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的女大学生形象分析
2020-05-15纪永霞何烨
纪永霞 何烨
摘要:中国电影中的女大学生形象脱胎于中国早期的年轻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在经过几十年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融合,大众对于女性群体印象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大学生的形象也在不断的确立和推翻中更加完善。本文试图对几十年来中国电影中的女大学生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探寻这一形象发展变化背后,历史演进的偶然和必然,为当代女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确立和自我价值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电影;女性形象;变迁;女大学生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女大学生在电影中女性的形象塑造是以男性为参照物,而最近几年推出的女大学生电影中的青年女性则更多地注重内在独立人格的建立和外在现实价值的实现。在2008年后,国内才出现对女大学生电影的关注和讨论。从2011年到2015年,迎来了大学生青春电影创作的高峰期。虽然女性形象的变迁与确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研究,但是对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形象还缺乏更为全面的讨论挖掘。
一、中国电影中女大学生形象概念
中国电影中的“女大学生”这一形象概念的出现,可以说是迟到和模糊的。杨慧形容这是“表现出女性主义美学早期矫枉过正的激进倾向”。(1)而后随着西方电影的传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逐渐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女大学生”这一具体概念也进一步为大屏幕前的观众所熟知。
在中国电影刚刚起步的时期,女大学生的形象刻画还处于较为片面化和刻板化的状态。屈雅君在其论文中曾这样写道“男性电影艺术大师们无论塑造出多么动人的银幕女性,他们的作品都不足以称之为女性电影。女性电影,那一定是由对于女子的社会地位与角色处境有着切肤之痛的女性导演所创造出来的”。(2)金丹元,曹琼也指出早期的中国电影就是男性创作人主导的区域,对于女性角色的挖掘是不够深入的或者说是片面的。(3)单纯地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女性形象是固化和套路的,更不可能跳出男权主流的窠臼。而电影《致青春》(2013)就很明确地表现了女性电影中女性形象复杂多面却又充满力量的一面。无论是娇俏活泼的“浪里小白龍”郑微还是沉静大气的“菀菀”,甚至是韩红客串的“紫娟姐姐”都在犹豫软弱的男性角色面前“立”了起来。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中,不仅仅是年轻女性特有的品质会被展现,拥有明确自我认知的独立人格和年轻灵魂下的精神也能够被挖掘出来。
二、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电影时期
这个时期的电影少有突出的女大学生形象,大部分都是扁平的配角形象出现。电影《中国青年》(1940)中,明明是女主角的白杨,在电影中只呈现了片面模板的积极形象,年轻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却只是干瘪的标签式人物。电影《新女性》(1935)则是那个时代难得的一部关注年轻知识女性的电影,女主角韦明在婚姻失败后,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照顾女儿,在学校担任音乐老师,但却不幸遭受校董的骚扰,拒绝后又被报复辞退,在女儿得了肺炎和流言蜚语的双重打击下,她不堪重负自杀了。电影通过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时代背景下,女性遭受重重不平和坎坷后的悲剧人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跌宕动乱,电影的发展也在萌芽期,复杂的时代背景赋予女大学生这一形象更多的可探究性。银幕形象的展现也正是那个时代年轻女性突破传统,寻求自我价值的间接体现。
(二)1949年至2000年
在这期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电影产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年轻女大学生的形象不再受到重重局限,开始探索片面角色外饱满的人物性格。电影《女大学生宿舍》(1983)首先以女大学生的生活为主基调刻画了从生活背景、成长环境和性格特征都截然不同的五个女大学生形象。在此基础下的新时期女大学生形象,也渐渐有了雏形,她们大多是以坚定、勇敢、活泼的形象出现。在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刚强的匡亚兰、任性的辛甘、勤奋严谨的宋歌、胆小单纯的夏雨和温和善良的骆雪梅,这五个女孩是那个时代下女大学生形象的缩影。在从矛盾到磨合,再从磨合中成长,从成长中蜕变,这几乎是女大学生必经的“疼痛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探寻到一些女大学生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影片将这些一一展现出来。在不断地摩擦碰撞中也提供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
“女大学生”作为一个具体的意象群体,在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角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电影中的女大学生形象成为一个标杆,年轻的女孩子会“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引导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年轻女性,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活的方向与目的,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三)2000年至今
由于“青春伤痛文学”带来的极大影响,2010年以后就进入青春电影的高潮期,也有越来越多性格迥异的女大学生形象跃然于银幕之上。从《同桌的你》(2014)中脆弱敏感又活泼可爱的周小栀,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4)中浪里小白龙郑微。这些角色都有着这一时期下女大学生的向往与困惑,她们都有着共同的特质——勇敢与热诚,不计较得与失,有着一往无前的力量也藏着不为人说敏感心思,在成熟与未成熟之前徘徊;她们的形象确立也有着相同的影子——模范好学生下有着小小的反抗精神。
而到了近两年的电影中,就可以窥探出不断被放大的这种“反叛精神”,这种“反叛”不是说青春叛逆,而是在时代的变化下,受女性独立精神传播的影响,年轻女性开始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再是一个“成功背后的剪影”,而是在经济和精神上都足够独立的个体。也正是这种精神的感染,(1)电影中的女大学生形象开始不仅仅代表着朝气、青春与勇敢,更代表着独立、坚韧、自尊自爱。影片《七月与安生》(2016)就表现出了这一点。
三、结语与思考
通过对百年来中国电影中女大学生形象的探究,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去看女大学生的银幕形象和其群体概念下的精神世界,不难得出以下的结论:中国电影中的女大学生形象的刻画大部分是顺应时代的变迁和主流文化对其所抱有的幻想和期待。也正是由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女性有了更大的包容性,电影文化产业才能够进一步真正触及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真实的精神世界。
(通讯作者:何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