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

2020-05-16

观察与思考 2020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培育价值观

杨 延 圣 邢 乐 勤 黄 少 青

提 要: 当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居多,但在实证调查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和接受度两个方面着手,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开展年度跟踪调查,在价值观念认同的横向数值比较和年度纵向数值的对比分析中找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应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民众的主体地位和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9页。。在当代中国,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二十四个字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一个在当前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学界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和探索已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上,截至2019年3月26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可查询到54582篇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具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果: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生成及与其他提法的对比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不同层面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及其关系等。②参见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来源的研究。基本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主要理论来源为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①参见王爱莲、康秀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力量来源的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主要围绕价值认同的内涵、认同的可行性,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进行的大量实证调查研究以及认同的机制研究等。②参见李建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与践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0-327页;孟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动因及障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胡春阳:《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践行研究。主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意义、基本原则、方法与模式、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的思路和机制等。③沈壮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遵循》,《光明日报》,2014年1月29日;王学俭、李东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路径和机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四是国外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外政党对价值观的引导、输出、渗透,教育、宗教、媒体在价值观建设、传播中的地位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与经验借鉴等。④参见李春山、何京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21页。应该说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路向也较为明确,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基本框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奠定了良好的学理基础和理论支撑。

但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认为已有研究成果还存在着五点不足:一是理论研究居多,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能够构建起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衡量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少;二是在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实证研究聚焦人群较为集中,主要是大学生群体和民族地区群体,缺乏省域或国家层面整体性的实证调查研究;三是实证调查的方式较为单一,绝大多数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采取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利用其他社会学调查方式如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系统)的相关实证研究几乎没有;四是在已有实证研究中,特别是在分析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时,很多研究并没有对调查数据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标准差和显著性差异分析,这样的数据和研究结论其科学性和可靠性是有待于进一步检验的;五是已有的调查研究往往是单次的、缺乏连续性,数据也不能进行年度对比,不能长期观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年度变化趋势,不能总结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规律。为最大限度避免以上研究不足,笔者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和接受度两个维度设计问卷,以情景提问式的调查题目采用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系统)调查方式进行电话访谈调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所有数据均进行了信效度检测,以其科学、准确地反映当前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设计及思路

(一)问卷设计思路及变量描述

价值认同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社会生活中也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在当代中国,公众价值认同可以理解为公众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问卷编制主要围绕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知晓度和接受度两个维度。对“知晓度”的调查主要以直接提问方式考察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程度。对“接受度”的调查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两个倡导”,采用情景式问题设计对其进行调查分析,需特别指出的是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爱国”未进行考察,这主要是基于课题组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价值认同上已达到高度统一。此外,价值观念及其变化与人们的生物学、社会学特征相互关联。问卷设计除了影响价值认同的知晓度变量和接受度变量以外,还以受访者的居住地(地区、城乡)、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人口学特征作为背景变量。本次调查研究试图描述和刻画公众价值观念在这些基础变量背景上的分布,尝试掌握和解释其现状特点、相互关系及变动特征。本研究旨在了解浙江省公众价值认同的基本态势,回答在公众价值认同方面的一些重要关切,着重了解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的知晓水平、知晓渠道和接受程度,观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动状况,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数据情况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2018年浙江省统计局民生民意调查中心在浙江全省范围内所做的社会公众价值认同调查研究数据库。调查方式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CATI)系统,全省11个地区作为一级样本,从地区到县市采用整群抽样确定若干个区县作为调查区域获取样本,每年各获得有效样本2500个。每年抽样采用地区和城乡作为控制变量。地区按人口规模抽取200或300个样本,城乡按6∶4的比例分配(见表1)。双变量交叉分配样本,考虑到地区间人口总量的差异,基本符合全省城乡人口对比,大致反映了浙江省目前阶段人口城市化水平,能比较好地保证样本合理分布。

