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5-15刘威
刘威
[摘要]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催生的时代产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规模,在我国国际教育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历了前期的爆发性增长和政府调控,目前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仍然普遍存在着管理、课程、师资及生源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对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管理;对策
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国始终将教育置于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地位。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国际教育的发展更加迅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各地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与国际上的名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近年来,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为了满足准备出国留学的受教育者的需要,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公办高中国际班发展过程中,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此加以规范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发展状况
(一)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发展历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国际教育意识的苏醒,为满足国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及出国留学的意愿,国际教育应运而生。我国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民办国际学校、外籍国际学校、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就是由公立高中为主开设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仅提供高中阶段课程,合作办学对象多为国际教育集团、学校或留学中介机构,如北京四中国际班、长郡中学国际班、上海中学国际班等。国际学校咨询机构(ISC)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已开设国际班的公立高中已发展到241所。我国的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经过了多个发展阶段。自2004年7月1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颁布,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开始兴起,2005年至2012年,全国各大公立学校均大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蓬勃发展时期。由于发展过快,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出现了一系列不规范办学问题,2013年国家开始收紧国际教育,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陆续出台限办或改制等政策,对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进行整顿。其后,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几乎没有新增,现有的项目通过政府的管控正进入规范化办学的发展阶段。
(二)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发展特点
与民办国际学校、外籍国际学校相比,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与其存在相似之处,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1.相似之处。
课程設置相似之处颇多。Mark Heyward指出国际学校应培养跨文化精通者,具备多文化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竞争能力、领导能力等素质,国际课程围绕着育人目标而开设。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和国际学校所广泛采用的国际课程大多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流国家,还有部分国外大学预科课程或学分课程,开设有美国AP课程、A-Level课程/IGCSE课程、IB课程、PGA/ACT课程、澳洲VCE课程、加拿大高中课程等。此外,很多学校的学生升学方向相似。双方所培养的学生均是以出国留学为目的,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学生主要申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大学本科院校。
2.优势。
和民办国际学校、外籍国际学校相比,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拥有众多优势。
一是在当前的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公立学校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公信力。二是作为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办学主体的学校均为名校,品牌实力强,社会认知度高,拥有稳定和优质的招生渠道资源。三是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教育教学师资强,教育教学质量好、管理水平较高。四是公立学校得到了教育局教育资源的支持,办学成本较低,办学风险较小。五是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学费较低,学制短,教育性价比较高,更适合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工薪阶层家庭选择。
二、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存在的管理问题
自2013年国家对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来,已基本解决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师资质不齐、课程体系混乱、乱收费、违规招生等不规范行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正在进入科学发展的正轨,且未来发展前景可观,但目前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在管理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其发展。
(一)管理方面
通常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管理模式有三类:
一是公立学校直接派遣优秀管理人员和教师团队进行管理。由公立学校直接派遣的管理团队成员大都是公立学校的骨干,拥有着较丰富的国内高中课程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但是,由于缺乏国际课程教学与管理经验,在进行国际教育的教学实施和管理中,往往存在着中西方教育理念和融合上的偏差。
二是公立学校与合作机构共同管理。双方合作办学,公立学校提供中方课程和学生常规管理,合作机构提供外方课程、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及留学相关服务,但出国留学课程体系的主体为后者,这样的合作办学模式导致中方的学校管理层容易被架空,实际管理权和话语权归属于合作机构所有,公办学校带来的教学及管理优势有所减弱。
三是公立学校委托合作机构全权管理,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办学主体是公立学校,学校对项目负直接责任,因而该类办学模式使用较少。
(二)课程方面
