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老子“道”与柏拉图“理念”之异同

2020-05-15胡悦祎

北方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柏拉图老子理念

胡悦祎

摘要:老子与柏拉图是“轴心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日后中西方哲学各个流派思潮的重要发端。笔者以二者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和“理念”为入手点,力图阐述并展现中西哲学早期思想大家的异同之处以彰显先哲哲学运思之妙。

关键词:柏拉图;老子;理念;道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经提出过“轴心时代”这个著名的哲学概念。在公元前 600—公元前 300 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轴心时代”。几大文明古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展现出璀璨的精神光辉,开拓了人类精神绵延千年的智慧之疆。在古老的雅典,《荷马史诗》吟诵的阿喀琉斯之雄壮还尤回荡在圣罗尼克湾的天际,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却已经开始了对智慧与真理的爱与探索。遥远的中国,老子体悟道之玄妙,孔子踏上了游历列国的征程,开纵横千年的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之宗。古希腊是西方哲学思想乃至文明的肇始之地,而中国百家争鸣之壮丽,亦是开众流之源,润泽千年。

毕达哥拉斯说:“最优秀的一类人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他们设法揭示自然的奥妙,这就是我称之为哲学家的人。”(1)东西方的先贤对世界背后的真谛的纯粹渴求是人类理性永远不可磨灭的天性,笔者将分析老子与柏拉图思想几点异同以呈现中西哲学发端之处的哲思之光。

一、“道”与“理念”之概念异同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道”微妙玄通,它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源,形而上的本体,事物的规律与人的价值准则。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王弼对其注解为“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3)任何一个事物如果有了规定性或者具体的形态,则必然受外物的约束与影响,而老子之道广袤远冥,它“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见“道”是无所依待,永恒唯一的形而上之道。而此“道”老子认为是即有即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故不可以绝对之“无”来齐同于“道”。正是因“道”之“无”,所以形而上本体之“道”才不被规定性而束缚,亦具备规定他物之虚怀与无限性。而“其中有物”则论其“有”,此“有”是针对“道”作为万物根源而言。“渊兮,似万物之宗”,“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4)试想如果一个绝对空无之“道”又何以生出天下万象?裴頠的《崇有论》中“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5)虽然用以批判“贵无论”,但他确实也点出了将“道”作为一个绝对空无的本体是无法论证其能生“有”之能的。所以笔者认为陈鼓应先生将“道”定义为“形而上的实存之道”是做到了不落偏举,综举二义。

老子将“道”生万物的过程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逐渐落于实的过程。它由混沌之“一”,借阴阳二气之交而化生万物。这个过程是充满了灵动与生机,可引之以《易经》之泰卦,卦中上坤而下乾,阳气上升阴气下沉,如《彖传》说“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老子之“道”的动是生孕万物的“灵动”,它不同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原说”中火不休止地变动,否则便落入了经验层面与时间空间的有限之中。

“道”默然潜运于大千万象中,万物必顺应“道”的规律。老子表述“道”作为事物的法则规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1)“道”生成万物之时,以“德”为用而内化于万物上,既然万物都受“道”自身规律的限制,人也不可避免。“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2)顺循“道”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在动见观瞻时皆得柔静顺遂,否则只会堕于“遁天倍情”,苶然役役不得解脱甚至自取灭亡。

柏拉图是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深受巴门尼德认为事物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独一且永恒的存在观念的影响。而苏格拉底在伦理方面对于“善”的追求也激发了柏拉图对于流变中寻求一个普遍必然本体的渴求。由此柏拉图开创了他的哲学概念——“理念”(idea或eidos)。“理念”在希腊语中是“抽象地看,理性地看”。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曾描述为“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3)“理念”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它是事物得以存在的依据,是可感事物背后的本质,也是万物的本原和摹仿的对象。柏拉图将“理念”由低到高进行了区分,而唯一的最高的理念叫做“善”,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经将“善”比作可见世界中的太阳,认为它远高于“存在”之上。在“善”的统摄照耀下,一切事物得以分有了各自的理念从而具有了存在的本质。苏格拉底说:“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柏拉图认为“善”也是万物追寻的终极目的。

老子与柏拉图在世间万殊中,各自创造了一个哲学概念从而形成与事物一与多,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老子的“道”既是生成万物的本原,也是本体的存在。而柏拉图的“理念”是以纯粹的本体形式,二者在这一点上有部分一致性。同时柏拉图和老子都分别认为“理念”与“道”都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则固定静止,永不变化”,(4)他将自己的“理念”彻底永恒固定化。但老子比起柏拉图更强调“道”的动态性。老子的“道”是一种即动即静的状态,作为本体的最高存在它常以清净为正尔,可它也在不殆的运动之中,这是“动而愈出”的生生之动,这一点的表达和柏拉图强调绝对静止的“理念”是有一定区别的。