表1 地区与城乡交叉样本配额表

需指出本报告所指的城市、农村系根据固话区号及局号锁定,其划分与电话局设置、行政区划分等相关,与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与农村概念不完全对等,在此提请读者注意。本报告数据处理主要使用SPSS17.0软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总体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比例和知晓质量持续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呈现出稳定、健康、向好的态势,但个别价值观念出现下滑现象,应予关注。具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和接受度两方面来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度现状

从统计数据来看,2018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比例为86.7%,相较于2017的76.5%、2016的71.2%和2017的73.1%,稳定上升趋势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质量上升更加明显,这表现在两个数值变化上:第一个数值是2015年至2018年受访民众选择“知晓大部分”和“完全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比例分别为31.8%、35.7%、58.4%和72.5%, 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二个数值是受访民众选择“完全不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比例逐年下降趋势明显,四年数值分别为31.0%、26.6%、10.9%和4.7%。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比例进一步提升,知晓质量进步明显。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利益格局的不断重塑的大背景下,个体的精神追求逐渐呈现为多元,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比例能长期稳定在七成以上,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社会公众价值观中占有主导和核心地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度现状

结合具体的调查数据来看(见表2),2018年除了在“并非有好文凭不如有好关系”(Q8)观念的接受度不足六成外,其他14个题项的接受度至少在八成以上,持反对或不确定态度的不足两成。有10个题项的认同度已超过85%。友善助邻(Q19)、恪尽职守(Q10)、勤俭节约(Q14)、老实为人(Q6)、男女平等(Q5)、有理走遍天下(Q16)等价值观念一直很高的接受度,体现了友善、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恒久的文化魅力与深厚的群众基础。此外,“并非有好文凭不如有好关系(Q8)”、“相信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Q11)”、“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是讲诚信的(13)”、“相信法律会保障自己的权益(17)”等4个价值观念认同度连年上升,尤其与2015年相比较,上升明显。公众在文凭与关系、工作身份平等、社会诚信、相信法律等方面的信念近年来变得更为正向、积极。但在是否“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个老实人(Q6)”的问题上,持肯定态度的比例2015年以来连年下降,应予关注。

表2 2015-2018年公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度(%)

三、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分析

结合四年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在充分考虑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值数据(见表3),从知晓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比例与内容知晓程度存在年度差异(见表3题项Q1-Q2)。从接受度来看,公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度的15个题项中(见表3题项Q5-Q19),调查结果方差分析未发现年度显著性差异的有4个,分别为Q9、Q15、Q18和Q19,其余11个题项数据显示在不同置信水平上存在年度差异。进一步结合受访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背景变量分析来看,当前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以下特点:

表3 2015-2018年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度和接受度变动情况(N=2500/ 年)

(一)从职业变量来看,知识群体主流价值观引领作用明显

以“学生”“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科教文体卫专业人员”为主体的知识群体勇于表率,在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上引领作用明显。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三大知识群体“完全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比例连续两年排在前三位(如表4)。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在“并非有好文凭不如有好关系(Q8)”、“并非人生成功的象征是金钱(Q12)”、“法律会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Q17)”问题上,三大知识群体的认同度均排在所有群体的前三位(如表5)。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在勤劳、恪尽职守、工作平等、诚信、勤俭、公平正义、邻里友善等价值观念的认同上也略好于其他群体。由此可见,三大知识群体在部分价值观念上更具科学正向的价值取向。

表4 四年来不同职业群体“完全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比例(%)

表5 不同职业群体对文凭、成功、法治观念的正向认同比例(%)

(二)从性别变量看,女性在部分价值观念上比男性更具有引领作用

2017年和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在“付出努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Q7)”“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Q11)”“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讲诚信(Q13)”和“赞同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Q16)”等4个价值认同问题上,女性被调查者均比男性有更为积极与正向的表现(如表6)。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女性尽管面临家庭责任与工作职责的平衡问题,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角色”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女性在实现现代性转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努力奋斗、工作不分种类、诚信与公正等态度,更具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良好风气的积极作用。

表6 不同性别人群对四个基本价值观念的态度(%)