一是课程多,压力大。相比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国际班的学生要学习中方课程、英语语言能力课程和国际课程并通过相应的考试,以获得学习能力及学术水平的能力证明,为培养综合素能,学生还需参加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和竞赛。中方课程与国际课程之间难以兼容。对于一名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学生而言,高三上学期需完成申请材料的递交,留给国际学生准备语言成绩、国际课程学习以及课外实践竞赛的时间只有高一、高二两年,而各科目学习相对独立、学习时间较长,学生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二是国际课程水土不服。国际课程是基于国外文化和教育体制设计的,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学生习惯及水平等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跨文化冲突,全盘引进国外的课程,照搬照抄成为教育舶来品。此外,部分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引进国际课程,过度改良,完全按照应试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完全违背了国际教育的初衷,将其变成了“洋应试”。
三是授课方式不适应。一方面国际教育的理念、教学方式和国内完全不同,外教提倡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会过多地去督促,更依赖学生的自主性,教学质量无法把控;另一方面部分国际学校实行全英文授课,学生从中文学习环境过渡到全英文授课环境,难以适应。
(三)师资方面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中方教师均为公立学校派遣的体制内教师,较为稳定,双语教师和外教均为合同制教师,流动性大。师资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办学规模大多在200-500人,按照一般国际学校的师生比,教师规模约50-80人。由于整体办学规模限制,教师的晋升空间较小,职场天花板较低。大多数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外方教师均为合作机构外聘,不在编制体系内,对拥有职业理想和抱负的优秀教师而言,除了相对较高的工资,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的职业发展环境难以产生长久的吸引力。
二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外教的招聘和管理尤为严格,必须寻找专业对口的外教,国内优质的外教资源少,好的外教难招且难留,薪资待遇、生活习惯、理念冲突、个人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都会造成外籍教师的不稳定性,而一旦外籍教师流失,相比国内教师更难以在短时间内补足。且由于优质外教的缺失,很多学校一般仅安排外籍教师担任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难度更大或更核心的课程教学上很难看到优秀外籍教师的身影。
(四)学校生源不稳定
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虽然背靠大树,拥有着公立学校的品牌和招生渠道优势,近年来招生形势日趋严峻。首先,随着国家政策对民办教育的倾斜,民办国际学校异军突起,为学生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国际教育选择,导致学生分流。其次,湖南、江苏等多个省份近年来推行普高扩招,学生分流日益严重。面对严峻的招生形势,部分学校招生数量不足就会选择降低招生标准,降低入学门槛,学校风气和教育教学质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长此以往将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学校良性、长远发展。
三、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国际教育管理水平
国际学校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学校的国际化育人理念,对管理团队的教育水平、管理经验以及管理思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学校在组建管理团队时,可充分考虑管理团队对国际教育的理解程度,将国际教育的管理经验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对已经兴办多年的学校而言,可以组织兴建一套管理团队培训体系,可通过内部研讨、外部培养、外派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更新管理人员对国际教育的理解、提升国际教育管理水平。
(二)加强教研,促进国际课程本土化
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不是纯粹的“中方课程+国外课程”,要真正实现中国式的国际教育育人目标,就必须基于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本土学生的学习水平,在与国际教育体系相接轨的前提下,对国际课程进行适当改良。
学校要不断组织进行教学教研,包括学科内教研、跨学科教研,不断加强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的融合,加大国际课程本土化的教研与实践,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还可通过教育的信息化,加强与国外院校的教育教研交流与研讨,以促进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三)稳定师资队伍
师资是国际学校的重要资源,改善学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教师来进行,国际学校的教师招聘必须要谨慎。首先,学校要拓展招聘渠道,可通过专业的外籍教师招聘網站、海外直招、猎头公司等实现优秀双语教师、优秀外教的招聘。其次,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晋升体系,可采用“同岗不同薪”“同工不同种”的招聘和人才管理方式。“同岗不同薪”即学校通过设定宽带薪资结构,对不同层次、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进行岗位和薪资匹配。“同工不同种”即采用合同工、编制工两个不同的工种,对不同需求、不同级别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待遇。
(四)严格把好学生质量双关
生源好坏在于把握好双重质量关,首先,要把握好人口,可以采用独立的“招生入学考试+面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筛选,以确保学生层次符合国际教育的培养需求;好的国际教育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需要家庭和社区共同配合完成,因而在招生时还可以设置“家长面试”环节,以衡量和把握家庭对国际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以期家校有效联动,共同、高效、高质地完成国际学生的培养;从学生和家庭两道关口严把招生关,宁缺毋滥。其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生源渠道资源,实现“培养下沉”,比如可以在生源初中学校开设国际课程相关的“预备课程”“外教口语课”“西方文化课”等选修课,吸纳意向学生;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意向学生参加相关的素质能力培养活动和比赛来进行生源储备和提前培养,并为学生后续紧张的高中学习赢得时间。
四、结语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满足了我国数十万名学生的出国留学需求,已经走过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但仍然属于新兴领域,处于发展的成长期。国际教育是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指出,未来国际学校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21世纪,同时在自身发展上通过多维度赋能形成产品和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从长远来看,未来国际教育的竞争将趋于优质化、品牌化、特色化,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只有具有清晰的定位、规范化的管理,不断修炼内功,从众多的国际教育品类中脱颖而出,从激烈的市场竞争洗牌中全身而退,才能健康、有序、长久、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