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上《人民日报》的姑娘:不畏坎坷天地辽阔

2020-05-16丁香任妍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医外科医生人民日报

◎丁香 任妍

来自兰州大学的杨洋自称“糙汉”,她是一个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对谍战片如数家珍,还能为家人准备一大桌年夜饭的暖心“小棉袄”;也是一个高考物理17分,却从全国约5万名本专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百名优秀代表之一、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的学霸;还是一个曾经梦想拿起手术刀,站上手术台,却因意外受伤只能“转道”内科的医学生。

综合测评比成绩更重要

大家都说我是“学霸”,但我不这么认为。虽然大学以来的四十来门专业课中,我有十多门都拿到了90+,但我的短板也实在短得夸张,所以我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拿高中来说,我60%的时间都在学物理,但是满分110的高考物理,我只考了17分!

在大学里,医学生的期末考试往往伴着楼道彻夜通明的灯火,但对我来说,做PPT或者写申报书之类的我都可以熬夜,唯独不能熬夜学习。因此,我总是在舍友的惊诧中早早睡去。刚入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课分数普遍不高,物理甚至险些“挂彩”。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大三,我在机缘巧合下与年级第一名的同学相伴复习,一来二往间,我开始暗暗琢磨:为什么每次他都能考第一,自己怎么就考不好呢?后来我发现,他对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方法,还会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我本身记忆力特别差,所以从他那里吸取的最大的一个经验就是记忆方法。就这样,找到学习榜样的我逐步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三结束,我的成绩排名终于从大一的一百多名上升到年级第三。

但是相对于纯成绩的排名,我更在乎自己的综测排名,如果只拿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大学生,我觉得是不够的,考试考得好,不代表就有跟患者沟通的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规划是个伪命题

我的父亲是县医院的骨科大夫,母亲是基层的全科大夫,医护家庭长大的我,一方面比其他人多一些对医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自小就体会到了因父母忙于工作而家庭聚少离多的辛酸,因此,高考之前我从没想过学医。

但是高考失利的现实让我与最青睐的经管类专业失之交臂,关于学医,父母只是提出建议,最终还是我自己做出了决定。在确定选择报考兰大临床医学专业之前,父亲还特地给我打了一剂预防针:“你要想好,选择这个专业,你就要活一辈子、学一辈子,可不能停止学习。”

学医之后我发现,大学里的考试比高考的学习强度要大很多。但是这个专业带给我的满足也是别的事情所不能比拟的。随着学习的渐渐深入,我觉得自己拥有了一名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同情心和对生命的尊重,找到了学医的乐趣和价值。

当我渐入佳境之时,一次意外冲击了我心中萌芽的美好愿景,甚至改变了我的从医方向。在学校的某次节目彩排现场,我摔倒在台阶上,手肘磕到了台阶沿,一块骨头当场就掉下来了。如今我的右手手肘侧方仍然能清晰地看到一条长2寸有余的缝合疤痕,似乎还在隐隐作痛。

痛还不是最要命的。因为外科医生的手术多是精细手术,一台手术操作好几个小时是常事,我的手臂现在既不能那么精准,也不能那么持久。这意味着我必须和自己做外科医生的梦想失之交臂。

闻知此事,我崩溃过,绝望过,直到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负担了,做不了外科医生就做一名内科医生吧!从最开始规划的学经管类专业,到后来规划做一名外科医生,在梦想一次次与我擦肩而过后,我发现规划其实就是个伪命题,未来,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执着于科研,钟情于临床

回顾大学四年自己参与开展过的科研工作,我认为平和而执着的学习态度是最重要的。我从大二就开始跟着副班主任接触科研,直到现在,他会带着我们把每一个项目都做完,再难也没想过放弃,因为科研是很严谨的事情,你得有自己的结果。

即使是在紧张复习的期末也没有熬夜学习精神的我,却不时要为做实验而通宵达旦,有时候实验做得太晚,错过宿舍门禁时间,我就住在实验室里,困了就趴桌子上眯一会。但是,科学实验的失败与成功是相伴相生的,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失败多于成功。在失败中,我渐渐锻炼出了平和的心态。幸运的是,我在科研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顺利完成4项校创项目、2项国创项目,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

因为我在科研方面小有收获且手部关节活动受限不适合临床工作,所以不少人都建议我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科研方向,但我内心有一个坚定的声音:“不,我还是想上临床。”

在我的见习过程中,有一次临床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当天老师带着我们去给一个胃癌晚期病人查体,患者刚刚进行完化疗,整个人消瘦不堪,56岁的她看起来像七八十岁,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舟状腹,真的只有一层皮,那是冬天,天气比较冷,我下意识把手搓热,准备给她查体,患者当时身体状态很差,却还笑着说:“没事小姑娘,你放心地来吧,我相信你手很轻,不会弄疼我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她在那么难受的情况下,还愿意态度友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我很敬佩她。其实,医者治病救人,不止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这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却触发了我对目前临床医学生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建议:临床经验在一个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用到患者身上?这可不是把内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能做到的,只有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注意到更多的流程和细节,也才能激发起一位准医生的怜悯之心。所以,如果医学生的课程能够再压缩得紧凑一些、课程密度大一些,预留出更多临床实习的时间那就更好了。

回顾我的大学生活,我想起了我所钟爱的一段歌词:“这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四年间,说起成长,谈及变化,确实就像那首《起风了》所唱,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几分距离”。然而天地辽阔,唯有一一穿过沿途坎坷挫折和星点萤火,方能凸显洒脱真我。对于未来,我充满期待,如那歌词里的另一句:“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

猜你喜欢

学医外科医生人民日报
脚下的风景
儿子学医和父母成校友
许愿
华佗学医
望子学医
荷兰外科医生完成由机器人辅助的超微外科手术
同工为何不同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