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能于人 助力成长

2020-05-15高春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本模块素养

高春

教育是慢的事业。让教育慢下来,等一等,带着欣赏和尊重的心态,“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都站在学校的中央,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慢”就意味着让每一个学生接受个性化的教育,教育个性化是本溪市明山区实验小学的不懈追求。学校基于人的发展,构建课程新生态、教学新生态、学生发展新生态、教育评价新生态。

一、践行课程改革,追寻育人价值

在课程改革的当下,教育在向人回归,教学形态也在向人回归。课程从目标导向指向生命的成长,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课程综合化、项目化、生活化、跨学科、跨领域趋势逐步显现。

实小教师“秉承允许学生犯错,接纳生命的不完美”的理念,带领学生一起寻找自身优势,并引导学生悦纳自我。学校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理念指导下,构建差异化的“配方课程”体系,落实国家、地方、校本、班本四级课程,为生命赋能,让学生自由生长。

(一)探索课程的总体框架和可行路径

学校课程以“梦想”命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把教育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教育。”“梦想课程”以“为生活重塑教育”为核心,让教育不仅发生在书本里、课堂上,还要发生在生活里。“培根养卉,静待花开”,我校梦想课程的“根”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卉”是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学校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不断丰富课程设置,做到贯彻国家课程“有灵有魂”;推进地方课程“有血有肉”;研发校本课程“有滋有味”;完善班本课程“有动有静”。

学校初步构建“3456”课程体系,实施“校本化的国家课程、个性化的拓展课程、多样化的生活课程”三条路径,围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条主线,构建“艺术模块、运动健康模块、潜能开发模块、语言表达模块、中华传统文化模块”五大模块,培育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在“根”课程中,以生活视角重构课堂,注重儿童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我校引入“超脑麦斯”STEAM创意思维数学课;为了让学生在识字中结合语境、多次“见面”、学用结合,我校编写《童心童谣》校本教材,同时学生自编儿童诗,扩大学生识字量;在写字中下足功夫,我校自编《写下更好的自己》硬笔校本教材和《兰亭序》软笔书法教材,利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开展英语学科实践活动,在低年段实施clil跨学科教学。我校的clil校本教材以英文童谣和绘本故事为主,结合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模式,将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内容相融合。

在“卉”课程中,学校创建了运动健康模块、潜能开发模块、语言表达模块、中华传统文化模块、艺术模块五大模块“课程超市”,包括电钢琴、陶艺吧、巴克球、遥控飞机、心理辅导等20余个门类。(见图1)

我们试图构建个性化课程集群,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学生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面对多个选择课程,体验不一样的课程魅力。学校打破课程“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的局面,倡导课堂要有掌声、笑声、质疑声和辩论声,让学生主动思考——我要学什么、我能做什么,实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体验即学习,生活即教育,学生应该在“大江大海”里学“游泳”,让学生站在中央,让生本化的拓展课程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

(二)探寻课程的实践操作和价值实现

学生的需要是我们进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是否开发主要取决于所开设的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课程的开發包括课程目标陈述、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

学校开发的课程主要包括:整合课程,通过学科内、学科间的整合,如硬笔课程、软笔课程;社团课程、班本课程,通过建立各种兴趣团体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如速叠杯、射箭;长课程,如体育节、艺术节、“入校课程”“离校课程”,通过学校统一调度组织实施;德育课程,如一年级入学开蒙礼、二年级入队礼、三年级规范礼、四年级感恩礼、五年级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通过辅导员组织实施。

二、传承经典文化,涵养中国“味道”

中华传统文化浸润着每个中华儿女,塑造着国家的内涵底蕴。学校通过打造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引导学生胸怀“中国梦”。我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紧抓师生两端,牵引课堂与活动两条线,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带动师生文化底蕴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阅读与书法

学校重视母语的传承,使诵读国学经典的琅琅读书声、书写经典的阵阵墨香溢满校园。在教师层面,学校邀请书法教研员、社会知名书法家到校为全体教师开展书法培训,营造汉字书写文化氛围。在学生层面,学校自编《写下更好的自己》硬笔校本教材和《兰亭序》软笔书法校本教材,用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积累名家名篇,从读名篇到品名家,从每天的晨读会到每月、每学期的“最美读书郎”评选,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学,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

本溪市“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学生向与会嘉宾展示着诗意盎然的经典诵读,青年教师和学生现场挥毫泼墨,一横一竖书写中华文明,一撇一捺彰显学校品味。在元旦前夕,学校举行“笔墨凝书香,新年送万福”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学生现场书写春联、福字。

(二)国粹与节日

学校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民族艺术教育,让国粹京剧、民族乐器走进学校。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活动,点燃学习欲望,亲近传统艺术文化。学校开展市级“小学京剧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获得优秀成果一等奖。音乐教研组开展京剧校本研训,把“唱念做打”引入校园,提高学校美育水平,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音乐组教师凭借“京韵表演”获得全市优秀教研组评选第一名。

结合学校中华传统文化课,我们在一年级的“开笔礼”活动中,引学生进“启蒙门”,班主任老师为新同学“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为他们在额头上“点聪明”。中秋节,我们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亲手做月饼,一起背诗猜谜,节日味道“足”了,传统文化“浓”了,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找到了中国的“味道”。

三、聚焦学科关键素养,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为了使“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我校在国家课程中注重知识与能力素养的评价,在地方课程中注重实践创新素养的评价,在校本课程中注重人文底蕴素养的评价,并通过课程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挖掘潜能、确立自信、内心充盈、生命成长”,形成新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维课程评价体系。

2018年我校申请立项课题“小学配方课程下动态评价的实践研究”,针对我校的“梦想”课程体系,初步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创新性评价方式,建立“三力”评价体系,即“学习力”“活力”“潜力”,分别对应国家课程、生活体验实践类课程与潜能开发课程。

(一)学习力评价体系

以语文学科为例,学科组确定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为“一爱三会”——爱识字写字、会阅读、会思考、会表达。学科组又对每一个关键素养进行了细化分解,包括对每一个指标进行年段目标描述。基于“一爱三会”的语文核心素养校本化解读,语文组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确定了语文学科的“最美读书郎”“小小书法家”“小小演讲家”以及汉字听写能力达标、期末考试等综合测评途径。同时,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活力评价体系

活力评价体系依托生活体验实践类课程实施,重点关注学生在各个教育生活场景中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比如在“绘本故事会”中,通过对学生在这些课程、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完成情况的评定,学生每节课可得到一枚“我最棒”徽章,集齐整个学期就会得到“榜样”徽章。这种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程性评价工作量较大的问题,是对每一位学生活力的评价。

在活力评价过程中,学校还通过“礼、仪、雅”教育,落实“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集体观念、劳动实践、公德意识”五大教育目标,通过树雅志、懂雅德、学雅姿、践雅行、立雅情、寻雅趣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

(三)潜力评价体系

潜力评价体系主要依托“潜能开发”课程实施,根據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以及作品水平进行过程性评价,不进行终结性评价。比如在巴克球、速叠杯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时,制作评价量表,教师可根据该评价量表对创意程度、速度,对作品、参与者表现等进行过程性评价。自评、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也包含其中。

与此同时,我校针对“梦想”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旨在创设开放、包容的学习场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处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目标能够引领方向,方向比努力更为重要。明山区实验小学方向已定,我们将不改实小初心,让教育从生活开始,聆听生命成长的声音。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校本模块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