(三)从年龄变量看,老年群体在部分价值观念上的认同度优于其他年龄群体

四年数据显示,浙江民众对“只要努力就有回报(Q7)”的认同度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为79.7%,2016年为82.1%,2017年为81.9%,2018年为86.9%。从年龄变量来看,该价值观念的认同度基本与年龄呈正向关系,即年龄越大,认同度越高(如表7)。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年龄群体付出努力之后对获得感的体验不同,从而在公平观的理解上出现了差异。一方面年轻人自身诉求较多,希望能得到即时回报的迫切性很强;另一方面部分年青人功利性色彩较为浓厚,做任何事情都喜欢追求立竿见影的回报。但现实社会中,人们付出的努力收获回报的周期往往比较长,有些努力之后的获得感体验甚至是要经过岁月长时间的积淀后才慢慢感受到,所以不同年龄群体对该问题的认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表7 不同年龄受访者对“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赞同比例(%)

(四)从学历变量看,学历层次较高的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更为积极

把被调查者按学历层次分为大专及以上高学历组(含大专、本科与研究生)和高中及以下低学历组(含高中/中专、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分析四年来的数据发现,高学历群体在职业平等观、金钱观、成功观、勤俭观等方面更为积极。他们更倾向于赞同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对人生成功的理解更为多样,也更倾向于认同勤俭节约的观念(见表8)。在强调竞争和重视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更有能力在工作观和成功观上抛弃陈旧的等级观念、抑制拜金主义,较好地识别与坚守传统美德,表现出高学历群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当中独特的文化贡献与应有的社会担当。

表8 不同学历层次人群对三个基本价值观念的态度(%)

四、新时代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理应具有新时代的新气象和新作为,要“高势位”①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的规律性》,《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2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获得更大程度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都鲜明地体现了政府主导的特点,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这种路径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选择,体现其权威性和紧迫性。林伯海等曾提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制包含着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外部机制包括着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认同机理、凝练认同机理、倡导认同机理和颁布认同机理等四个部分”②林伯海、易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外在机理探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3期。。这种外部机制的四个组成部分都很鲜明地体现政府的主导地位。

这种以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的成效如何呢?从调查数据来看,四年来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度方面也具有较高的认同比例,这充分说明政府相关部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和引领等方面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这也启示我们必须要持之以恒地继续宣传、引领下去,要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法治保障、措施支撑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进一步强调民众的主体地位

强调民众的主体性是自下而上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于实现公众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因而要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中自觉地领悟、体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由于人民群众因其教育背景、职业类别、收入差异等背景不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现象。①戴茂堂、周海春、江畅:《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调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0-73页。上文从学历、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变量视角的分析也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79页。。因此,培育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要结合不同群体的主体性需要③杨延圣、邢乐勤:《高学历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调查》,《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也就是要针对不同群体,在教育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各有侧重,形成学校、单位、社区、家庭全覆盖的互动模式。具体来讲,强调民众的主体性要注重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对待同一民众在其不同领域要有具体的价值要求体现。如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等不同领域中要有具体的规范性要求,不能单一、划一;二是对待不同公民群体的层次性问题。如对于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要求也不能简单划一,要有所差别,应充分考虑不同背景民众的价值需求,进行细致化、差别化教育。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大会议和讲话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现代价值多次论述,特别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文化自信等联系起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④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⑤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24个字来看,很多价值观念取向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之一,也有学者将其表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底蕴”⑥房广顺、张宏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探析》,《理论探讨》,2015年第1期。。本研究的诸多数据都表明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表现出很高的认同度,如友善观(Q19)、勤俭观(Q14)、善恶观(Q5)等。中华传统文化尽管在科学、民主、法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但在和谐、文明、爱国、友善等方面既具有历史底蕴,也具有当代意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丰富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有学者指出可以把家风家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家训家风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格基础、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认同,融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命脉”⑦刘先春、柳宝军:《家训家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和有效载体》,《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