理为前提,采取GCS(梯度压力弹力袜)与IPC(间歇性气囊加压法)预防,其中梯度压力弹力袜选择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对于IPC使用,每日2次,通过加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方式,避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选择±s、%表示,组间进行t和x2检验。若P<0.05,则表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凝血指标等
对2 组患者进行血红蛋白、血球压积、纤维蛋白等数据比较时,乙组各项指标均比甲组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凝血指标对比[n、±s]
表1 患者凝血指标对比[n、±s]
组别 例数 血红蛋白(g/L)血小板 (109/L)血球压积(L/L)纤维蛋白(g/L)甲组 65 110.5±12.3214.3±59.137.1±8.43.7±0.8乙组 65 106.4±10.8210.1±100.834.2±4.14.1±1.1 t 2.0194 0.2897 2.5013 2.3709 P 0.0455 0.7724 0.0136 0.0192
2.2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
甲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21.5%(14/65),较高于乙组1.5%(1/65),组间比较差异有意义(x2=12.7362,P=0.0003)。
3 讨 论
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是由于深静脉腔血液无法正常凝结所导致,因管腔阻塞,使静脉回流发生阻碍,最终引发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部分研究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妊娠期血栓栓塞(VET)属于妊娠孕妇发病、死亡重要原因,患病率0.05%~0.18%,产后发病率较高于产前,约2倍,尤其表现为DVT(左下肢深部静脉血栓栓塞)和PE(肺栓塞)方面,其中DVT属于ASPE(急性重症肺栓塞)重要原因,60%~70%患者伴有此疾病,且90%左右肺动脉栓子是经DVT发生形成[5]。
近几年,DVT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逐渐受到人们高度重视,为了对其进行有效预防,首先需要向患者展开健康教育,对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科学饮食指导等,均能为患者疾病预防起到积极作用。本文研究显示,高危孕产妇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向患者予以GCS与IPC预防,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病率,预防发生DVT。
综上所述,高危孕产妇产前需要展开相关检查,如果患者存在较高静脉血栓危险因素,需要加大健康宣教力度,通过饮食指导与心理护理等方式,向患者予以梯度压力弹力袜与间歇性气囊加压法,从根本上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