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意外” 遇见“惊喜”
2020-05-15汤孝
汤孝
[摘要]新时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学课堂,因为有资源的动态生成,课堂“美景连连”“精彩不断”。教师灵活驾驭“生成”的艺术,带领学生由三个“通道”共同欣赏“美丽的图景”。一是有效引领,让“意外的种子”获得“惊喜成长”的生态环境;二是顺势而为,让“节外生枝”成“锦上添花”;三是巧妙转化,让“错误资源”成“课堂惊喜”。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机智驾驭,方能展现教学无穷的精彩与魅力。
[关键词]意外;错误资源;惊喜;生成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1-0057-02
数学课堂教学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它生动,充满活力。课堂有了生成,才呈现出生命的活力,数学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中动态的生成性资源为教学服务,展现数学课堂的独特魅力。课堂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敏锐地捕捉“意外”而获得“惊喜”,带领学生欣赏“精彩而又美丽的图景”。
一、有效引领——让“意外的种子”获得“惊喜成长”的生态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生长、发展始终与环境、氛围密不可分。学生的动态发展和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氛围。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轻松、活跃的状态下,才会敞开心扉,积极表露自己的内心。
笔者曾参加一位名师的教学展示活动,感触尤为深刻。她在教学“找规律”拓展部分时,出示题目“1、3、6、( )、( )、( )”,要求学生找出规律接着填写三个数字。学生通过思考,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生1:我填10、15、21。理由是第二个数减第一个数结果是2,第三个数减第二个数结果是3,后两个数的差比前两个的差增加1,所以猜想第四个数减第三个数结果是4,故第一个括号填10,以此类推,可得出后两空应填15和21。
生2:我填9、12、15。理由是从第二个数开始都是3的倍数,即第二个数是3的l倍,第三个数是3的2倍,那么第四个数就是3的3倍,故第一个括号填9,后面填12和15。
其他学生大都说出了各自的方法,教師满意地说道:“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吗?”此时下课铃响起,大多数学生都做好了下课的准备,只见教室角落里一个男同学怯生生地拳起了右手,又不自信地放下。教师注意到了他,并询问道:“你想出了什么好的办法吗?你大胆地说,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虽然下课了但我们会等你说完。”“我想填1、3、6……”他低声地说道。全班同学哄笑起来,他羞愧地低下了头。教师让大家安静,亲切地说道:“你的想法非常棒!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他小声地说:“老师,重复可以吗?我觉得可以把1、3、6重复填,重复可以是一种规律吗?”“可以啊!他想到了‘重复,说得多好啊!”教师赞许地说道。
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到了另一种填法1、3、12、1、3、18-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6的2倍、6的3倍。”虽然下课了,但学生依然沉醉于寻找规律的兴奋中。
整个展示活动中,学生在轻松、和谐、平等、尊重的氛围中驰骋思维,畅所欲言。这位名师教学的功力,让我深深的佩服,课末的教学处理更是让人叹服。对于学生的问题,她没有留到课后延伸讨论,也没有进行简单评价,而是鼓励引导,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此“抛砖引玉”引出其他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交流。这样精彩的处理,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学好数学的种子。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活动任务固然重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奔忙于下一活动时,不妨先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及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比答案本身更重要,更利于教师针对性地“教”。让“意外的种子”在开放、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扎根生长,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课堂才是立体的、灵动的。
二、顺势而为——让“节外生枝”成“锦上添花”
成功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课上随时会“突发状况”,随机应变、临场处置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生成性课堂尤其是动态的生成性课堂一定会让教师遭遇“节外生枝”。面对“节外生枝”,教师要有“善理枝”的教学艺术,要顺势而为,对预定的任务和程序适时地进行调整,从而让“节外生枝”成“锦上添花”。
笔者执教“十几减9”这节课时,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小猴卖桃的主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出图中的信息和所求的问题,从而顺利地列出算式:13-9。接着,师生就算法展开交流。
师:对于“13-9”这个算式,你们有办法算出结果吗?利用手中的小棒试一试。
(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大声说出了答案)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还没教你们就都会了!但是……(故意面露难色)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你们能不能做一回小老师,想办法让他们很快地掌握13-9的计算方法呢?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算法,要求先和同学说,后在班上汇报)
师:谁能将13-9又快又准确地算出来?
生1:可以用小棒摆的方法。9加4等于13,13可以分成9和4,所以13减9等于4。
生2:可以先从13中拿出10,用10减去9,还剩1,再把1和13中剩的3合起来就是4,所以13减9是4。
生3:我与他们的不一样,我先用13减3等于10,再用10减去6就等4。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你最想用哪种方法呢?(让学生大胆说出理由,指出适合自己的都算对)现在你会做小老师,教教还不会算的同学吗?
课堂的“节外生枝”虽打乱了笔者的教学预设(将13分成10和3,先用10去减的“破十法”),但笔者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灵活地进行教学调整,重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学数学”变成“教数学”,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
三、巧妙转化——让“错误资源”成“课堂惊喜”
学生在数学思考中经常会出现“错误”,这其中可能会包含合理的因素,甚至独特的思想方法。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质疑、剖析,及时呈现他们的思维过程,敏锐地抓住错误中的“闪光点”,将“错误”巧妙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呈现更加精彩的课堂。
一位名师教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比较大小”时,于巩固深化环节出示了题目:50-9口50-16,请在口里填上“>”“<”或”=”。
师:你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两道算式的大小,并在口里填上“>”“<”或”=”号吗?试试看。
学生跃跃欲试,拿笔就做,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讲评时,教师点了一名手举得很高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50-9<50-16。
生(哄笑):反了反了,这么简单还做错。
师(示意学生不要笑):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吗?
生1: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左右两边算式的被减数都是50,而左边是减9,右边是减16,9比16小,减去小的剩的就大,减去大的剩的就小,我不用算就能比較出大小来……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你很聪明、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但做完后细心检查了没有?你的答案为什么与别的同学不一样,找到原因了吗?
生1(盯着算式,突然害羞地说道):哎呀!我真粗心,把大于号写成小于号啦!
师:生1的答案虽然不对,但他善于思考、善于及时找到错误原因并改正的行为值得表扬!刚才他说的是不是为我们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呢?而且有时这个方法还很简便。
师:你们虽然大部分做得都对,但能像他这样不计算就比较出两个算式的大小吗?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和小组同学交流,并说给别人听。
(学生交流后,纷纷举手)
生2: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妈妈给我和弟弟每人都买了50颗糖,我吃掉9颗,弟弟吃掉16颗,我吃得少,剩的就多了,那50-9的结果就大。
生3:我发现减的越小,结果就越大,9比16小,所以减9的结果大于减16的结果。还有,被减数必须是一样的才可以这样比较。
生4:还可以写两个式子出来60-8和60-12……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有的同学会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有的同学找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指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的同学能在理解原式的基础上写出同类的算式。
(教师进行了相关的补充小结)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善待错误,先是给予学生激励、表扬,然后巧妙地把错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妙解在对话中生成,“美丽”的错误成就了课堂的惊喜。
对于新时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效引领学生,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面对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随机应变、顺势而为、巧妙转化,随时随地“以生为本”,让教学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的生成和发展,使课堂精彩纷呈,充满生命的灵动。
(责编黄春香)