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仪式感迎送假期

2020-05-15范鸣轩

家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期仪式班主任

范鸣轩

小时候,每到生日那天,妈妈都会给我做一碗长寿面,然后把我打扮漂亮,带我去照相馆照一张相。等我长大特别是为人母之后,也特别注重家人的生日,无论是父母、公婆的生日,还是丈夫、女儿的生日,我都会买一份他们喜欢的礼物,并且带他们去饭店美美地吃上一顿。

起初公婆有些不理解,说一家人过生日,在家里炒几个菜简单庆祝一下就可以了,用不着开车满世界去找饭店,还得提前预约或者排队拿号那么麻烦。我很想说我小时候妈妈就是這么给我过生目的,但是我又怕公婆觉得我矫情,直到我看了一本名为《生活需要仪式感》的书。这本书的第一章“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变得有趣和值得纪念”,一下子就戳中了我,我突然觉得在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妈妈如此大费周章地为我过生日不只是简单的母爱,而是一种仪式感,可以让我对未来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所期待,并在当下把这种期待传递给身边的人。

前年放寒假前,学生测试完语文后课间休息十分钟,我在教室里继续看那本书。班里的学习委员突然过来跟我说,明天让我不要给他布置作业,他要睡一整天。我问他最近是不是为了准备期末考试太累了。他说累倒不是太累,就是想用懒觉来纪念一下“暂离苦海”。我哑然失笑,默许了他。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业告一段落的仪式感就是什么都不去想,先睡个天昏地暗。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突然想,学生们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作为班主任,为什么不用一种有仪式感的方式,为他们开启一个美好的假期呢?

学生正式放假的第一天,我和家委会的几个家长特意去买孩子们心心念念的溜溜球,这是为我们班亲子烧烤活动准备的礼物。活动那天,我们还带了孩子们爱吃的水果。看着学生们开心的笑脸,我用果汁和他们“干杯”,祝贺他们圆满结束了一学期的学习,迎来了寒假的第一天。“老师,我还以为您最近发奖金了,原来您这是为我们放假而庆祝啊!可是,我每年都会放假啊,这有什么好庆祝的呢?”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问道。

我告诉学生们,这学期李铭轩和杨智渊在市手抄报比赛中拿了一等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老师出差时,苏敬媛主动承担了每天给老师汇报班级情况的任务;王雅卉用手机拍下各科的课堂笔记,连同老师每天留的作业一起,发微信告诉患感冒在家休息的同学;陈玉博和郭羽凡因为家住得近,每天下午放学都主动留下来打扫卫生……听我细数着大家点滴的进步和取得的各项成绩,调皮的陈玉博不好意思地搔搔头,说很多事他都不记得了,我却还替他记着。我说那当然了,这个学期每位同学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每一分努力,我和其他老师、同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班同学这个学期做了那么多值得点赞的事,所以学期结束了,我们要一起庆祝一下,这个学期辛苦了。

学生们听后瞪大了眼睛,跟我说他们不止一次听家长说,学生把学习搞好才是最主要的,但是“辛苦了”这句话,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他们觉得很意外,也很感动。班里一个学困生说,虽然这个学期的很多时候,他都觉得真的挺难、挺苦的,但是现在听我这么说,他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值得了,他信心满满地说下学期他会更加努力。

学生放假几天后,我和一个平时管不住孩子、对孩子毫无办法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告诉我,孩子不仅每天晚上会跟姐姐一起坐在沙发上看书,而且看手机的时间明显少了。以前他家孩子特别爱打游戏,为了游戏可以废寝忘食,甚至有时不写作业。我问家长,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家长告诉我,孩子说了,既然老师把他的努力看得那么重要,还为放假专门庆祝,他也没有理由虚度时光,更不想让老师对他失望。

听了家长的话,我愣怔了片刻。没想到这个平时在大家眼里的“问题学生”这么孺子可教。平时的班会课、队会,甚至是周一的晨读时间,我虽然没少进行说教,但是效果甚微。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一次小小的活动,居然会有这么大的成效。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等到学生们寒假快结束的时候,我要有始有终地再搞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跟他们聊聊这个假期的收获,然后再带他们去想去的科技馆参观。另外,我也知道,每年寒暑假期间,那些在假期里玩疯了的孩子们,开学前,都或多或少地患上了“开学恐惧症”。于是我决定,以后不管学生学习任务多繁重,我都会安排好“节目”,为迎接每一个寒暑假举办一个小仪式。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班级教育、管理也需要仪式感,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值得班主任用心去关注;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值得班主任真心去肯定;学生人生的每个关口,都值得班主任悉心去指引。人生的路很长,小学班主任能够陪伴学生的时间也就只有六年,何不用一个个具有仪式感的美好时刻,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难忘和快乐呢?

教育需要仪式感,不妨从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寒假开始,让孩子与一学期的种种得失告别,以此为契机和起点,开始一段段崭新的旅程,让此后的每—天都充满期待。

(责编 刘国栋)

相关链接

仪式感让孩子受益匪浅 鸣轩

“仪式感教育”会让孩子一生受益匪浅。一方面,仪式能强化孩子的社会认同感,让孩子感受并懂得尊重和关爱;另一方面,通过庄严的仪式,孩子会认识某一时刻或事物的重要和珍贵,内心充满敬畏,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

1.为孩子注入安全感。

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入眠,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当睡前故事成为习惯之后,不用大人提醒,孩子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故事听完了,现在我该睡觉了”。

2.让孩子拥有清晰目标。

在孩子过生日时,为孩子举办一个仪式。生目前几天,和孩子聊一聊,让孩子意识到,他(她)即将长大一岁,需要有点新变化。

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一些比赛或测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多少荣誉和掌声,而是让孩子在比赛的过程中,获得仪式感,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加清晰的目标。

3.给孩子一份美好回忆。

别缺席那些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孩子参加比赛时,特别渴望被人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而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会成为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美好回忆。

4.为孩子打造秩序感。

告诉孩子,在玩耍后收拾好玩具,各归各位;在吃饭后收拾碗筷,这些也是仪式。这些小小的仪式,让孩子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而不是任其杂乱,置之不理。

猜你喜欢

学期仪式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八年级上学期易错题
Talking strategies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