二、化物之别

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创生之母。老子对其生化万物的方式有非常详细的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5)道是形上的实存之道,而形而上的本体需要有一个下落而生成万物的过程,老子将其解释成“道”化为混沌一体之状,化天地阴阳之交合,继而使万物负阴抱阳皆得以成。

柏拉图的“理念”是事物产生的依据,以“分有”和“摹仿”两种方式进行。他在《国家篇》举了“云中床”的例子,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床,而工匠实际上无非是按照自己脑中“床”这个唯一的理念来构造不同的具体的床。工匠无限地趋于摹仿出床这个理念的原型,而每一张现实的床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也自然分到了床的理念。每一个具体的事物并不是由“善”中分有和摹仿,而是需要从各自的“理念”来被分有和摹仿才得以存在。

三、寓物之别

老子之“道”方寸不离于万物,存其物内,并行物中。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德”是“道”作用于万物之方,“道”便以“德”的方式化存于物,从而呈现为万物各自独特的生命状态。而柏拉图则将世界分为了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才有普遍性的“理念”,而可见世界中却泛滥着虚假的“意见”。柏拉图“理念”的最大特點就是将其悬搁为一个脱离于人与万物之外的范畴,这个设定使“理念”的确崇高,但势必会令它在解释理念世界与可见世界关系时产生巨大的困难。老子生化万物并养之畜之的“道”,却显现出一种辽阔的生命律动之美,它深根固柢,对尘世长生而久视,践行着万物之母的关怀。轴心时代的这两位中西哲学奠基者运思的此种差异,也可以瞥见后世中西学者气象截然不同之因。中国哲学的哲思对于人间世充满着不可遏制的人文关怀,所以它侧重于个体生命的安顿与天地生息的感应。而西方哲学却似乎总致力于寻找本体甚至抽离于事物本身,所以西方哲学后世也更偏重于逻辑的理性思维来辅助对形而上之物的探寻。

四、认识论之异同

老子和柏拉图对现实世界中的经验知识都持以颇为消极的态度。柏拉图划分了对立的二元世界,他相信人类灵魂的存在。当人在生之时沉浸于可见世界中,靠自身知觉所带来的知识并不可靠。比如“糖是甜的”,“线是直的”,这些结论只是个人主观的评判的结果,毫无普遍与必然性。如何获得永恒的真知?柏拉图将希望寄托在了理念世界。他认为人皆有灵魂,而死后人的灵魂将归复于理念世界中,且在此灵魂掌握了所有“理念”。当灵魂在可见世界开始新的轮回,“理念”如同种子埋藏于灵魂中,所以人类的出生总是注定伴随着蒙昧。

如何让真理显发?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柏拉图认为孩童可以回答几何的问题是因他唤醒了自己灵魂中固有的“理念”。唯有通过感觉经验来刺激回忆,人们才可以回溯在可知世界中积累的“理念”。

老子并不否定一切知识的真实性,他更关注欲望和盲目的知见对人的障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蒋锡昌注解为“有为之学者,以情欲日益为目的,情欲日益,天下所以生事多扰也。”老子认为文饰情欲的泛滥而障蔽了人心体道之灵明。“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1)放纵感官体验及欲望的享乐必会陷入终日奔逐中,圣人则反求诸己才可融于天地大化。

老子和柏拉图都谈到了归复的问题。柏拉图的归复是肉体死亡后灵魂超拔入理念世界。而老子谈“夫物芸芸,各归复其根”,认为万物最终必然是归结于大道的静谧深幽之中,但他也认为若圣人遵自然无为之理便可超越苶然赘食之躯,在此世间亦可体证“道”之玄妙。而这种类似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观体验不为西方哲学家认可,康德就认为“智性直观”是只属于上帝,理性主体的无法企及。自然柏拉图也只承认人体死后灵魂才可能返回理念世界,而在现世就通过“涤除玄览”或“心斋坐忘”来与道合冥的体验是不可能的。

柏拉图和老子作为中西方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位哲学家,秉承着人类天性对真知探求的渴望,开创了对中西哲学影响深远的最高哲学概念以解释万物之生发,将世界安设在井然无碍的宇宙中。柏拉图的“回忆说”和“理念世界”使他的理论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而老子是一个朴素无为的自然主义者,他们的哲学思想之异同也铺垫了后世中西哲学的会通与差异。

猜你喜欢

柏拉图老子理念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柏拉图之灵魂观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智者老子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